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遠離自然的孩子們正在生病?

遠離自然的孩子們正在生病?

「蝴蝶似乎十分喜歡其他動物的鼻子,它們時常會在上面流連或者曬會太陽,甚至會吮吸汗珠……」這是著名的蝴蝶專家羅伯特·邁克爾·派爾教授在給俄亥俄州加漢拿小學3年級的孩子們在上戶外課,他有趣的講解加之身處幽靜的森林、難得一見的昆蟲和小動物,不時地引起孩子們的陣陣驚嘆和「咯咯咯」的笑聲。

然而即使派爾教授開設的這類體驗自然的課程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歡,甚至還獲得了一些來自政府的幫助,他仍然對達到這個項目的預期沒有太大的信心,他認為現代社會,人們對自然缺失症給孩子造成的嚴重影響還遠遠沒有認識到。

遠離自然的孩子們正在生病?

患自然缺失症的孩子

自然缺失症是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2008年在他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孩子》中提出的一種現象,他提出正是由於在成長期缺乏自然接觸造成了現代兒童一系列的問題: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鬱現象,並列舉了大量翔實的數據和實例來加以證明,而且他認為自然接觸對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至關重要。

「曾經我朋友的一個小男孩被問及他最喜歡玩耍的地方時,他說:『我喜歡在家裡玩,因為家裡有插座。』我認為沒有比這個更應該引起父母的警覺了。」洛夫在一次採訪時稱。

據統計,隨著電視機、電腦、遊戲機和手機的迅速普及,兒童有越來越多的原因留在室內——美國兒童平均每周(除睡眠外)在室內度過的時間為44小時。長期極少的運動量勢必會導致新陳代謝紊亂,而更深重的影響是來自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中。

人成熟心智的發展是通過感官和知覺探索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在思維上形成整合、認知、判斷、推理而建立的。如果孩子們沒有真實的認知,沒有與自然的接觸,沒有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歷,他們的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

就像理查德·洛夫說的,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

遠離自然的孩子們正在生病?

自然滋養孩子的靈性

造成自然缺失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宣稱厭惡孩子們投入過多時間打遊戲的父母給予了最大的阻力。

牛津大學的植物學家理查德庫爾在一個秋日的午後興緻勃勃的打算帶著他的兩個侄子來一次野外遠足,他們計劃要到一條名叫洛基岔的小溪那釣小龍蝦,接著其他家庭成員的許多問題撲面而來。水夠乾淨嗎?我們最好讓環境質量部門來檢測看看。還要確保小孩子們不能弄濕,最好還要在事後乾乾淨淨洗個澡。另一個問題又來了:我們離文明城市這麼遠,在涉水玩耍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壞人呢?

對於已經遺忘了小時候在林間嬉戲樂趣的成年人來說,接觸真實的自然界意味著大量細菌、臟髒的衣服和身體還有對未知危險的恐懼。

而對孩子來說,自然是蘊含無數新奇和驚喜的寶藏,一片初生的嫩葉,一隻寵物的出生與死亡,一條崎嶇不平的田間小路,荒地邊上的一塊神秘濕地。都在給孩子展示一個更為廣闊遼遠的世界,這既不同於父母給予的親情世界,也不像電視那樣會「偷走」孩子的時光。相反,它能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醫治生活在不幸家庭或鄰里的孩子的創傷;賦予他們敏銳的感受能力,觀察到環境中他人無法察覺的細微之處;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觀察和全身心地感知,從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像《寂靜的春天》作者蕾切爾·卡森說過的那樣——「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除此以外,接觸自然還能為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切實的好處,理查德庫爾的兩個侄子在這場探險後身上真的出現了疑似皮疹的紅點,理查德認為了這恰恰證明了自然接觸的重要性,他說,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在接觸、抵抗、認知的不斷鬥爭中建立起來的,不斷的刺激會迫使它建立更強大的防禦體系。人對自然的需求,深刻在基因中,畢竟,人類與森林、山洞相伴了幾百萬年歲月,而在樓宇、鋼鐵一起,才不過千年而已。

然而僅僅是這千年人類築起的「去自然化「堡壘就是如此的堅固,社區協會頒布了嚴格的協議,明令禁止搭建樹屋,隨意的戶外活動被制止。數十年前的空地和森林公園早已被劃線清晰的足球場和其他戶外場地所代替。

各類保護環境和動物組織也在極力阻止孩子們體會自然,因為這不可避免的要損害一些植物和動物,釣魚和捕獵的行為最受詬病。洛夫提倡捕獵——儘管很明顯,他不是專業人士,他的論據都是直接取自於早期的環境提倡者阿爾多·利奧波德的論著。追蹤獵物直至捕獲需要某種對於環境細節的注意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注意力可能會產生一種對世界的尊敬,而人類作為有血有肉的生物參與其中。同樣,儘管活動地方發生了變化,但釣魚始終是孩子們積極活動的首選。洛夫說,雖然善待動物組織的成員會激烈反對這一行為,但現如今的許多年輕捕獵者和釣魚者都會成為下一代的環境保護者。

正如當初亞當在樂園中尋找一種值得他愛的生物一樣,人類在地球生存的的行為必須以一種愛意和關懷的精神,以好奇和尊敬的態度而非一個自命不凡的審問者的貪婪的狂熱態度去對待。「孩子們怎樣面對自然,以及將來他們自己怎樣教育自己的後代面對自然,將會決定未來我們的城市、家庭,我們日常生活的形式和狀態。」

遠離自然的孩子們正在生病?

需要社會的重視

洛夫的這本《林間最後的孩子》出版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被評為美國環境教育界影響力最廣的一本書,受此影響美國政府於2009年推出了「別把孩子囚禁」法案,敦促各個州設立環境教育標準,鼓勵兒童到戶外進行主動的發現式、實踐式學習。

在科羅拉多州的格倫伍德泉,高中生們設計並監督建造了一座袖珍城市公園,城市規劃人員還讓學生們幫忙,沿著科羅拉多河修了一條步行商業街和一座公園。

在賓夕法尼亞州,亨廷頓地區中學的學生在學校附近的小溪採集數據。教師邁克·辛普森用那些數據教授分數、百分數、統計學,以及解釋圖表。他說:「我再也不擔心想不出實際應用的問題來了,學生自己就能做到。」

中國的教育學家也日益認識到自然缺失症的影響,教育和文化學者楊東平提出「恢復兒童與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繫,更根本性地,是改變將城市與自然對立、城市與自然隔絕、所謂『自然在遠方』的空間規劃。」例如,通過計劃用地、建築設計以及公共教育,將城區中的一些空間轉化成野生生物棲息地、基因多樣化的自然走廊。

而父母們能做的更多,他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本自然圖鑑,一次飯後全家的遠足或許就打開了邁向自然的大門。芬蘭的赫爾辛基市家庭花園菜園十分繁盛,孩子們可以嘗試種植照顧任何種類的植物,可以是癟掉的大蒜、出芽的一小塊土豆,切下的蘿蔔頭,也可以是常見的花草,路邊採集的種子等等。這將是讓孩子學習自然的好機會,也提供了家人一起動手玩泥巴的好時光。

作者寫於2015-08-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吃麥苗,真有那麼「神」?
昆蟲食品:下一波飲食潮流?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