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班牙葡萄牙遊記

西班牙葡萄牙遊記

兩牙兩思

伍嘉祥

漫步在伊利比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所見所聞引起許多對文化的思考,每天都在網上發上千字的雜文配上圖片,聊作朋友圈茶餘飯後的剔牙茶點。在諸多的花絮中有兩朵是可以摘取夾入書頁里,讓余香長存在深度文化思考的文字中的。

穆德哈爾式的微笑

在兩牙尤其是西班牙的許多地方,當你拐進一條巷子,突然發現在巷子的盡頭聳立著一座華麗的塔樓的時候,那種驚喜感是難以形容的。當你在高處瀏覽老城風貌的時候,那座鶴立雞群的鐘樓和教堂總是首先吸引了你的眼球。到過兩牙的旅遊者不知有沒有留意,在舉步皆見的許多基督教堂外觀中,你們看到了一些與歐洲大陸哥特式、巴洛克式風格迥異的建築,鐘樓是基督教的,教堂的裝飾是基督教的,但教堂的門、窗、牆、拱卻是典型伊斯蘭式的;它往往是磚石混砌而不是純石料壘築的,這種糅合了兩大宗教建築風格樣式的教堂在西葡很普遍,叫穆德哈爾風格。

穆德哈爾式是在西班牙藝術與歷史建築巡禮中經常遇到的名詞。就建築而言,這種誕生於十二世紀,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又同時體現當時歐洲哥特式風格的藝術形式,滲透在很多西班牙的建築中,以其獨特的外部特徵和深遠的文化內涵而引人注目。

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從規模到內構都是罕見的稀世珍品。你也許走過世界上不少清真寺,可你見過能容兩萬穆斯林做禮拜的偌大清真寺肚子里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天主教堂嗎?公元10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從中東大馬士革沿著地中海南岸進軍,從摩洛哥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登岸,攻佔並統治了幾乎整個伊利比亞半島。其中一個老國王的孫子跑到科爾多瓦,另起爐灶,建都於此城,並開始建造這座西班牙最大的清真寺,歷時近200年,規模從可容5000人做禮拜擴建到可容20000人。後來歐洲基督徒的西班牙人戰勝了摩爾人,重新統治了這個半島。新的基督教國王沒有拆毀清真寺,而是原物改造。清真的宣禮塔改成教堂的鐘樓,清真式通透釆光的牆身被封蔽了,以保持教堂的神秘灰暗,巨大的殿堂仍由無數個伊斯蘭風格的拱穹支撐,中心卻聳立起精美絕倫的神聖天主教彌撒主堂。環整個巨大殿堂四周是幾十個小教堂式的彌撒室,牆上都裝點著聖經故事的壁畫塑像,還有一面改造成基督聖物陳列館。總之,俗稱的大清寺己然成了天主教堂,皮囊骨架外貌是伊斯蘭教風格的,血肉心臟靈魂卻是天主教的。現在此處僅允許基督徒做彌撒,穆斯林做禮拜則到市裡別的清真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堪稱穆德哈爾風格的典範,歷史教益卻又韻味深長。

古都塞維利亞,這裡是哥倫布歸航的登陸點,也是大航海時期財富集散的重鎮。它的大教堂和大城堡獨特的建築風格是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融合的典範。這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塞維利亞被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統治了近八百年,建起了清真寺。後來入主的天主教統治者將清真寺改造成天主教堂,同樣也是將伊斯蘭教的宣禮塔加高改造為天主教堂的鐘樓。教堂的部份內部構造和鐘樓的下半部外觀,是伊斯蘭教形式糅合了基督教文藝復興風格。這裡的老皇宮也一樣,宮內的廊、門、窗、拱頂的結構和後花園及其圍牆,大都保存了前朝伊斯蘭的清真風格。兩大宗教文化的建築風格和諧結合在一起,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文化遺迹中比比皆是。

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位置,似乎註定了它必定是一塊紛爭不斷的土地。它一邊通過比利牛斯山脈與歐洲大陸相連,另一面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然而在野心勃勃的征服者眼裡,無論是翻個山還是渡個海都已經算不了什麼了。摩爾人從北非殺過來,幾乎快征服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長達近800年,卻又在內部紛爭以及基督徒的反擊中節節敗退。1171年,基督教王國的「光復運動」逐步向南推進,當時收復了失地的基督徒們對待穆斯林的態度比較客氣,他們並沒有驅逐穆斯林出境。穆斯林們被允許仍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繼續信奉伊斯蘭教,說他們自己的語言,保留他們自己的風俗,甚至可以建造與自己故鄉的風格類似的建築。不過他們畢竟不是自由的,已經成為了俘虜,必須服從於基督教的統治者。這些生活在基督教統治下的穆斯林們被叫做穆德哈爾,阿拉伯語里的意思是」被允許留下來的人」。在這樣一種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並存的環境里,也就誕生了一種特殊的建築樣式——穆德哈爾式建築。

穆德哈爾式建築延續了伊斯蘭教建築中繁複的裝飾模式,但又滲入融進了一些羅馬式以及哥特式的建築元素。穆德哈爾式建築顯著的特點,是在外部體現為用磚塊堆砌而成的複雜而有韻律感的裝飾結構,在內部則體現為細緻華麗的木製天花板。

阿拉伯的穆斯林是高超的建築工匠,磚是穆德哈爾建築最常用的材料,磚與灰漿取代了基督教堂純石料的雖厚重質樸但缺少變化且開採搬運建設耗時費力成本高的短處,磚石的結合以及穆德哈爾式建築對石膏的運用,使裝飾更靈活多變精緻絢麗。伊斯蘭建築對拱的運用在穆德哈爾式建築中更是登峰造極。

如果西班牙的基督徒對穆德哈爾風格的運用,僅僅停留在對清真寺和老皇宮的改造上,那它的文化意義畢竟是有限的。穆德哈爾風格的微笑之所以久久洋溢在西班牙光彩的臉面上,在於她基本保留了基督教建築的結構和功能,裝飾形式卻靈活多變,既維護了基督教信仰在建築中的純粹性,又充滿了東方韻味。正是它滿足了西班牙人追求個性、標新立異的願望,很快被廣泛運用在王公貴族的宅邸甚至普通民居中。當一種文化接上了地氣、具有了普遍意義的時候,它就有很強的生命力,就不容易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滅。當一種文化凝固成一座座建築,同時深藏了許多耐人尋味歷史故事和大愛大善宗教道理的時候,它就成為流芳千古雋永悠長的藝術豐碑。

行走在西班牙,穆德哈爾風格的微笑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不是鬥牛士國度狂野放縱的歡笑,也不是佛拉明戈舞故鄉「卡門」舞者手足奔放但表情冷寞,而是安詳的、淡淡的、理性的莞爾之笑。我很尊敬西班牙後來的基督徒統治者們。他們沒有摧毀前朝的建築,包括異教的聖跡,而是突破宗教文化的藩籬,甚至還融合利用了它的文化長處。君不見秦之阿房宮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或灰飛煙滅或斷壁殘垣。它也讓我想起滿族人入主中原後,與前朝的統治者不同的是,保留了原來的明王宮,也就是現在的明清故宮。而以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大多要麼是遷都,要麼是毀了原來的皇宮,另建新宮。周朝滅了商,沒有在朝歌,而是又回到鎬京去,把原來的都城廢了。秦統一了六國,它的都城在咸陽。漢取代秦卻建都長安。宋朝建立政權之後,沒有用舊的都城,搬到汴梁開封。明朝的都城原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後來永樂靖難之後遷到北京去了。從商朝開始到明朝為止,所有大一統的政權利用前代宮殿者概無一例,它們對前朝宮殿只有拆毀焚遷。唯有清朝利用了明朝的皇宮,加以增益。這就使得明朝的宮殿得以保護下來。當時滿族統治集團也有一派意見,佔了北京之後,要把都城設在奉天(瀋陽)。如果清朝都城設在瀋陽,明朝宮殿重要的建築材料肯定要拆,都搬到瀋陽去,那麼我們今天也就看不到世界上最大的皇宮建築群——北京的明清故宮了。清朝早期這些政治家,把明朝皇宮保護起來,沒有破壞,加以利用,後來修繕,局部改造,有所增益,是一大歷史功績啊。清朝和滿族對保護中華文化遺產是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一個民族的胸懷和抱負,一種宗教的包容和智慧,一種文化的博取眾長與兼收並蓄,一方地域的民族宗教和諧相處融合共存,在伊比利亞半島、在中華大地都彰顯在一磚一瓦、一房一塔之中。穆德哈爾式建築的存在再一次證明,任何一種建築的產生從來都不是孤立和純粹的,應運而生而又能順勢而長的獨特,才有可能融入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淹沒。希望她的微笑始終在感召、感染、感化和啟迪著地球村的人們吧!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國慶節是一個國家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是國家與公民的最高典禮,是國家意志和人民期望最集中的節慶體現,是雄心、實力、民族地位和統治者力量最綜合的表達象徵。現代國家往往以此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西班牙國慶日為10月12日,原先是西班牙日,以紀念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從1987年起,此日被定為西班牙國慶節,每年在國慶慶典儀式上,國王都舉行閱兵,與人民一起檢閱海、陸、空三軍部隊。實話實說,它大大震撼了我這個東方儒學濡染出來的書獃子,自感對西方文化認識之膚淺。西班牙王國將國慶日所表徵的舉國榮耀賦予一個人所創造的重大歷史事件,將如此巨大殊榮集於一個與皇族毫無血緣關係之人一身,足見其價值之取向與歷史觀之高度概括。

西班牙巴塞羅那是第一個聽到哥倫布正式宣布發現新大陸和描繪奇異新世界的地方。在巴塞羅那哥倫布廣場有一座高60米的紀念碑,紀念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從美洲探險凱旋歸來。紀念碑環繞柱體中部雕有五個凌空飛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隻巨大的黑獅,還有記載哥倫布航海事迹的碑文和當時資助他遠征的國王費迪南德和王后的雕塑。圓柱頂端的哥倫布全身立像由蒙傑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後鑄鐵製成,哥倫布凝神遠望,左手握著海圖,右臂指向前方的海洋。這座巍峨的圓柱形紀念碑全部用赭紅色大理石建成,上面鐫刻著「光榮屬於哥倫布」、「向哥倫布致敬」兩行大字。

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大西洋之濱貝倫塔附近,有一座宏偉壯觀的葡萄牙航海紀念碑屹立於海旁的廣場上,成為葡萄牙的象徵。其外形如同一艘展開巨帆的船隻,船頭站立著航海家亨利王子,兩旁是隨同出征的航海家、將軍、傳教士、科學家及水手們的雕像,氣勢非凡。以紀念葡萄牙幾百年前開拓海洋的光輝歷史,對歷史上這些冒險家們的犧牲精神表達敬意,更是為他們無比的勇氣而深感驕傲。

我坐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北岸,看著船來船往,雲展雲舒,思緒卻隨風飄向那風雲激蕩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從海峽這裡出大西洋,計划去東方尋找憧憬中遍地黃金的印度、中國,陰差陽錯在海上走反了方向到了美洲,卻還以為新發現的這片大陸就是印度。於是美洲土著人被稱為「印第安人」也就由此而生直至今天。20多年後麥哲倫也是從這裡出發,沿美洲東岸南下其最南端,死裡逃生地穿越河岔曲折迂迴、密布險灘峽灣暗礁的海峽,終於走到一片風平浪靜的大洋前面,於是這條海峽就叫「麥哲倫海峽」,那片風平浪靜的浩瀚大洋就叫「太平洋」。 麥哲倫以其勇敢的探險精神證明地球是圓的。那時沒有蘇伊士運河,從歐洲到東方去,必須繞過整個非洲大陸、繞過風暴角——好望角。那時也沒有巴拿馬運河,在未發現麥哲倫海峽以前,太平洋與大西洋無計相通。那個時代的探險家、航海家和船長水手們無疑都是勇士,他們勇於探索敢於冒險的犧牲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葡萄牙和西班牙正是通過百折不撓的開拓精神,發現通往富裕東方的航道,開闢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從此開始了積累巨額財富的過程。如今我們也許可以悲天憫人地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譴責幾百年前大航海時代的航海家們勇士們——為了香料、黃金、海外貿易、地理髮現而掠奪、佔領、殖民、殺戮——的非人道野蠻強盜行徑。因為這些赤裸裸血淋淋的主題元素幾乎充斥於整個大航海時代。然而本世紀前的數千年,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大進步,何嘗不是以無數鮮活生命為代價才達成的呢。

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其國家行為的意義是非凡的。如果翻過其殖民掠奪性質的歷史負面之一頁,正是他們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改善了人類的知識結構,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使本來相互隔絕的世界各地聯繫起來。現在人們常說的全球化時代,也許可以從大航海時代就可算起。因為人類文明的進程在那時候明顯加快了,它把相互隔絕的人類幾大文明區域相互連通了起來。毫無疑問哥倫布、麥哲倫、亨利王子在西班牙葡萄牙人心中是大英雄,在推進人類文明前行的史冊上也應該是大英雄。

說到大航海,國人往往沾沾自喜於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是的,無論從航線里程和揚帆起航的歷史時間到造船技術、船舶噸位、船隊規模、航海技術,明朝的寶船艦隊都大大優於後來的哥倫布們。然而,國人為之扼腕的是,千百年來我們壓根兒就沒有海權意識,缺乏海洋思維,鮮有商品經濟的海外貿易致富之夢。對外高揚天朝仁和的大纛,厚往薄來的對外貿易,睥睨萬邦的文化交流,溫良恭儉讓的國際交往,尤其是炫耀天朝國威富足的盲目自大,總認為海洋的蔚藍遠不如小農經濟的土黃厚重。因而鄭和的寶船並沒有帶給天朝以巨大的財富,更沒有半寸海外領地。

我從未責難過鄭和們在萬裏海天為何不開疆拓土,只是沮喪於先人們千百年一直未能將「士農工商」的次序顛倒一下。明王朝下西洋寶船飄揚著的是王道龍旗,西人大航海桅杆上隨風鼓動著的是霸道風帆。王霸之別不只在海上,更在道中,其結果如何,中國的近代史己告訴了我們。

直到剛好四十年前,我們才逐步有了這方面的意識、思維和能力,才開始打開這個或自閉或被封鎖或囿於國力窮蹙的封閉局面,才日益緊迫地有了擁抱那一片蔚藍色的民族訴求、國家意志和大國氣魄。從那時候起,我們才真正強烈地意識到海洋、海峽、海權、海防對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是何等重要,從蔚藍到深藍又是如何任重道遠啊!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哥倫布等「先哲們」已經告訴我們:擁有海洋便擁有財富!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人類近代歷史上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從海上而來敲開中國大門的。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從有海無防,列強軍艦自由游弋我海洋江河,「領海無權悲索莫,磨刀有日快恩仇」,到今日航母巡衛、南海築礁、大洋深潛,「國之重器」已遨遊於蔚藍到深藍。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對外開放的格局正是從這裡展開,而這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被譽為21世紀偉大新故事的「一帶一路」正是在此揚帆,乘風破浪,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早在16世紀,人們就夢想航行穿過地球「頭頂」上的北冰洋,拉近東西方的距離。如今兩艘中國商船已「相會」於北冰洋上,白令海峽曾經見證了人類勇敢探索的腳步,眼下再次「宣告」:只要秉承開放與合作,北冰洋就不再是堅冰天塹。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勇敢的航海者置身世界發展風起雲湧波濤詭譎的浩瀚海洋,必須認清時代潮流。這是和平合作的潮流,開放融通的潮流,變革創新的潮流。唯此才能順時應勢、擊水行舟。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中國號巨輪正堅定航向,闖險灘、戰激流,徹底擺脫狹小水域的困境,開足馬力、劈波斬浪,勝利駛入嶄新而寬廣的天地。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伍嘉祥

2018.9.14--22於廣州

編者註:作者為廣州市滿研會副會長,此文為出國考察有感而寫的遊記。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執行死刑的貪官們,行刑前都是什麼反應?
東北最美女匪首,擊斃1000名日軍,25歲被槍決,死前提出特殊要求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