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畫仲秋

書畫仲秋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吳光宇 嫦娥奔月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曆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張大千 嫦娥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

五代 《浣月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游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葯,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宋 馬遠 《月下把杯圖》

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

明 唐寅 《嫦娥執桂圖》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

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並且,蒸制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清 高其佩 《嫦娥》

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清 錢杜 《潯江月夜》

清 陳枚 《月曼清游圖》之 瓊台賞月

清 《月曼清游圖》之 瓊台賞月 細部

清 郎世寧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 八月賞月

齊白石 《丹桂雙兔》

張大千 《嫦娥》

劉凌滄 嫦娥奔月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王獻之 《中秋帖》 現藏故宮博物院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

何然勝人何慶

等大軍

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

《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中秋帖高清賞析】

來源:衛夫人書畫、中國書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范曾:中國畫家裡我是第一,這個我很自信
傅抱石九歌圖冊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