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 問候
《讀讀文摘》一個充滿能量與智慧的平台!
△
朗誦:敬一丹
秋分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過了一半。春分與秋分都是晝夜平分,只不過春分陽在正東,陰在正西,之後,陽氣越來越佔上風,雷發聲,燕子飛回,夜越來越短。
秋分陰在正東,陽在正西,之後,陰氣越來越佔上風,雷收聲,燕飛走,夜越來越長。春分後,春水長流而浩蕩;秋分後,秋水蹉跎逐漸凝滯。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 秋分之日「雷始收聲」,雷二月陽中發聲,陽光開始明媚。八月陰中入地收聲,陽光隨之衰微。前半秋,秋雲逶迤,秋霞爛漫已成告別。後半秋,陰風四起,秋雨纏綿,該秋蟲殘鳴、紅葉傷心了。
二候蟄蟲坯戶
| 後五日「蟄蟲坯戶」,王安石詩:「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坯戶。」「坯」在這裡是「培」的意思,蟲類受寒氣驅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別殘冬,準備冬眠了。
三候水始涸
| 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氣的影響,春夏水長,到秋冬就會幹涸。
飛龍秋
秋分時節,天高,雲淡,氣凈,風輕。「飛龍秋,游上天」,真令人想飛。想秋之成熟,是令人輕盈——野色浩無主,秋明空曠間,風在其下。「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多美的意境!其實,鞦韆就為讓人飛,「鞦韆與花影,並在月明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都是美麗的飛的意象。
以上節選自《微讀節氣》(朱偉著)
秋分習俗
—
秋祭月
—
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推崇,隨著社會的開放,也慢慢影響到民間。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為避免祭月節無明月的尷尬狀況,人們就把「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中秋之時,正是滿月之期。
《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
吃秋菜
—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
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
送秋牛
—
以前在民間,每到秋分時節,有人就會挨家挨戶送秋牛圖。耕牛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耕牛不僅是主要的生產工具,也是豐收的保證,因此農民朋友非常愛惜並崇敬勤勞的耕牛。
秋牛圖由二開紅紙或黃紙做成,上面繪有農夫耕田圖樣。送秋牛圖的一般都是民間能言善唱之人,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語,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
粘雀子嘴
—
秋分時節,在廣大的農村還有煮湯圓吃的習俗。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放下手中的農活,在家裡做湯圓吃。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壞莊稼。
—
放風箏
—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
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秋分詩詞
《
夜喜賀蘭三見訪
》
唐?賈島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踏苔行引興,枕石卧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 秋夜未深,賀蘭大和尚又一次來訪,兩人時而共踏苔蘚,時而枕石以卧,談論文章。在安靜的時節,好友相聚,共享秋天的涼意,是古人頗為推崇的。
《
晚晴
》
唐?杜甫
村晚驚風度,庭幽過雨沾。
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
書亂誰能帙,懷干可自添。
時聞有餘論,未怪老夫潛。
? 山村的傍晚涼風習習,幽靜的庭院因一場秋雨而濕潤泥濘。夕陽照射細草,清新的江景映入眼帘。晚晴景美,詩人卻懷才不展,只能整書酌酒,隱居聽談,心酸難言。
《點絳唇·金氣秋分》
宋?謝逸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素練寬衣,仙仗明飛觀。
霓裳亂,銀橋人散,吹徹昭華管。
? 不覺已到了風清露冷的秋分時節。在涼涼的月光下,桂花香氣飄得很遠。遙想仙宮宴會,素衣霓裳翩翩起舞,儀仗翻飛,人影散亂,徹夜吹奏著昭華絲竹之聲。
《秋分日憶用濟》
清?紫靜儀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咳。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
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 又是一年的秋分,詩人想起了遠方的兒子。思念之情無處寄託,只得在夕陽下吟詠詩歌。回首自己窮困潦倒的一生,詩人感慨萬千。既然前途渺茫,還不如早日回家。全詩意境悠遠,情感真摯,動人心弦。
《再過王輅原居納涼》
唐?周賀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舊月來還見,新蟬坐忽聞。
扇風調病葉,溝水隔殘雲。
別有微涼處,從容不似君。
? 詩人被之後頗為失意,待再次到王輅故居之時,詩人觸景生情,佩服當初王輅被貶時的從容,心有感慨。
- END -
讀讀文摘
看
更多美文請點擊→


TAG:讀讀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