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初到北京的日子裡,張恨水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事情?

初到北京的日子裡,張恨水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事情?

作者簡介: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平居」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不乏樂趣。最讓張恨水感到稱心如意的,是北京古老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圍,雖然「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在北京,但是,北京敦厚寬容、和平幽默的文化底蘊,不僅將新文化融入蕭散悠遠的古都韻致之中,而且,古都文化與新文化的相得益彰,更營造出一種兼容並蓄的人文氣息,淳樸溫馨,情趣盎然,是他以前在上海不曾感受到的。在這裡,他這個「不新又不舊」 的文學青年,簡直如魚得水。

張恨水

初到北京之時,他還是一介貧寒的書生,兩手空空,囊中無物,只靠賣文為生。那時他住在會館裡,每月只需十餘元,房飯兩項便安排妥當。單身一人,吃住既不愁,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所以,閑暇之餘,如果尚有餘裕,他盡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當初,有兩件事是他最感興趣的,一是聽戲,一是讀書。旅京不久,他就曾有過一次「豪舉」。多年後回憶這段生活時他仍很得意地說:「一天我在交過房、飯費後,只剩下一元現大洋了,這一塊錢怎麼花呢?恰巧這時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三個人聯合上演,這當然是好戲,我花去了身上最後一塊現大洋去飽了一下眼福耳福。」

老北京風景照

張恨水肯為聽戲傾囊而出不是沒有緣由的。他是安徽潛山人,這裡是京劇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二黃腔就是從流行於此的吹腔、撥子演化而成的;所以稱作二黃,是因為演奏時需用兩把嗩吶而得名。「昔有觀潛山風水者,謂該縣出三十六把黃龍傘。但龍氣不足,將流於假。於是至清中葉,業伶者群起。戲台上故多帝王,潛山之黃龍傘,遂盡走上戲台。」這固然只是一種傳說,但「據舊京潛山人調查,昔四大徽班北上,伶人十之八九為安徽籍,潛山人尤多」。 譬如,號稱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的程長庚,以及後繼者楊月樓,都是潛山人氏,張恨水因此頗感到有些自豪:「愚嘗有一閑章,文曰程大老闆同鄉。」 他既這麼說,無非是想表達,與程大老闆同鄉是可以標榜的。而他的迷戀京劇,也可謂淵源有自,絕非無來歷者。

老北京戲園子

謝璽璋:《張恨水傳》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滬寧之間國軍有苦心經營的數道防線,但為何還是迅速節節敗退?
梁、李婚姻:相差四歲的姐弟戀,旁人難以讀懂的拳拳深情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