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情僧 | 蘇曼殊—恨不相逢未剃時

情僧 | 蘇曼殊—恨不相逢未剃時

原標題:情僧 | 蘇曼殊—恨不相逢未剃時


《本事時十首.選一》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現在提到這首詩的作者蘇曼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一百年前他卻是家喻戶曉,青春美少女的夢中情人和鍾情男人的偶像了,甚至是有些佳人把他的畫像掛於閨房的床頭才會安然的入夢。


上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在1909年的某一天,身在東京的蘇曼殊參加了一場音樂會,有緣千里來相會的是,在這場音樂會上認識了演奏古箏的百助。


交流數語後,方知兩人的身世非常的相似,正所謂同病相憐,因此兩人一見如故。但這時的蘇曼殊已經遁入佛們,了卻塵緣。


因此事,蘇曼殊多情而又無奈的寫下了這首詩,了解了這個背景,全詩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


從詩中可以看得出,讓蘇曼殊愛慕的百助是一位頗有風姿的佳人,「烏舍凌波肌似雪」中的烏舍是印度傳說中的神女,體格輕盈以致步履如凌波仙子,肌膚又如雪似玉,由此可見一斑。


「親持紅葉索題詩」句當是指佳人百助對他詩才的愛慕,同時表達了佳人對作者的和深情。



「紅葉題詩」是源於歷史上的典故,據《舊唐書》記載:開元、天寶年間,唐帝國各地行宮的宮女總數超過了四萬人。


這個數字在中國歷史上無疑是空前絕後的,縱使翻出整個世界史也難找到與之匹敵的帝王。


茶杯」這麼多,而「茶壺」只有一隻呀,侍御寢的時候怎麼取捨呢?那時的太監們還真是有辦法,太監們集合宮嬪用骰子投擲的辦法,勝利的那個可以得到玄宗的專夜權。

這還都是離皇帝近一些嬪妃的待遇,而行宮裡的其他大多數的宮女們,有的一生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後來楊玉環的出現,更加糟糕,白居易的詩《長恨歌》中所言,「三千寵愛在一身」,不誇張的說應該是四萬寵愛在一身,)。


扯遠了,回到本詩中,詩人用此典故暗示了百助有想和他步入婚姻的寓意。但現實是無奈的,詩人此時已經出家了,心中自由苦衷,又不便盡道,雖然心有情鍾,但只有婉拒。



因此,本詩第三句的轉表達了詩人矛盾的心理。淚水原本是感情的湧現之物,然而,詩人此時只能硬說成是無情的了。


說到此句,應該是從張籍的《節婦吟》一詩中化來的了,原詩如下: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的這是首詩當然不是真寫節婦了(關於此詩人和此詩以後會有文章談到的)。


回到本詩,現實的無奈只能如此,一句「恨不相逢未剃時。」道盡了一切。


此詩展現了蘇曼殊的才情、也因此事,此詩,讓人們對他人生的形象有了偏頗的定格,情僧,半僧半俗等。然而這樣的定論是有片面的,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他的身世吧。



蘇曼殊1884年生於日本的橫濱,他的祖父叫蘇瑞廣,是廣東香山縣(珠海前山鎮瀝溪村)人,因經營進出口商業起家。


他的父親蘇傑生繼承了祖父的家業繼續在日本經商,曾經任日本橫濱萬隆茶行買辦。當時的商人在外經商,家人大都是不在身邊的。


所以在經商的當地娶妾是常有的事啦,蘇曼殊的父親也不例外,就娶了一個日本女子為妾。那時的蘇傑生已經是一妻二妾了,再加上這個日本的女人,那就是三妾了,這個日本的女人名叫河合仙。


據說她就是蘇曼殊的生母,但經後來人考證,其中還有隱情,此女並非蘇曼殊真正的生母。


蘇曼殊真正的生母據現在考證是一個叫若子的日本女人,也有人叫她河合若,她的真實身份是河合仙的妹妹。也就是蘇傑生的小姨子。


狗血的故事又開始了,原來這個河合若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姐姐家幫忙,被這個姐夫不只是有意還是無意的看到了胸口長者一顆紅痣。


據相書上說女子的這個部位有紅痣的話,一定會生貴子(從某種意義上說結果蘇曼殊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各位可以看一下自己或自己的哪位有沒有啦)。


這對於當時的社會風氣和蘇傑生的家族來說,生個男孩那是非常渴望的啦、所謂兒子多多益善,那是家族振興的唯一希望。


所以無論說蘇傑生是好色誘姦了小姨子也罷,還是從振興家業添丁加口的角度也罷,反正,實質的關係發生了,那就是一個私生子蘇曼殊的出生。


可悲的是在蘇曼殊出生三月後,他的生母就離開了,從歷史記載看,這一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從現實來說,那是她的傷心地啦,一個大姑娘未婚生子,讓他以後還怎麼立世呢?


對於蘇傑生本身來講,也不可能挽留的,已經有了一妻三妾又發生了這種事,又是私通的,這事傳揚出去那是會損壞他名譽的。


所以權衡再三,只能對外謊稱蘇曼殊是河合仙生的,因此這件事做得非常隱秘了,這件事不僅瞞過了那時也在日本生活的另一個妾大陳氏。



於是蘇曼殊就在河合仙的撫養下生活,理所當然的,蘇曼殊把河合仙當作自己的生母了,據後來的考察,蘇曼殊可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河合氏親生的。


應該說蘇曼殊的幼年還是過得幸福的,但好景不長,到了6歲那年,由於他父親在日本的生意發生非常大的變故,其父只好帶著家業撤離橫濱同時也將他帶回瀝溪,也許是從整個家族的考慮,蘇傑生卻沒有把他的養母河合仙帶回家鄉。

這件事情,對於一個只有六歲的兒童來說,那是多麼的不幸和痛苦,然而厄運並沒有就此結束。


由於母親不在身邊,又是外夷女子所生,蘇曼殊在家裡的待遇可想而知了,父親經常外出經商,無人會真的關心他。



有一次身患重疾,大陳氏不僅不給他調養治療,反而將他鎖在柴房叫"以待斃"。因此,少年時烙下的陰影是一生都揮之不去的。


成年後,給人們留下的諸如,貪吃、暴食、狎妓、助人、革命等在外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一些事情,其實都有他的根源的。


縱觀蘇曼殊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人真正走進過他的內心深處,他所做的一些不可思議的事都只是他的外在表象而已。他的一首詩給出了他真正內心的答案:


《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生死契闊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


此詩不做解讀,因為沒有此等經歷的人解讀的也只是文字的表皮之意,只有內心經歷過的在會更加理解他的內心和為人。


1918年,蘇曼殊在上海病逝,年僅35歲,結束了跌宕的一生。葬於杭州西湖的西泠橋畔,可巧的是,他的墓旁不遠處是千年前的名妓蘇小小墓,二墓相伴,劉大白有詩諧語述之。


殘陽影里吊詩魂,塔表摩挲有闕文。誰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橋畔兩蘇墳。孤山一塔汝長眠,憐我蓬瀛往複旋。紅葉櫻花都負了,白蘋桂子故依然。逋亡東海思前度,憑弔西泠又此緣。安得華嚴能湧現,一龕香火禮狂禪。


然而,誰能夠真正的貼近蘇曼殊孤獨的心,知音何在?誰又能真正理解並解析他這種超越時人的言行呢?


蘇曼殊


軒轅


八斗才情世盡識,


癲狂行止謂多痴。


半僧半俗半清冷,


跌宕孤心那個知。

本文寫作者:軒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味軒 的精彩文章:

堅貞:把杜甫的詩燒成灰吃掉的張文昌

TAG:五味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