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對中國人口的認識上有多少誤區?

我們對中國人口的認識上有多少誤區?

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當它醒來時世界會為之震撼。可是當我們醒來之時,世界還沒有震撼,中國人倒先為自己如此龐大的人口而感到震撼和恐懼。人類有史以來,從來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因為自己民族人口眾多而表現出如此深刻的憂慮。對糧食危機、資源危機、就業危機等一系列危機追根溯源,無一不是人口過剩惹下的禍端。因此中國的人口問題被認為是當前最嚴重和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是否真的應該如此憂心忡忡?拂開表象,深入事物的本質,我們也許有不同的答案。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

這是讓我們最為困擾的問題。中國儘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但大部分不是險峻的高山,就是荒蕪的沙漠,真正可耕種土地只有18 億畝,人均只有1 畝多一點,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種條件對於維持目前的溫飽還可以,但想到目前中國每年凈增1000 多萬人口(差不多相當於一些小國全國的人口),再加上城市和工業的發展不斷佔用耕地,若干年後,中國的人均土地連1 畝都不到,怎能讓人不為此擔憂。

糧食危機真的會發生嗎?我們來看中國糧食供求的現狀。從供給方面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產量不斷創新高,結果糧食供過於求,造成賣糧難的問題。於是改種其他農產品,結果種棉花棉花過剩、種油菜油菜過剩,種什麼農產品什麼農產品過剩。中國是個大國,許多地方官員本來想通過農業生產來讓農民增加收入,結果卻是不得不為這些過剩產品的出路大傷腦筋。

從需求方面看,持續已久的饑荒現象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年輕人普遍營養過剩,胖墩兒童數量急劇增加,嚴重地影響了我國下一代的身體素質,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此深表憂慮。新一代年輕人早把愛惜糧食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類的格言拋之腦後,在學校食堂里經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糧食被浪費,他們這樣暴殄天物,讓他們深受節儉傳統熏陶、而且曾經飽受飢餓之苦的父母們為之痛心疾首。

即使當我們的耕地生產出的糧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時,我們就到國際市場上去購買,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這樣做。這就像我們城市中的居民能夠在市場上買到所需要的蔬菜時,就完全沒有必要煞費苦心地去研究如何在自家陽台上的花盆裡生產蔬菜。

有人擔心到了關鍵時刻,那些產糧國會用糧食卡我們,不賣糧食給我們。這顯然是計劃經濟的思維。計劃經濟是賣方經濟,生產者可以卡住消費者;而市場經濟是買方經濟,所有的生產者都想方設法把產品推銷給消費者,他們沒有任何理由把消費者拒之門外,自斷財源。如果真有一個或幾個糧食生產國對我們恨之入骨,寧願自己不賺錢也要餓死我們,別的糧食生產國就會因此興高采烈。有人會問,如果所有的糧食生產國都不賣糧食給我們怎麼辦?這種情況絕對不可能發生,它和我們國家對世界未來的和平與發展的判斷是相違背的。如果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我們可真要反思自己的對外政策了。

我們對中國人口的認識上有多少誤區?

人均資源少怎麼辦?

有許多中國人非常羨慕那些石油出產國,那些國家完全是天方夜譚的現代版本,彷彿它們的阿里巴巴只說了一聲芝麻開門,無比巨大的寶庫之門就被打開,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就源源不斷流入他們的口袋中。在上帝分配全球自然資源時,石油出產國中了頭彩,而我們的許多農民從早到晚,在狹小而又貧瘠的土地上耕作,披星戴月地終日辛勞,最後還是處於極度貧窮狀態。這真令人感到天理不公。其實中國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只是被人口這個怪獸作為分母一除,在每人平均面前便被吞噬得所剩無幾。

當我們對那些資源大國考察時,就會發現,只有海灣地區的幾個產油國如科威特、阿聯酋、沙特等,憑著自然資源暴富,而其他資源大國,如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甚至同是海灣地區的伊朗、伊拉克,它們並沒有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變得富有,它們的社會依然存在著大量的貧窮、失業、動蕩不安的現象。反而像日本、亞洲四小龍、瑞士、以色列等自然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但它們的經濟卻表現良好。由此可見,豐富的自然資源未必能使所有的國家經濟繁榮,而資源缺乏也未必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哪個國家把經濟發展完全建立在依賴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它肯定是一個不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

因此,人均資源少並不可怕,全世界的資源都是在國際市場流動的,只要不是閉關鎖國,而是積极參与國際市場,就能買到所需資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作為礪石,用來琢磨玉器。那些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它們發展經濟時並不是不需要資源,而是需要大量的資源,它們解決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從其他國家進口。各種資源的「他山之石」在國際市場上供應充分,價格低廉,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價格還會降低。因此只要進行國際貿易,我們人均資源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失業是人多造成的嗎?

就業問題是中國各種問題里最令人沮喪的問題。城鎮中無數下崗職工和各種待業人員已經讓人頭疼,農村還有幾億潛在失業人口,甚至比幾個洲的人口都多。即使全世界發達國家的所有企業僱傭這些失業人口都不能滿足其就業需求。解決就業問題成為政府的重要目標,但結果總是新增失業人口大於新增就業人口。任何高招妙計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都是杯水車薪。

用進口的方法可以解決糧食和資源問題,可是無論進口什麼也解決不了失業問題。把失業人口輸出到其他國家不失為一條好計,可是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輸入失業人口,即使有,誰又能容納下這支人數如此之多的失業大軍呢?

如果不是人口過多,還有什麼能夠引起如此嚴重的就業問題呢?特別是當自己求職的時候,發現有無數人和自己爭奪飯碗,如果沒有這麼多的人口,競爭就不會有這麼激烈。這個說法看起來不錯,可是我們細心觀察一下,就會發覺它和事實有相當大的出入。當我們注意求職者的流向時,會發現尋求職業的人群大都是由人口稀少的偏遠落後地區向人口稠密的經濟發達地區流動,他們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唐和各個大城市。和我們平常的觀念完全相反,越是人口稀少的地區越沒有就業機會,而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就業機會越多。如果一定要把失業問題和人口相聯繫,那結論只能是人少造成失業,而人多造成就業。

就業狀況取決於投資環境的好壞。投資環境好,企業就容易生存和擴張,企業需要更多的員工,就業狀況就會得到改善;而投資環境不好,企業就會縮小生產規模甚至破產,企業就會解僱員工,就業狀況就會惡化。就業狀況更取決於改革開放進展的程度,那些人口稀少、地處偏遠的地區改革開放的速度慢,所以就業狀況不好;而改革開放較早的沿海地區人口密集,反而需要大量的工人。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正因為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它們的投資環境最好,因而也就成了全國民工的最大聚集地。

城市為何如此擁擠?

在中國的大城市,永遠可以看到人海如潮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只有在狂歡節才有的街上的滾滾人流,在中國卻是城市日常的景觀。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人們從四面八方吸引來。

在這些大城市,中國人口過多的危機似乎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但其實不然,大城市人潮洶湧主要是經濟繁榮帶來的必然結果。

雖然有很多人抱怨城市太擁擠,但是並沒有影響大批大批的人口像燈蛾撲火一樣湧入城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城市人口的擁擠能大幅度地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益。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而且人口越稠密,經濟就越發展,而大城市恰恰把人口的密度發展到極致。工業企業越密集,交易和運輸費用越低,越能促進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服務業越擁擠就越繁榮,傳統觀念認為,一條街上有一家商店,生意好做,如果有幾家商店競爭,生意就非常難做,但是當一條街全是同類商品的店鋪時,這條街就會異常繁榮,這就是擁擠出來的效益。而且很多特殊的服務業如古董、攝影器材等也只有在擁擠的大城市才能生存,大型體育和文藝活動也只有在有密集而大量的人口時才有利可圖。水電、電話、排污等管線的鋪設也是人口越密集,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從另一方面看,由於各行各業擁擠造成的繁榮,也給勞動力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這也就是農民大規模湧入城市的原因。人口越密集、信息傳播的速度越快,企業與企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都能作出最快的反應,所以城市中充滿了各種機會和錢的氣息。這就是所謂的「城市效應」。

由於城市效應,人口越密集,城市越大,經濟效益就越高,產生的財富就越多。所以,那些像燈蛾撲火湧入城市的人,並沒有被城市這一團烈火燒為灰燼,大多數人反而都在城市中獲得新生,他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都得到明顯提高。他們不但希望自己在城市中生活工作,買房置業,生兒育女,而且希望他們的子子孫孫也在城市裡繁衍生息。

在我們探討中國的城市為什麼如此擁擠時,我們必須清楚這種擁擠的狀況只是在大城市存在,而那些小城市並不存在這種現象。那些小城市非但沒有感到擁擠,反而千方百計招商引資、招兵買馬,要使自己的城市擁擠起來,以獲得擁擠產生的經濟效益。用大城市擁擠來證明人口過多的危機似乎很有說服力,可是把同樣的邏輯用在小城市上卻能得出相反的結論。

作者寫於2015-11-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期待「靈魂伴侶」會讓婚姻受挫?
為什麼航空公司仍然沒有實時追蹤技術?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