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普通人參加馬拉松,需要注意什麼?

普通人參加馬拉松,需要注意什麼?

對於馬拉松比賽,你真的了解嗎?普通人可以參與馬拉松賽事嗎?我們該如何科學運動呢?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1. 長跑是不是跑得越長越好?

普通人參加馬拉松,需要注意什麼?

專家解答:一個人一口氣跑的越長,確實是運動能力相對比較強的表現,但肯定也不是跑的越長越好。路程越長,運動量和對身體的刺激都會加大,也會增加運動的風險。人體在挑戰極限的時候危險性很大,運動傷害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奔跑路程應該量力而行,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確定跑步長度,千萬不能只顧著長度而忽略了對身體的傷害。

2. 對於沒有任何訓練基礎的普通人來說,想參加馬拉松,應該準備什麼?

普通人參加馬拉松,需要注意什麼?

專家解答:要想避免跑馬拉松過程中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如膝關節疼痛、踝關節疼痛,甚至更嚴重的心血管意外等情況的發生,就要有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才能去跑,而不是想跑就跑。從成功參加馬拉松賽的人來看,應該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準備,先跑半程馬拉松,成功之後再逐漸增加跑步的距離,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通常至少有一年的時間來鍛煉才能跑全程馬拉松。不是人人都能跑馬拉松的,身體機能不錯的人、有運動基礎的人才能做跑馬拉松的嘗試和努力。

3. 參加馬拉松比賽,如何學會科學運動和自我保護?

普通人參加馬拉松,需要注意什麼?

專家解答:

1)在參加馬拉松比賽之前就應該注意飲食上的調整,應該多吃碳水化合物,像是饅頭、米飯這些食物會比較好,把身體的肝糖原、肌糖元都填充好了,這樣跑起來才能有好的耐性。

2)參賽一周進行適應性的跑步,強度不能太大。賽前要減少運動量,養精蓄銳,將體能恢復到最佳狀態。

3)從做好運動傷害防護工作來說,身體一定不能有傷痛。有傷痛必須康復好了才能去參加。身體機能要與運動的內容和強度相匹配。

4)在比賽過程中,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能量、鹽分。比賽中礦物質會丟失,可以補充運動飲料。

5)有些護具可以加速運動中的疲勞消除和預防運動損傷,如護小腿能夠加速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疲勞;有運動損傷風險的人,建議先去運動康復中心做個檢查,消除運動風險。

4. 馬拉松冷知識

1.跑著跑著想上廁所怎麼辦?

專家解答:這有兩個原因:

1.賽前補水太多了,跑步沒多會兒,尿液已經太多了。

2.精神太緊張了,小便感更強烈。

但正常來說,跑馬拉松過程中很容易失水,排汗量很大,大家一般不會想上廁所,因為水分已經從皮膚排出去了,甚至還要隨時補水,所以一般不會這樣。

普通人參加馬拉松,需要注意什麼?

2.為什麼跑馬拉松的人乳頭會出血?

專家解答:這個可能與參賽者穿的衣服有關係,乳頭表皮很薄很敏感,如果衣服比較硬、不合適的話,跑步過程中會蹭到乳頭,就會磨破乳頭,嚴重者就會出血。應該穿舒適柔軟的、不吸汗的運動衣,這樣摩擦力會小,比較輕薄。

3.全程42.195公里是如何測量的?

專家解答:這個路程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專門丈量距離的部門來測量的,有一種人工推的測量車,走過這段路程看看是多少距離,測量的是從起點到終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如果遇到前面有彎道,丈量員就會沿內側前行,這樣可以確保所測量的線路更加精確。

4.女性比男性更適合跑馬么?

專家解答:跑馬拉松並沒有性別之分,沒有研究證據證明女性更適合跑馬拉松。通常大家認為女性耐力好,但這不代表女性跑馬拉松的能力比男性強,從體力狀態來說,女性體力比男性弱,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女性是沒有優勢的。

5.馬拉松跑步會傷害膝蓋嗎?

專家解答:有時會的,建議在跑步之前做個運動損傷風險的篩查。如果在馬拉松賽後感覺到膝關節疼,可以把酸痛肌肉群牽拉一下,並且冰敷,特別是有傷痛的地方,這有助於傷害儘快恢復。然後去運動康復中心做個恢復治療,讓功能水平恢復、提高。希望運動人士有了傷病到運動康復中心進行損傷康復,以確保重回運動生活。

科普小知識:

目前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等熱門的大型賽事名額已經需要搖號產生。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我國的參賽年齡限20歲以上;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限16歲以上。如果想為以後參加馬拉松做準備,建議你從800米、1500米開始練起,循序漸進,到5000米、1萬米,等身體逐漸適應長跑了,再跑「四分之一馬」、「半馬」、「全馬」。不能剛能跑1萬米,就立刻去挑戰馬拉松。馬拉松猝死的情況,大多數是因為本身有一些潛在的疾病沒有發現,或者是對自己身體的最大工作能力判斷有誤。所以參加馬拉松,要對自己的身體和訓練水平有個全面的認識。青少年宜在耐力發展的黃金期再開始練習,為參加時下非常熱門的馬拉松項目打好基礎。

(採訪專家:矯瑋教授,北京體育大學康復系副主任、舒坦運動康復中心首席專家、中國運動醫學會運動防護秘書長,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寫於2015-09-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近視是因為太「宅」?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