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增刊:目前中國科研產出已接近作為全球領先者美國的一半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9月20日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數2018上升之星」顯示,在全球100家指數表現上升最快的機構中,有51家來自中國,其中28家自2015年以來的增幅超過50%。
美國許多機構起步基數較高,但仍有20家位居上升之星100強之列,排名第二。
德國和英國分別只有4家和2家機構入圍。
中國機構的主導地位更顯著地體現在
全球十強之中
中國科學院大學(第一)
清華大學(第二)
上海交通大學(第三)
南方科技大學(第四)
武漢大學(第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六)
南京大學(第八)
華南理工大學(第九)
東南大學(第十)
(除了排名第七的印度理工學院之外,其他位居前十的機構都來自中國。)
增刊還揭示了指數增長最多的六個國家,即中國、奧地利、挪威、捷克共和國、巴西和伊朗。
在過去三年,伊朗表現突出,高質量研究產出的增幅超過30%,中國則相應增長了近23%,目前中國的科研產出已接近作為全球領先者美國的一半。
在中國,北京仍然是自然科學研究的中心,但江蘇、廣東和山東所擁有的上升機構佔比更高。
特別關注的大學
增刊特別關注1988年之後建校的年輕大學,概述了他們所取得的科研進步。增刊這一部分所介紹的大學包括中國的南方科技大學,其指數表現有超過四倍的增長,居於年輕大學上升之星的首位,除了化學強項之外,該校在物理學方面也發展迅速。
科研人員
增刊還介紹了自然科學領域頗有前途的11位科研人員。選擇這些科學家進行著重介紹,所依據的是他們最近在自然指數追蹤的82種期刊上的論文發表情況,以及他們在初創公司「學者聯盟(League of Scholars)」的Whole-of-Web指數排名,該指數評估了研究者個人的科研質量與影響力、產業聯繫及共同作者網路。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學家葛炳輝是這11位科研人員之一。葛博士及所在機構的研究團隊使用傳統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研製出一種獲取小於1納米尺度結構信息的方法,並開始探索其產業應用。
「雖然中國繼續在自然指數中佔據主導地位,但世界其它地區的上升之星也不可小覷,特別是表現出眾的30家年輕機構,它們來自伊朗、西班牙、英國、瑞士、日本、盧森堡、韓國、奧地利、挪威、美國、新加坡、芬蘭、印度、法國,以及中國。」
——自然指數創始人David Swinbanks
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布,
2018年6月將追蹤的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數量由之前的68種增加至82種。
自然指數每年發布年度排行榜,顯示自然指數期刊一年的產出及發表了高質量研究的主要國家、研究機構和公司。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台回復【Endnote禮包】【Origin禮包】即可領取相應Endnote安裝包和Origin安裝包!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了解!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