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世民、唐明皇、朱元璋、乾隆,你們到底哪個發明了月餅

李世民、唐明皇、朱元璋、乾隆,你們到底哪個發明了月餅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中秋節正式產生於唐朝,則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很多傳說。

一說月餅最初本是唐朝軍隊打了勝仗後的祝捷食品。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正好在八月十五那天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太宗李世民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裡面的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了句「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從此每年中秋節的時侯,大家都要吃這種胡餅,後來就被稱為月餅。

另一個傳說認為月餅始於元末,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

這裡邊數朱元璋最積極,有一年他準備聯合各路反抗力量,約定一個共同的日子大鬧一場。想得挺好,可官兵查得嚴,義軍之間互相傳遞消息十分困難。咋辦?

軍師劉伯溫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到餅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給各地義軍,通知他們八月十五日晚上一起行動。

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全國各地的義軍紛紛舉旗響應,大半年後元帥徐達率兵攻下了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物高興,眼看這一年的中秋節快到了,於是他傳下口諭,將去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信息餅命名為「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從此就成為了一道節日美食。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第25回《舉火燎天何煌煌》中把這個故事寫了進去,不過當時的領導是張無忌,老朱只是他手下的一員大將——

張無忌又道:「單憑本教一教之力,難以撼動元朝近百年的基業,須當聯絡天下英雄豪傑,群策群力,大功方成。眼下中原武林的首腦人物半數為朝廷所擒,總壇即當設法營救。明日眾兄弟散處四方,遇上機會便即殺韃子動手,總壇也即前赴大都救人。今日在此盡歡,此後相見,未知何日。眾兄弟須當義氣為重,大事為先,決不可爭權奪利,互逞殘殺,若有此等不義情由,總壇決不寬饒。

眾人齊聲答應:「教主令旨,決不敢違!」呼喊聲山谷鳴響。當下眾人歃血為盟,焚香為誓,決死不負大義。是晚月明如晝,諸路教眾席地而坐,總壇的執事人員取出素餡圓餅,分饗諸人。眾人見圓餅似月,說道這是「月餅」。後世傳說,漢人相約於八月中秋食月餅殺韃子,便因是夕明教聚義定策之事而來

江浙一帶的傳說,月餅的出現就晚得多了,據說得名和乾隆皇帝有關。

乾隆一生中曾六下江南,有一年他到杭州時正值中秋,有人獻上甜餅,乾隆一邊賞月一邊吃餅,心情好得很,連聲稱讚說:「好月!好餅!」從此這種甜餅就被稱為「月餅」。

中國跟乾隆扯上關係的美食簡直是數不勝數,各類故事都在編排這位爺的兩大特點:好色,好吃。

除此之外,還有個神話傳說。

話說風流天子唐明皇有一次應娥嫦仙子的正式邀請,到月宮去旅遊了一圈。估計這個孤零零的嫦娥平時見不到個人影悶得夠嗆,對唐明皇是超級熱情,舞著長袖連蹦帶唱的表演節目,最後還請他吃自己親手做的仙餅。

唐明皇回宮後也不知道是難忘美味還是想念美人兒,反正沒過幾天就命人根據他的記憶,製作了在月宮中吃到的那種餅,並於八月十五賞月時賞賜群臣,後來這種餅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李世民、唐明皇、朱元璋、乾隆,你們到底哪個發明了月餅?

哪個都沒有。

這只是國人在食品上的一種皇帝情節,選的自然還都是那些個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上面這些別管是人是仙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屬於民間文學,而在史書文獻中,中秋吃月餅在明代才出現。

北宋詞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說的就是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也說到思念親人了。不過此詩雖寫於元符三年農曆八月,但沒有提到中秋,雖有「小餅如嚼月」,也沒有寫出「月餅」二字。

「月餅」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南宋錢塘人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宋亡後,他編寫了《夢梁錄》回憶南宋都城臨安(杭州)的繁華盛景,書中對中秋的描述跟我們今天差不多:「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宴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

《夢梁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諸色點心事件附)」條目中,有「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並列。這是文獻中第一次出現「月餅」。不過這時的「月餅」並不是在中秋節吃,而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

也就是說,此時「月餅」只是一種點心。

元代的民俗、文獻也沒有提到中秋吃月餅,到了明代,開始出現關於中秋賞月吃月餅的大量記載。《西湖遊覽志會》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月餅也已經成為中秋專用食品,明代宦宮劉若愚著《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述明代京師北京每到中秋,坊民皆「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看來「天價月餅」並不是現在一些商家的發明,明朝時就已經有了。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餅早是民俗了,而且月餅的製作工藝也越來越精細。

《燕京歲時記》載:「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表。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袁枚的《隨園食單》這麼寫:「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皇宮裡每年祭月也是一年比一年氣派,乾清宮內供月御案上陳列的「月餅山」,月餅從下往上由大漸小,下面最大的直徑有一尺多,頂上最小的則只有兩寸大小。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而異,京式、蘇式、廣式、潮式不重要了,往裡填啥才是賣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情詩經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的鐵哥們兒,娶了公主又娶八個妾,八妾欺負公主,下場很慘

TAG:愛情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