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你聽說過音樂能治癒疾病嗎?為什麼在《蒙面歌王》里,有些選手的歌聲會覺得很動聽?有的小說會看膩,但音樂為什麼可以讓人「百聽不厭」?許多關於音樂最簡單的奧秘,也許你還不知道!今天就讓知力君為你揭開關於音樂的7個秘密吧!

1. 為什麼有的音樂聽起來美妙動聽,有些又顯得平淡無奇?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西方音樂家們早就根據經驗和實踐總結出了一整套如何創造美妙音樂的「規則」,根據不同的「規則」,可以讓音樂有不同的感受,或是振奮人心、或是優美婉轉,其中有的還經過了科學儀器的嚴格測定。如:當旋律從某一音階上升至更高的音階後再向低音階過渡時,就必須避免某些「格式」。

通常動聽的音樂都遵循了這些「規則」並避開了那些令音樂不太優美的「格式」,而且根據音樂風格的不同,「格式」也有所差別,不過也有不少音樂雖然從「規則」上分析無懈可擊,但聽上去依然索然無味。對此許多科學家都認定:個中的根本原因可能要等到人類對大腦究竟是如何欣賞音樂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後,才能獲得科學的解答——換句話說,實際上與其說這是有關音樂的問題,還不如說是有關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問題。

2. 為什麼有那麼多「百聽不厭」的音樂?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人們對某一種新事物都會漸漸適應,而當大腦對此的「了解」達到了飽和程度時,就可能會對其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細節產生越來越精確、完整的預想,由此本來的新奇感便越來越被淡化了。此過程以心理學術語來解釋,就是「習慣化」或「條件化」。有趣的是,人對音樂的感受卻與對其他事物的感受可能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某首歌曲並不會在欣賞了幾遍後便產生厭煩感。

這是因為人腦是由若干皮層組成的,並由每一皮層負責某一簡單功能——當這些大腦皮層匯聚在一起時,就會對音樂、圖畫、小說產生某種總體感覺。研究顯示,大腦中負責音樂的區域的活動方式是永遠固定不變的,由此就不會受「經歷」的影響,而且每聽一次音樂都可能會有新鮮感。這就是為何你心中總有一些「經典音樂」,不僅讓你「百聽不厭」,而且甚至可能伴隨你的整個人生。

3. 音樂能力是否與遺傳因素息息相關?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人的音樂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與遺傳因素相關。英國聖湯姆斯醫院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員,用26個常見歌曲改編的曲調對參加測試的568對成年孿生兒進行比較後發現:儘管他們都是成人,而且都在學校接受過音樂教育,但仍有佔25%的人分不清楚音調,另佔5%的是嚴重音盲(所謂的「五音不全」)——其中高達80%的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因後天音樂教育缺乏或不當造成的比例,僅為20%。

該研究小組負責人斯佩克特醫生指出,人腦中有一個獨特部分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一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力就是由這個部分來決定的。此外,基因的差異不僅對一個人的音調識別和保持音準的能力有明顯影響,而且還可能對他的其他種種音樂能力有明顯影響。故對有些兒童來說,上音樂課並不一定明顯能改善其音樂能力。專家們希望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發現掌握音樂的基因,並由此揭示人類千差萬別的音樂能力之謎。

4. 音樂為何能夠輔助治療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在行動和反應上都很遲緩,但在傾聽,甚至「想像」音樂時,其行動和反應竟然都可能神奇地恢復正常。儘管帕金森病患者喪失了意願和行動之間的聯繫,但音樂恰恰填補了兩者之間的空白,並使業已中斷的聯繫重新開通,於是他們有可能在聽音樂時有能力起立走動,然而音樂一停又變得寸步難行。雖然他們的大腦已喪失了判斷、推理能力,但音樂可部分地「激活」大腦的某些區域,並使其至少暫時恢復了部分功能。

5. 作曲家為何總認為自己的作品最優美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首先,幾乎所有門類的藝術家都有「自己作品最好」的傾向,其中除了有類似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外,作曲家特有的創作方式也在發揮影響。在通常情況下,作曲家在剛剛作完曲子之後,往往很難判斷自家的作品是否真的取得了成功,因為沒有如同聽眾「頭一次」聽音樂的經歷。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像: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斷、比較和冷靜往往要超出其他門類的藝術家。

6.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為何往往會有「音樂隔閡」

所謂「音樂隔閡」,指的是屬某種文化背景的人士,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排斥來自另一種文化的音樂,具體表現為,或難以聽懂,或覺得無異於噪音。如中國京劇,對許多西方人來說,就根本聽不出來其中的優美唱腔。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既然大腦中沒有相關的「預見」,那麼在心靈上自然也難以引起「共鳴」了。

7. 嬰兒過度聽音樂是否有害處

有些音樂,為什麼讓你「百聽不厭」?

讓嬰兒時不時欣賞一下音樂不僅可以幫助安定情緒,而且還可以幫助陶冶性情。據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家的一項最新專題研究,1~2歲的嬰兒如果每天聽音樂過度,可能影響其正常學習語言的能力,同時由此還可能養成沉默孤僻的個性。

專家們曾對200餘名1~2歲的男女嬰兒做了調查,結果發現,每天聽音樂2小時以上或經常連續聽音樂2小時以上的孩子,學話往往較遲,學習語言的能力往往較差,發生語言障礙(如發音不準或口吃)者比例也往往較高。實際上,在影響嬰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和能力的種種負面因素中,除卻生理疾病、精神異常及意外事故外,最明顯的就是聽音樂過度。

專家推測說,過度「活躍」嬰兒大腦負責音樂的部位,卻可能使得負責學習語言的部位受到「冷落」,從而對其正常生長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解開音樂的七個謎底》一文,作者:林靜)

作者寫於2015-09-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動物也分左右手嗎?
科學與繪畫藝術,搭不搭?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