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一個孩子從小不被允許哭,或者他哭鬧發脾氣時父母常常漠視、不理睬,這樣的他長大後會怎樣?」上大學時,心理學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通常會出現這樣3種情況:

  • 第一種,因害怕被拒絕而「假裝」冷漠;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這是個壞情緒會互相傳染的故事:

爸爸在公司被老闆批評了,下班回家後借故對妻子做的飯菜挑三揀四,跟妻子大吵一頓;

妻子一肚子氣無處發泄,剛好孩子纏著媽媽要吃雪糕,不給就大哭大鬧,於是媽媽情緒爆發,將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著火,轉身狠狠踹了旁邊的小貓兩腳……

從中我們會看到,孩子的需求,或者孩子渴望得到的愛遭到拒絕,於是就踢了貓,並且將自己的內疚情緒隱藏了起來。

這樣長大的孩子,大都言不由衷,或用冷漠包裹自己,或對世界針鋒相對。

  • 第二種,為獲得心理的滿足而不顧一切;

有一個孩子,從小就愛上偷竊,偏偏他家比較富有,但是父母整天忙不著家,從小就將他扔給保姆照顧,雖然在金錢上從不對孩子吝嗇,但物質的富足並不能填補孩子對愛的不確定和渴求,他有一個小癖好——有事沒事就順他人的東西。

這些東西雖然不怎麼樣,但大都是小夥伴比較寶貴的,比如小朋友媽媽給買的文具盒,爸爸出差專門帶回來的玩具小汽車……

漸漸地,小夥伴們發現了孩子有順手牽羊的習慣,紛紛將珍貴的東西藏起來;孩子呢,也會習慣用錢去籠絡大家,去獲得大家的關注,讓大家跟他一起玩耍。

這是一個內心對愛充滿不確定、渴求愛的孩子。

  • 第三種,為滿足征服欲而犯罪;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很多犯罪分子之所以犯罪,是因為父母管教他不聽;為什麼父母管教孩子不愛聽?根源是父母早年沒有好好撫養他,所以說什麼好的和不好的都不聽。

所謂「好好撫養」,除了物質,更多是心理上的關愛和互動,是影響,是情感上的聯結,從小在孩子內心播下愛的種子,他長大才不會因為愛的不滿足而衍生出過度征服和貪慾、掠奪等。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作用無可替代,有一句話說,孩子有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和未來是否幸福。

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甚至提出一個成功方程式:20% 智商 +80% 情商 =100% 成功。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智商只起 20% 的作用,而 80% 取決於情商。

情商主要是在後天的人際互動中培養起來的,它形成於嬰幼兒於是期,成型於兒童和青少年階段。所以,想要讓孩子懂愛,會愛,父母需要從小開始就關注孩子的情商培養。

可惜的是,我們的父母對孩子情緒這塊重視不足。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比如,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能會出現入園焦慮反應,但多數父母不太關注這點,而更多重視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吃好,有沒有睡好,有沒有被欺負……一旦孩子哭著吵著不去,我們會更多不耐煩:「怎麼這麼不聽話呀?」「有什麼好哭的,快進去,媽媽還要趕去上班呢」……

這樣做有效果嗎?

只會激起孩子更大的情緒反應,比如引發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止,孤僻,嚴重者甚至厭學、生病。

而只要父母更多地關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情緒表達和滿足,比如上幼兒園之前跟孩子來個分離儀式、給孩子準備一個愛的親吻,帶上一張媽媽的小照片或小手絹,讓孩子知道,媽媽一直在他身邊,陪著他,孩子會更願意去幼兒園。


關注孩子的情緒,父母越早開始、越早重視越好

父母從小關注到孩子的情緒,並帶領孩子去認知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做朋友,學著表達自己的情緒,恰當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樣的孩子更少被情緒困擾,長大後也更容易獲得個人成功和幸福。

下面大致介紹下不同年齡孩子的情商培養主原則:

  • 0~1 歲 無條件積極關注

孩子出生後的一年,是他一生的開始階段,在此階段父母不只要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覺等基本需求的滿足,還肩負著教養孩子的責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滿足孩子的情緒渴求。

1 歲前的孩子並非什麼都不懂,大約從4 個月起,孩子的情緒就開始萌芽了 。父母多用平和的聲音跟小寶貝們說話,多給他們肢體上的安撫,靈敏地對孩子每一次的「呼喚」做出及時回應。要相信,1 歲以前的寶寶,怎麼寵都不過分。

當孩子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愛撫和熱情的關懷時,才會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個性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最直觀最深層的認知是來自的父母的。

一歲前,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愛,孩子內心深處就會篤定這個世界對自己是善意的,他才不會害怕,願意主動向外探索;

反之,孩子的需求、呼喚不被關注和滿足,他的內心就會有「父母不愛自己、隨時可能拋棄自己的」擔心與恐懼,這樣的孩子內心會一直被焦慮包裹。

焦慮不安的他們會怎麼做?纏著父母、粘著父母,會用哭鬧、犯錯、發脾氣來試探父母的愛,以此證明自己是被在乎被愛的。

註:唯有愛最治癒!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 2~3 歲 引導孩子覺察和認知自己的情緒

2 歲左右,甚至一歲多開始,孩子們進入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父母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是怎麼說也不聽,「不」字當頭,以拒絕父母、跟父母唱反調為主旋律。

從心理發展上來看,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然結果。

孩子開始意識到什麼是「我的」、「你的」,但受限於心理髮展水平,這時的孩子們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點的,通過逐步建立對外界特定物品的所有權,去確認自我的位置,和「勢力」範圍。

也因此,3 歲前孩子都不太愛分享,他們常常會說:這個玩具是我的,而那個不是;這些衣服都屬於我,你們不能碰;這些好吃的是媽媽做給我的,我不想分給你們吃,等等。

只是這個過程很容易被大人判定為「不好的」、 「自私的」、 「不妥當的」。於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方面更容易呈現衝動性,感情起伏大,「憤怒」的情緒多。

對此,父母需要嘗試去理解孩子和接納的情緒,同時也需要帶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在這一點上,《了不起的媽媽》中,胡可的做法就很值得父母們借鑒:

馬上就要吃飯了,但是小魚兒卻心心念念著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媽媽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被拒絕後,小魚兒馬上情緒爆發,這時胡可溫和而堅定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節目中,小魚兒多次鬧情緒,胡可必定會在第一時間送上「我知道……」看似一句簡單的話語,卻是在向孩子表達她在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對孩子來說,就是愛的表達,是需求的被看見。

當然,接納不是縱容。父母接納的是孩子情緒,但對孩子行為的引導上,該引導仍然要引導,該規範仍然得規範,但因有接納和共情在先,之後的教育就順理成章,而且跟容易成功了。

註: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傾聽和認可十分重要。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 3~4 歲 鼓勵孩子用恰當方式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經常有父母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人來瘋」,越是阻止越是鬧,高興了就大喊大叫,不高興了就拳打腳踢。

這是孩子在用行動和語言表達他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但同時,這個階段孩子也開始嘗試接觸他人,走出小家庭,邁出小社會,因此,社會化能力培養成為他們成長中重要一環。

3 歲起,孩子需要逐步學習與人合作、跟他人更和諧地相處,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教給孩子哪些行為更容易被他人接納和認可,哪些行為是不受歡迎的。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多鼓勵孩子好的行為,對孩子的積極情緒多予以認可;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也開始感知「美」和「幽默」。

父母不妨多帶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小夥伴,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去認識接觸「美」,可多陪他們通過運動、閱讀、音樂、繪畫等渠道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僅僅是哭鬧、發脾氣等肢體動作的簡單宣洩。

有學者說過: 「肢體上的暴力,很多時候是為掩飾詞窮,語言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緒。因此,孩子受到的文字刺激越多,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別人。」

註:這個階段,父母一件很重要的是,是帶領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我怎麼了,我的情緒是什麼,我想要將我的情緒說出來。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 4~6 歲 糾正孩子的不當言行,鼓勵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反映會有很多壞毛病,比如喜歡罵人、喜歡說髒話,喜歡撒謊等。對此,父母需要更多耐心、並給予孩子更多關注。

一方面孩子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吸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孩子並未意識到這種方式不好,是錯誤的。

要看到,孩子有了社會性發展需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希望跟他人建立積極的關係。比如,他們不僅希望父母關愛自己,還希望得到小夥伴或幼兒園老師的喜歡。

如果父母對孩子不夠關愛,會造成孩子的情感飢餓;如果孩子害怕老師,可能會對以後的上學產生情緒障礙。如果處理不好與別的小朋友之間的關係,那麼孩子可能養成孤僻的性格。

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都或多或少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

孩子出現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要積極關注和疏導;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

比如,孩子哭訴小朋友為什麼不跟自己玩了,

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分析是怎麼回事,是小朋友生病了、不舒服不願意說話了,還是自己說了或做了什麼讓對方不高興的事,對方不理自己了;以及引導孩子去思考怎麼辦。

註: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帶領孩子去分清情緒和行為,認識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思考如何做,並協助孩子選擇恰當的解決辦法。

孩子的情商培養,並非一日養成,需要父母一點點一步步帶領孩子去感受、去認知、去回應,去解決,這樣才可能養出高情商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