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漢唐排名第三的大都市在哪裡?長相原是這樣的

中國漢唐排名第三的大都市在哪裡?長相原是這樣的

原標題:中國漢唐排名第三的大都市在哪裡?長相原是這樣的


  這裡曾經是中國第三大城市,它的名字後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匈奴語地名,它有著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龍城,更讓一匹神馬從此奔向天下。它就是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雖說,隨著漢唐帝國輝煌的遠去,昔日「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它逐漸安靜了下來,以至變成今日中國五六線的城市,但當人們握住沉甸甸的歷史,屬於它的溫暖依然會傳遞到心裡。



  武威市


  這裡才是真正的龍城


  匈奴人


  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詩寫得太好了,以至千年之後龍城與飛將還讓人們爭論不休。而龍城作為文學的意象,只要與它能沾上邊的城市都沖了上來,據說有三十多個城市都想要讓龍城成為自己另外的名字。天水、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陽……都在這龍城面前拋出了自己「屬龍」的歷史。


  姑臧故城,史書有三種不同的記載。一種說在武威城西北。《後漢書·光武帝記》唐李賢在注釋中有「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一種說在武威城東北二里。《明一統志》載:「姑臧廢縣在(涼州)衛東北二里」。清乾隆《武威縣誌》中也載:「故城在縣東北二里」;三是說在今武威城。《大清一統志》記載:「姑臧故城,今武威縣治」。


  這裡的地理方位有些混亂,但不管怎麼樣,我們今天很容易就找到了它。而我們大可不必像史學家一樣考究史書里的那些文字,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該知道,城市的中心區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變化的,東北也好,西北也罷,這東北與西北均需要城市中心區域的參照的,那些記錄歷史的文字混亂的原因想都能被想出來。


  出今天的武威市區,走金羊鎮至海臧寺,這裡距涼州城西北確只有兩公里多。沿寺前馬路前行不遠,有一個叫趙水坑村的地方,姑臧故城就被淹沒在一片莊稼地中。殘垣斷壁,遍地瓦礫,不過是200多平方米的高台。但它卻是2100年匈奴人生存的雄城,而在匈奴人遠去的背景里,這也許是我們今天可以觸摸到他們的的最後的痕迹。


  匈奴人昔日的生存場景,我們不再去想它了。姑臧也稱「蓋臧」,據說我們眼前的這片殘垣曾呈龍形,故又名「龍城」、「卧龍城」。姑臧是武威郡、古雍州、古涼州治所所在地,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作為東晉十六國中前涼、後涼、北涼、南涼、大涼的首都,是「五涼古都」、「河西都會」、「馬踏飛燕故里」,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


  姑臧是少數民族用語。姑臧城的「姑臧」二字來源於姑臧山的「姑臧」,而姑臧山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游牧場所,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以戰爭的方式給匈奴人送了個行,「姑臧」這個名字也便像我們眼前的瓦礫一樣湮沒在了歲月中。



  河西走廊

  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市



  揚雄


  漢唐時期,真正撩開了中國向西開放的里程。


  黑水西河,橫屬崑崙。


  服指閶闔,畫為雍垠。


  每在季王,常失厥緒。


  上帝不寧,命漢作涼。


  隴山以徂,列為西荒。


  南排勁越,北啟強胡。

  並連屬國,一護彼都。


  這是西漢揚雄的《涼州箴》。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他的這首「箴」(詩)用我們今天的大白話說出來即是,滔滔的黑河與黃河泛著美麗的浪花從巍峨的昆崙山麓歡奔而下,涼州這片被潤澤的遼闊富饒的土地早已被帝王劃入雍州……漢武帝受天之命,打敗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這是一塊地理位置多麼重要的地方啊,只要聯絡西域諸國,就可以拱衛京師(長安)。


  早在武威城裡時,有人在聽說武威是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市時,不禁大笑了起來。笑是因為少知,建立西漢,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遷往長安。由於北方匈奴過於強大,高祖劉邦忍辱負重實施大臣婁敬的和親策略,休養生息。後來的呂后、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親,並奉送大批財物,在其中涼州扮演重要角色。


  漢武帝,真正將中國向西開放的里程打通了,那時候的武威即是中國開放的中心城市,長安、洛陽、武威在當時也就相當時我們「北上廣」的概念。笑,是因為武威今天已經淪為中國五六線城市,但這會影響它的歷史嗎?笑,是因為不知或者少知歷史的真實存在,進而被跌在一種慣性的思維里。就像今天武威城裡有人忽然冒出來說他是中原某個皇帝的後代,而他平凡得如同「小市民」,人們一定不會在直覺上相信的,但誰也沒有細想過那「某個皇帝的後代」不一定就是皇帝,而「某個皇帝的後代」也不一定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心平民的身份真實存在。


  武威,就這樣和我們有了某種心靈的相通。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


  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艷青旗朱粉樓。


  作為「絲綢之路」要衝與重鎮、河西富邑,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武威為這個世界、為這個歷史奉獻出了它的所有。



  匈奴王冠

  在公元32年這裡就有夜市



  古代夜市


  姑臧城,在歷史上一直是繁華之地,它不僅是興起於漠北陰山一帶匈奴人成長、壯大之地,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五胡十六國中前涼、後涼的首都。而讓我們今天眼前一亮的是,早在公元32年這裡就有了夜市。《後漢書》:「建武五年,河西大將軍竇融請奮署議曹掾,守姑臧長。八年,賜爵關內侯。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市日四合」即是在夕市結束後特加設夜市延長交易時間,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夜市。


  遙想當年,多民族雜居於此,在那夜幕下、燈光里的交易中,姑臧這個在我們今天很多人都瞧不上的小地方,居然見證了西北邊貿市場繁榮,有些「特別經濟區」的意思。


  惠士奇(1671-1741) 清代經學家,撰《易說》、《禮說》、《春秋說》。他說:「古者為市,一日三合,而河西姑臧,市日四合,扶風美陽,俗以夜市,則司市之法,不行於天下矣。」


  今天的一些學者聲稱,在漢代的各種典籍中,只發現夜晚有酒店經營的,沒有發現有其他夜間商品交易及夜市形貌的具體史料記載。但夜市萌芽於漢代論卻推翻了傳統的夜市最早起源於唐中後期之說,原因就在這「河西姑臧,市日四合」,這裡說的四市即是早市、大市、夕市、夜市。如此,姑臧竟然與中國最早的夜市聯繫在了一起。


  岑參:「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梁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照耀著全涼州城。涼州方圓七里住著十萬人家,這裡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姑臧,這個民族融合的地方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懷想。


  文字如馬,總會從某個地方騰空而起。涼州大馬,橫行天下。如今,我們只能撿拾起姑臧城的某片瓦礫,在那記錄歷史的馬蹄聲里,收集歷史的珠璣。(文/路生)


  涼州大馬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的文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這個女人進入皇宮走了一道「假門」,送走一個王朝,應該被稱先生
看看這兩個女人,就知道李自成為什麼是個命苦的男人了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