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是誰帶領蘇格蘭走向獨立?

是誰帶領蘇格蘭走向獨立?

?「作戰,你也許會死;逃走,你會活下來……至少暫時是這樣,然而許多年後,你會終老而死。你們今天願意用這些來交換一個機會嗎?就是今天,回到這裡告訴我們的敵人,他們也許會奪走我們的生命,但他們永遠奪不走我們的——自由!」

蘇格蘭獨立運動領袖威廉·華萊士在好萊塢史詩巨片《勇敢的心》中所說的這番話,令無數人記住了發生在公元13-14世紀的蘇格蘭擺脫英格蘭統治的革命。

華萊士雖然沒能擺脫反抗者的宿命被殘忍殺害,但蘇格蘭的獨立事業卻最終取得成功。而領導蘇格蘭人走向獨立的,卻是出賣過華萊士的蘇格蘭貴族羅伯特·布魯斯。

出賣英雄華萊士

1274年,羅伯特·布魯斯出生在一個蘇格蘭貴族世家,其父系祖先有蘇格蘭-諾曼(法語化的維京人後裔)血統,跟隨法國「征服者」威廉從諾曼底來到不列顛。

1292年在與巴里奧爾家族競爭蘇格蘭王位失敗後,羅伯特·布魯斯一怒之下,向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宣誓效忠,欲借後者之手奪回王位。

但愛德華一世在發兵驅逐巴里奧爾後,並沒有把王位交給羅伯特,反而宣布自己對蘇格蘭領土擁有管轄權,甚至一度將象徵蘇格蘭王權的斯昆石搬到倫敦。

憤憤不平的羅伯特掉轉矛頭,在1297年掀起蘇格蘭武裝暴動,結果很快被愛德華一世鎮壓下去。這時,落魄騎士威廉·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民眾抗暴運動取得勝利,在斯特林橋大勝英格蘭殖民軍。然而在次年7月22日的福爾柯克會戰中,華萊士被擊敗,羅伯特卻在1304年重新投靠了愛德華一世。

是誰帶領蘇格蘭走向獨立?

1305年,羅伯特僱傭的「雙面間諜」約翰·曼提斯發現了華萊士藏匿的地點,然後羅伯特協助英格蘭軍在格拉斯堡將其逮捕。作為獎賞,愛德華一世賞賜給羅伯特大量土地,並冊封曼提斯為德姆巴敦的行政長官。

8月3日,華萊士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廣場被斬首,身體被肢解成四塊,分別送到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四方,以警告人民不要反抗。

借愛德華之手除掉華萊士後,羅伯特當之無愧地成為蘇格蘭的「共主」。1306年3月25日,他坐在斯昆石上,自行加冕為蘇格蘭國王,是為羅伯特一世。愛德華一世迅速派兵鎮壓,羅伯特屢吃敗仗,只好組織起大批游擊隊,使英格蘭人的統治難以穩固。

眼見羅伯特越鬧越凶,愛德華一世決定親征,但在途中染上痢疾而不治,於1307年7月7日死在坎伯蘭,終年68歲。繼承大統的愛德華二世是個紈絝子弟,對於蘇格蘭的局勢根本不關心。

神奇的「斯奇爾綽恩」方陣

趁著愛德華二世不問政事,羅伯特加強了攻勢,他先摧毀「世仇」巴里奧爾家族,接納該家族的兩員猛將——詹姆斯·道格拉斯和托馬斯·蘭道夫,然後對英格蘭軍發起攻擊。

當時英格蘭軍以城堡為鎖鏈,對蘇格蘭廣大鄉村實施控制,至1313年夏,蘇格蘭軍智取了除斯特林以外的其他城堡。

遠在倫敦的愛德華二世清楚,如果斯特林堡陷落,他的王位也將不保,於是決定集結大軍去救援。據記載,英格蘭集結了10萬大軍,但許多史學家認為英格蘭軍可用兵力估計不超過2.5萬人,其他都是臨時徵募的農民,這些人根本沒有戰鬥力。

1314年6月17日,愛德華二世御駕親征,擔任前鋒的是2500名重騎兵,後面是步兵,其中包括3000名令人生畏的威爾士長弓兵,此外還有500名輕騎兵擔任偵察和警戒等任務。

英格蘭軍行動迅速,6月21日拿下蘇格蘭軍佔領的愛丁堡,獲得大量物資。次日,英軍到達福爾柯克,距斯特林堡僅20多英里。

全蘇格蘭只要有武器和盔甲的人都被動員起來,蘇格蘭的兵力仍只有英軍的1/3。經過仔細分析,羅伯特決定在班諾克本與英格蘭軍決戰。

班諾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2英里處的小村子。由班諾克本通向斯特林堡有兩條路,一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古道,另一條是狹長而崎嶇的伯利德爾克小路。

羅伯特搶先佔據了伯利德爾克小路,並對羅馬古道設置大量障礙物,將其封死。這樣,留給英格蘭軍的道路只剩下難以通行的沼澤。

蘇格蘭軍戰鬥力最強的是6000名使用12英尺長矛的步兵,其他還有700名重騎兵和少量短弓兵提供支援。與裝備較好的英格蘭軍相比,蘇格蘭長矛兵缺乏金屬鎧甲,只有皮質夾克式短鎧和手工織的護膝短裙,多數人沒有鞋子,只能打赤腳。

為便於攻擊,羅伯特將部隊編成四個分隊一字排開,由南向北依次由羅伯特本人、他的弟弟愛德華、道格拉斯和蘭道夫統領。

作戰時,蘇格蘭長矛兵通常排成一種名為「斯奇爾綽恩」的方陣,這種方陣隊形密集、長矛如林,很適合在防禦作戰中對付快速衝擊的重騎兵,但機動性極差,只能被動等待對手攻擊,經不起來自側翼和背後的打擊,更無法抵禦對方弓箭手射來的箭雨。

為消除潛在危險,羅伯特花了大量時間來提高「斯奇爾綽恩」方陣的機動性和協調性。

設下圈套,勝利在望

1314年6月23日晨,困守斯特林的英軍大將莫布雷溜出城堡去見愛德華二世,求得500名重騎兵。當天下午,這支500人的重騎兵抵達班諾克本。

蘇格蘭軍哨兵發現了他們,羅伯特立即下令讓蘭道夫阻擊。蘭道夫封鎖伯利德爾克小路北端,迫使英格蘭重騎兵只能沿狹窄崎嶇的小路進攻。

由於戰場狹窄且地面鬆軟,重騎兵一次投入衝鋒的人馬數量很少,而且速度提不起來,形成的衝擊力非常有限。結果,他們在陣形嚴整的蘇格蘭長矛方陣前損兵折將。

眼見英格蘭重騎兵士氣受挫,羅伯特果斷派道格拉斯率軍支援蘭道夫,英格蘭軍旋即大敗,不少重騎兵陷入沼澤。

這場前哨戰共打死100多名英格蘭重騎兵,而蘇格蘭軍僅6人陣亡。此役中,羅伯特陣前力斬英格蘭爵士亨利·德·波鴻,極大鼓舞了蘇格蘭將士的士氣。

戰場短暫平靜了一會兒後,700名英格蘭重騎兵克利夫德和博蒙特爵士的率領下,向蘇格蘭軍右翼發起攻擊,企圖在斯特林堡和蘇格蘭軍之間打進一個楔子。在英格蘭人看來,右翼似乎是蘇格蘭軍整個陣線最薄弱之處,實際上這是羅伯特故意設下的圈套。

當英格蘭重騎兵衝過來後,羅伯特率伏兵突然躍起,向英格蘭軍發起圍殲。按照軍事常識,克利夫德在中伏後應下令撤退才對,但他下令部隊繼續沖向如林的蘇格蘭長矛陣。

結果,沒有長弓兵掩護的英格蘭重騎兵雖然勇敢地發起一波波衝擊,卻紛紛倒在密集的蘇格蘭長矛陣前。交戰至傍晚,克利夫德戰死,倖存的重騎兵一部分隨博蒙特逃回英格蘭軍本陣,一部分則奪路逃進斯特林堡,另一部分則成為蘇格蘭軍俘虜。

黑夜開始降臨時,戰場終於沉寂了下來。失利的英格蘭軍後撤至班諾克本東南的沖積平原,面敵背水紮營;蘇格蘭軍則藉助森林的掩護休息。這個時候,蘇格蘭人已充滿必勝的信心。

重創英格蘭軍隊

對於英格蘭軍來說,一次失利本不算致命,最致命的是他們的統帥是個草包。1314年6月24日早上,愛德華二世親自下令證明了這一點。他令英格蘭軍穿越沼澤,向嚴陣以待的蘇格蘭軍進攻,採用了已被證明是錯誤的重騎兵突擊戰術。

從地形上看,英格蘭軍不僅要穿過沼澤,還必須通過班諾克本邊上的一條峽谷,它雖然不深,但卻陡峭而狹窄,成為一個瓶頸,極大限制了英格蘭軍兵力展開。而羅伯特也改變戰術,令蘇格蘭士兵排成密集的「斯奇爾綽恩」方陣,主動向山坡下推進。

剛剛穿過峽谷的英格蘭重騎兵發起了輪番衝擊。但由於組織混亂,英格蘭重騎兵因缺乏長弓兵的配合,而在蘇格蘭長矛方陣前死傷累累,他們的衝擊一波比一波弱,並在蘇格蘭長矛方陣壓迫下步步後退。

就在雙方步騎對抗之際,威爾士長弓兵則在蘇格蘭軍右翼完成集結。眼看英格蘭重騎兵往後逃,他們便馬上向蘇格蘭軍方陣射出恐怖的箭雨。成排的蘇格蘭軍步兵被射死,方陣出現騷動,如果再這樣下去,方陣就有可能被撕裂。

但羅伯特早有防備,隨著他一聲令下,埋伏在蘇格蘭軍左翼的700名重騎兵迅速衝下山坡,轉眼間將防護能力極差的威爾士長弓兵沖得七零八落,使英格蘭軍取勝的最後希望破滅了。

數量巨大的英格蘭步兵在班諾克本戰役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因為戰場容量太小,大片沼澤地形限制了英格蘭步兵的運動。更糟糕的是,他們的機動速度太慢,當重騎兵和長弓兵開始戰敗後退時,他們還在向峽谷里行進。

結果,敗退者與已進入峽谷的步兵擠作一團,互相踐踏,死傷枕籍。這時,緩緩推進的蘇格蘭軍步兵方陣又逼至峽谷口,進一步加劇了峽谷里的英格蘭軍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引發的恐懼更如瘟疫一般迅速傳染給峽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隊英格蘭軍步兵,最終導致全線崩潰。

落入在後面壓陣的愛德華二世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在少數親隨的保護下逃命。群龍無首的英格蘭敗軍在蘇格蘭軍的追擊下再次付出慘重傷亡——7名貴族、200名重騎兵和數千名步兵被殺,包括4名貴族、70名重騎兵以及上千名英格蘭步兵被俘。

據史料記載,英格蘭軍在整個班諾克本戰役中總共傷亡重騎兵、長弓兵和步兵約9000餘人,是英格蘭700多年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在愛德華二世的大軍被擊敗後,斯特林堡守軍也不得不束手投降。

蘇格蘭的獨立英雄

班諾克本戰役是蘇格蘭獨立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此後10餘年間,英格蘭再也無力遠征蘇格蘭。

1314年11月,羅伯特在斯特林附近的坎布斯肯尼斯修道院召開議會,通過一項法案,要求立場尚未明確的土地所有者必須表態,是忠於自己還是忠於英格蘭,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效忠於他,這標誌著羅伯特在蘇格蘭的統治地位得到確立。

1328年,愛德華二世的繼承者愛德華三世與羅伯特簽訂《北安普敦條約》,正式承認了蘇格蘭王國的獨立主權。

是誰帶領蘇格蘭走向獨立?

時至今日,蘇格蘭人依然用各種方式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意識,蘇格蘭銀行發行的貨幣上就沒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頭像,而是「污點英雄」羅伯特?布魯斯的頭像。

(作者:馬迴環)

作者寫於2015-10-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除了吃,廣東能想想文化發展嗎?
挑戰馬拉松,你夠「格」么?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