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何女性在災害中更易受「傷」?

為何女性在災害中更易受「傷」?

?每每看到這個關於書包的故事,就會忍不住發笑。

女人一包一世界,而男人一包走天下,這就是常態下男人與女人的一種差異。對於女人來說,包包是救星,是安全感,更是生活品質的象徵,其多樣化的需求遠遠超過男人。

為何女性在災害中更易受「傷」?                          

那麼,你有沒有思考過,在非常態下,男人與女人的差異是否還如此一目了然,不言而喻?我們不妨來思考下面這些問題。

為什麼在自然災害的死亡人數中,男女比例竟然是1:4?

為什麼專家越來越呼籲要將社會性別納入社區減災行動中?

……

一個人對性別的認定自2歲開始形成,到3-5歲時已經基本完成。人們對性別的認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加深、加固。

澳大利亞研究身體語言和行為學的專家皮斯夫婦,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調查後認為,男女頭腦的差異決定了男女之間的心理發展、行為能力、生活方式和兩性交往等方面的差異。

尤其在常規事件中,男人與女人的先天性差別是導致後天差異的重要因素。約翰·格雷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就把男女之間的差異描述的淋漓盡致。

然而,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由於女性天生體力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救效率。儘管如此,它仍遠遠不能解釋諸如上述那樣複雜的問題。

原因究竟為何?我們試著窺探普通女性的成長,追根溯源。

為何女性在災害中更易受「傷」?

受教育程度與應急知識的欠缺

自古以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於男性。「女子無才便是德」就是明末後期非常流行的一句諺語,它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婦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班昭在《女誡》中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也是對婦女才華與能力的否定。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我國已經在逐步褪去「文盲人口國」的稱號。中國統計年鑒表明,2013年我國文盲率為4.6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12個百分點。其中,男性與女性文盲人口分別佔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2.53%和6.73%,女性文盲比例高於男性的事實始終未有改變。

受家庭條件與父母觀念的影響,女孩被隨時終止教育的可能性大於男孩。較低的文化程度使得女性普遍缺乏避險防災的知識,當災害來臨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自救行為。

家庭責任感的感情羈絆

母愛是人性中最光輝燦爛的一筆,幾乎沒有什麼能夠剋制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在很多國家,女性被認為應該照顧和保護兒童與老人,並主動承擔家務勞動。

一旦有災害發生,感情羈絆也促使她們首先想到的是保護老人和孩子,因而母愛往往能夠超越父愛,在災害發生時可以不顧生死,一心救子,感性大於理性使得她們極易錯過最佳的逃生時機。

而在當今的多種社會形態下,緊急救援任務更能激發男性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為什麼消防官兵都是男性,並且他們在遭受喪親之痛的同時還能義無反顧地加入救災隊伍。

「社會禮數」對女性的約束

我國自古就有女子三從四德之禮,雖說現代社會中這種禮數越發不明顯,但是固有的思想意識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女性。

災害來臨時,婦女最先想到的並非是逃生,而是需要先穿上合適蔽體的衣服才能出門,浪費了寶貴的逃生時間。

當然,國外也存在對於女性在著裝、出行等方面特殊要求的禮數,比如我國女性普遍認同的旗袍與高跟鞋,還有孟加拉農村的婦女們都要穿的服裝「莎麗」,這些裝束都會妨礙她們快速跑動或者游泳,面對災害時就大大降低了逃生效率,而對於男性就沒有這樣的約束。

性別歧視對女性的傷害

殷商卜辭中即有「貞,有子」、「不嘉,有女」的字樣,前者的意思是「太好了,是個兒子」,後者的意思是「大事不好,是個女嬰!」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以致當代社會,仍然有很多家長抱著這種舊有的思想。

聯合國婦女發展署在研究死亡數字的巨大差別時,也將性別歧視納入其中。災害發生後,對女性的歧視也是導致男女不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在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的時候,為了傳宗接代最終毅然選擇了弟弟,雖然這位母親也是百般痛苦,但冥冥之中還是有了答案。無獨有偶,在1991年孟加拉國發生風暴時,一位父親也是做了同樣的選擇。由此可見,性別歧視在災害應對中對女性的傷害顯而易見。

為何女性在災害中更易受「傷」?

心理、生理雙重壓力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可見心理的傷痛不亞於甚至超過身體的病痛。自然災害對心理的損傷是無形的,最常見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國外研究表明,每當遇到重大災難後,20.4%的女性會明顯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相對而言,男性出現該癥狀的比例僅有8.1%。

因為男性抗壓能力較強,走出悲痛、陰影的時間短一些,並且這種悲傷的情感可以被任何突如其來的事情所代替。但是女性一旦陷入深度痛苦之中,將會難以自拔。

另外,由於女性會經歷月經期、孕產期、更年期等不同階段的生理狀態,本身就會產生的焦慮、抑鬱等各種不良情緒在災害發生時表現的更為明顯,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共同決定女性面對災害時抵禦能力比男性低。

女性在應急救援中的獨特優勢

女性在減災防災救援中能發揮不同於男性的獨特優勢。通常在應急救援中,男性善於歸納事件整體,目的性極強,而女性則側重分析細節,穩中求進。

一次社區防災演練,青壯年只顧著自己逃生,忘記按照設計好的預案背老人撤離,反而是救災小組中的婦女及時挨家挨戶地查看,救了老人。減災小組中的男委員也比不上女委員對救災物資的有序管理與公正發放。

在一些減災項目中,明確要求女性在減災小組中要佔到至少40%。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女性在防災救援和重建工作中的能動性和行動力,提高整體效率。

為何女性在災害中更易受「傷」?

自然災害是沒有性別區分的,可是災害對不同性別所帶來的影響卻大相徑庭。

女權運動創始人波伏娃曾說,男女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別外,男性所有的「男性」特徵與女性所有的「女性」特徵都是社會造成的。這也讓他們在面對災害的時候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然而,救災是不分國籍,不分民族,也不分性別的,任何災難都需要兩性取長補短,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將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進行到底。

(本文由中國科普博覽出品,作者:陳安,轉載請聯繫editor@cnic.cn)

作者寫於2015-09-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疫情暴發,為什麼還說「可控」?
愛情,都有哪些「物質基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