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俄同為列強,為何對領土擴張的態度截然不同?

美俄同為列強,為何對領土擴張的態度截然不同?

美國與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從歷史上看,其發展戰略一直遵循著軍事、經濟服從於政治,政治服從於地緣的規則。因此,分析美俄對領土擴張的態度,筆者認為應該從地緣說起,這樣才更接地氣。

先說美國:美國從立國至走上世界霸主的寶座前後經歷了兩個世紀,正是奉行了正確的地緣戰略布局的結果。脫胎於大英帝國母體的美國在前100年內正是歐洲特別是西歐各國爭奪世界殖民地的時期。為了避免陷入紛爭,美國採取不結盟政策,坐擁兩洋,依豐富的資源專註於國內經營。同時吸納因為躲避戰火而湧入的歐洲移民、技術和資本,與本土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及消費市場相結合,美國避免了日本、德國為了爭奪海外市場與歐亞列強殊死搏殺的局面,舒舒服服的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但是美國人明白,如果要稱霸世界,僅僅靠關起門來過日子是不可能的,必須介入世界事務,特別是具有「世界島」之稱的歐亞大陸。但是因為孤懸海外這一短板,像歐洲國家那樣征服或是佔領海外土地,對於美國來說實際上是得不償失。因此,確保歐亞大陸上儘可能不出現大國或者大型國家聯盟這才是美國的稱霸道路!苦於實力不濟,在前100年內,美國只能在美洲至東太平洋一帶與西班牙這些歐洲二流殖民國家打打鬧鬧,而不敢同大英帝國、法國、德國這些實力派列強叫板。不過通過與西班牙的較量,美國在20世紀末完全掌控了整個美洲和太平洋的一部分,為日後進軍歐亞大陸奠定了基礎。

GIF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雖然看到了介入歐亞大陸的機會,還是因為實力問題仍然不敢輕易涉足,僅僅只是以貸款給協約國的方式一點點滲透。直到戰爭中後期,交戰雙方膠著不下時,美國人怕協約國戰敗而導致自己投入的資金泡湯,這才不得已直接派兵進入。戰爭最後以協約國勝利而告終,但是美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政治地位,甚至還被迫退出了由自己倡議而建立的國際聯盟,不少戰爭貸款也因為戰勝國賴賬而不了了之。鬱悶之下的美國人只好重新回到孤立主義的道路上來,待機再舉。機會很快又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為機緣巧合及美國國家戰略運作得當,美國人總是拉一個打一個,先是支持崛起於歐洲的陸權大國——德國和崛起於亞太的日本,挑戰英國、法國在歐亞建立的國際架構。等到這一架構趨於崩潰之際,美國於是加入戰團並支持被打得奄奄一息的英國、蘇聯。二戰勝利後,德國、日本等法西斯主義被摧毀,殖民主義的英國也元氣大傷,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自治領開始謀求獨立並得到美國、蘇聯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亞洲,日本完全淪為美國的佔領地並成為在東面鉗制歐亞大陸的重要支撐點。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中東被美蘇瓜分,大半國家倒向了美國。而稱雄世界兩個世紀的西歐各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完全失去了海外殖民地,只能選擇加入美國所主導的新國際架構當中。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蘇冷戰開始,美國開始有效利用地緣優勢對地跨歐亞大陸的蘇聯構置了一系列封鎖線。區別於第一種拉一個打一個的做法,這種第二個做法就是影響全球關鍵節點。在與蘇聯對抗的最前線北大西洋地區,美國構築了一條從格陵蘭島、冰島直至英國的海上島鏈,利用部署在西歐大陸的導彈防禦系統及轟炸機徹底堵住了蘇聯從這個方向對美國本土的威脅,反過來卻可以對蘇聯形成多層面的靈活打擊手段。而英國作為美國最可靠的盟友也就成為在西邊鉗制歐亞大陸的重要支撐點。在中東,美國扶植並支持以色列發動數次戰爭,沉重打擊了蘇聯扶植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利用控制石油定價權的做法最終將蘇聯送進了墳墓。在與蘇聯的對抗中,美國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向全世界特別是關鍵節點處的國家輸出自己的安全理念及金融資本,達到不通過戰爭至少不用自己動手而是搞代理人戰爭的方式就實現控制某一國或地區的目的。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至今的數十年中,美國一直奉行這一策略。

再說俄羅斯:如今的俄羅斯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兩大洲,同時擁有著令俄羅斯人不空的巨額自然資源。就地緣環境而言,俄羅斯可以同時威脅西歐、中國、美國。但是從地形來說,俄羅斯75%的國土都是平原,特別是位於歐洲部分的心臟地帶,所以反過來又是三面受敵的狀態。歷史上西歐列強的英國、法國、德國、波蘭和亞太列強的日本都曾與俄羅斯發生戰爭,而且是長驅直入,蹂躪其精華部分,直搗腹心地帶。不僅如此,列強們特別是西歐列強在崛起之後無一不把征服俄羅斯、奪取資源地帶作為一項既定國策。所以,作為國土面積龐大、資源豐富的俄羅斯,實際上處於一種大而不牢的狀態。如果堅持被動防禦,漫長而又缺乏地理屏障的邊境線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將是天文數字,相比之下,主動出擊就是最佳選擇。但是無論戰爭結果如何,俄羅斯必然都要承受巨大的損失。抱著懷璧其罪心態的俄羅斯人奉行攻勢防禦和強調報復的國家軍事戰略。

歷史上,西歐的陸權大國法國和德國先後長驅直入打到俄羅斯心臟地帶,俄羅斯國家和民族處在毀滅的邊緣。吸取歷史教訓從實際出發,歷代俄羅斯國家政權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向西和向南不斷和鄰國交戰,開疆拓土以增加戰略縱深。而在與拿破崙與希特勒的戰爭中,出於報復,俄羅斯人一度打到巴黎和柏林,以此來震懾潛在的敵人不敢輕易打自己的主意。這就使得他們形成一個對領土擴張無限追求的觀念。

蘇聯解體後,大批加盟共和國的喪失,讓如今的俄羅斯再次感受到地緣的威脅。特別是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與俄羅斯近鄰的國家一旦被敵對勢力控制,再部署現代化武器,俄羅斯等於就是被匕首頂住了身體。於是,普京一上台就先後發動兩次戰爭,收拾了兩個企圖引入北約武裝力量的國家——車臣和喬治亞。2014年上半年又果斷出兵拿下了企圖倒向北約的鄰國烏克蘭東部、南部一大片領土。出兵敘利亞,更是將戰線推到國境線以外。總而言之,相比之下,美俄的擴張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地緣環境。時下所不同的是,美國因為控制全球的霸權不斷衰落而擴張,俄羅斯則是因為本國受到實際的地緣威脅而擴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劉邦為何要立劉恆為代王?不愧的千古一帝
長平之戰中,如何客觀的分析趙括的能力?可以從這幾點看出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