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秋|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中秋|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中秋|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文稿 | 儒風君整理

中秋節,是漢文化圈中與春節齊名的傳統節日。

因為八月十五在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始於唐,盛於宋,明清到達頂峰。

月圓人團圓,遠方的遊子歸家團聚,未歸的遊人寄託鄉情。

家家戶戶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表達著人們對豐收的祈願。

天上月圓,地上人圓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無論身在何方,在這一天,家人團聚在一起才是最大的滿足。

和年邁的父母聊聊天,幫他們做家務,一起家長里短,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享受天倫之樂。

曾經有個故事:

杭州寺廟裡有個老和尚,已經枯坐參禪三年。

王陽明問他:家裡可還有人。

和尚答:老母尚在。

王陽明:想她嗎?

和尚大汗淋漓,過了許久,愧疚回答道:怎麼能不想。

王陽明:為何不回去?

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回家侍奉老母了。

王陽明一直認為,孝親是一種本能。

只是這種本能經常被遮蔽。

孝順與否,是一個人的人格,一個善良的人定然是孝的。

但是人心卻經常被物慾遮蔽,進而變得自私麻木,不再孝順。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孝,不是口頭上說一說就可以的,去做才是真正的孝。

親情是最純粹,沒有任何雜質的情感,是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不要因為工作疏忽家人,中秋團圓,共享天倫。

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將來成為無法彌補的憾事。

吾心自有光明月,

千古團圓永無缺。

1521年中秋,50歲的王陽明千里迢迢趕回餘姚老家,陪伴七十六歲高齡的父親。

可惜當天晚上不見月亮,王陽明卻沒有因此失去興緻。

這天晚上,他寫下了一首《中秋》詩: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大概的意思就是,中秋節本來就不多,更何況還有陰晴圓缺,隨著頭髮花白,人生又能再見幾次月亮呢?

所以,真正的月圓,是在自己心裡。

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人生的離合悲歡也不由自己左右,在這難以捉摸的紅塵中,我們要安頓的是自己的內心。

只有不假外物,人才能活得瀟洒從容。

你光明,世界便不黑暗,你善良,世界便不會醜惡。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只有去掉遮蔽內心的雜念,恢復到本來的「良知」,也就養得了一顆光明的心,無論月亮陰晴圓缺,無論世界悲歡離合,內心總是光明富足。

若有人眼大如天,

抬見山高月更玄。

關於月亮,王陽明還寫過另外一首詩。

《蔽月山房》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

傳聞這首詩是王陽明在十一歲的時候寫的。

大概的意思是說:我們總是被事物的外表欺騙,但是只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大,總能輕易看穿一切。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首重格局。孔子也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就像是中秋佳節,有人自怨自嘆,感慨月圓人不圓。

有的人卻跳脫出來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格局放大,人生豁然開朗,自有另一番風景。

蘇軾被貶黃州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人就像是渺小的蜉蝣一樣置身廣闊的天地,像大海里的一粒米那樣渺小。

當我們遇到難解的心結,不如往上走一步,視野更開闊一點,自己身上的榮辱悲歡,其實並不足道。

把視野放開,把格局放大,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才能始終不影響自己內心的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者訥言 的精彩文章:

機遇人人有,但不是誰都抓得住
話不能隨口,事不能隨心,人不能隨意

TAG:智者訥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