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梅毒這種病是如何得名的?

梅毒這種病是如何得名的?

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唯一的兒子查理八世從1483年即位之時起,便懷揣著野心,一意只想擴張和侵略,卻並沒表現出與企圖心相符的政治才幹。

1494年9月,他帶領主要由外國僱傭兵組成的軍隊出征,取道義大利,向耶路撒冷進軍。在一路上,他僥倖地沒有遭到一兵一卒的抵抗,在次年的2月入侵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

梅毒這種病是如何得名的?

1495年5月12日,查理便在那不勒斯加冕,自稱「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國王」。誰知好景不長。不知不覺間,一種疾病在他的士兵中間傳播開來了。

開始時,這些可憐的士兵們只覺得全身瘙癢,癢處微微發紅。慢慢地,他們感到局部的劇痛。後來,患處逐漸硬結,一處處都變成討厭的下疳、小膿皰、皮疹和傳染性腹股溝腺炎。

最後表面也開始糜爛,滲出粘性的分泌物,同時淋巴結也腫大了起來,不僅生殖器和恥骨部位,就連身上皮膚的一些粘膜接壤處,也都出現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膿皰,發出令人厭惡的奇特臭味。

雖然也有人患病後自行痊癒的,但這種病很容易複發,且容易傳染給他人。最後的結果是,查理的士兵中,一半以上的患者出現了視覺缺失和耳聾的病變,甚至還有很多患者死亡。

由於這種可怕疾病的廣泛傳播,查理的軍隊很快就崩潰瓦解,以致後來在與米蘭、威尼斯、奧地利等國軍隊的對抗中喪失了戰鬥力和抵抗能力,連查理八世本人也做了俘虜。

隨著查理八世軍隊的敗北,這支僱傭兵隊伍中剩下的士兵回到各自的國家,感染者也將這種「不知其性」的疾病傳播到各自的國家。法國首當其衝。

《法國編年史集》中記載:「由於在他們回國之前,沒有人聽說過這一可怕的瘟疫,於是它就被叫做『那不勒斯病』。」

這種病被命名為「梅毒」

凡是僱傭軍經過的村鎮,幾乎都留下該病的痕迹。在法國中東部的里昂地區,就發現有很多此病的患者,以致城市地方法官和行政官員感到問題的嚴重,不得不在1496年3月27日簽署一份法令,規定要將這些病人驅趕出城「以免傳染他人」。

1496年秋,巴黎也出現了此病的感染病例。1497年,疾病繼續向北部蔓延。在萊茵河的另一邊,此病在德國也引起極大的恐懼。接著,中歐和北歐也相繼受到感染。

據丹麥的史料記載:「有一種德國人和丹麥人前所不知、且確實聞所未聞的通常稱作『高盧疥瘡』的十分嚴重的傳染病,已經殺死了數千人」。

由於認為此病與個人生活的放蕩墮落有關,每個新發現感染病例的國家都會以它鄰國的名字命名這一新病,竭力表現此病與本國或本地區無關。

法國人叫它為「那不勒斯病」,認為「它是經士兵們從那不勒斯傳過來的」;但是那不勒斯人卻稱它為「高盧病」,認定「它是法國人來到那不勒斯之後才有的」。

此外,俄國人稱它為「波蘭病」,波蘭人稱它為「德國病」,荷蘭人稱它為「西班牙病」,葡萄牙人稱它為「卡斯蒂利亞病」。

直到義大利醫生兼詩人吉羅拉莫·弗拉卡斯托羅的詩篇《梅毒或法國病》問世,此病才有了統一的名稱。

長詩開頭寫道:「疾病最先來自於大海那邊,是印度的商旅們此前聞所未聞的。這個得意的毀滅者破壞人的機體:先是皮膚表面長出腫瘡,然後擴散到整個軀體,胸膛、頭部等都遭受損傷,並且漸漸腐爛,發出惡臭。」

弗拉卡斯托羅在這前面的章節里對這種新病進行了臨床描述,後面部分則描寫了一個關於「西菲魯斯」的神話故事。

西菲魯斯(Syphilus)是一個牧羊人,在丘陵、草原和山谷間為大西島之王阿西索厄斯看管成千頭母牛和母羊。一天,他責怪太陽神阿波羅的太陽猛烈得使樹木焦枯、水源乾涸,以致他的畜群沒有避蔭之所,也沒有水喝,瀕臨死亡。

阿波羅覺得這是西菲魯斯對他的輕慢和侮辱,便降下一種從未有過的疾病,讓全體居民、包括國王都染上此病:患者腹股溝出現古怪的疼痛,甚至整夜都睡不著覺。經仙女阿默賴斯勸說,居民們向天后朱諾和土地女神忒耳斯奉獻了犧牲之後,忒耳斯讓土地上長出可以醫治這病的愈創木。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將西菲魯斯(Syphilus)的名字稍加改動成「Syphilis」命名了當時在歐洲爆發並蔓延的這場疾病,並在多地得到了認可。

中國人則根據發病後全身出現楊梅似的瘡瘍,將Syphilis譯為「梅毒」。也因為在詩篇《梅毒或法國病》中確定和採用Syphilis——「梅毒」這一名稱,弗拉卡斯托羅被醫學史家稱為「梅毒詩人」或「梅毒之父」。

梅毒傳入中國

中國在明朝之前是否已有梅毒病例雖然存在爭論,但多數學者都認為此病的出現不會早於明朝。陳邦賢的《中國醫學史》認為「中國最初梅毒的發現在1505年」,也就是明孝宗在位的最後一年。此前中國的醫書上,一直沒有梅毒的記載。

中外一些醫學史家認為,明代的梅毒是來中國經商的葡萄牙商人途經印度時感染了此病,然後傳入廣東,再入長江流域。因而梅毒曾經又被稱為「廣東瘡」。

有學者認為,中國人稱梅毒「楊梅瘡」,其實就是「洋霉瘡」,其原意就是「沾染外來病毒的人都倒霉」,後來才以訛傳訛,稱作「楊梅瘡」。另有學者認為,稱它「楊梅瘡」是因為梅毒的患處有如楊梅。

人類攻克梅毒了嗎?

自義大利出現感染病例以來,幾百年間,梅毒流行全世界。上至國王、貴族、教皇,下至作家、藝術家和普通百姓,染病的人無數。

在當時,患者染上梅毒之後,只得祈求神明的佑護,以獲得自我安慰,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病情有些微的緩解,但卻絕不可能得到切實的治癒。

16世紀最優秀的醫生對痘皰(即梅毒)所能採取的最常用的措施,主要也只是避免接觸病人,同時用愈創木或汞(水銀)進行治療。

愈創木原產於美洲,因此曾被認為是來自新大陸的、專為醫治梅毒而生長的植物。當時的人們用愈創木煎煮湯藥,或是將布片在愈創木屑、水銀等泡過的酒中浸透,敷在潰瘍處四五個小時,治療梅毒。

第一個接受愈創木治療的是德國學者、詩人和改革家烏爾里希·封·胡騰。胡騰在他1519年出版的《論法國病和應用愈創木的治療》中詳盡地敘述了他自己如何用這木料「治好了」折磨他多年的梅毒,並希望他的經驗對他人有所裨益。

胡騰的經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之後,愈創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梅毒患者奉為「生命之木」,使用的人也愈來愈多。但事實上,愈創木對於梅毒只能起暫時緩解的作用,而無助於根治梅毒。胡騰本人也只活到35歲。

此外,一個叫喬萬尼·迪·維戈的人發現梅毒的一個特點是陰部的皮膚潰爛,便採用古埃及人、古代中國人用於醫治皮膚病的水銀,發明出一種塗抹在這些潰爛處的藥膏。他的這種「維戈藥膏」對梅毒的確有一定療效,結果汞劑醫治梅毒的療法被持續應用了3個世紀。

水銀療法中,除了要在患者體表上塗抹和擦拭水銀外,用得更多的是熏蒸法,即讓病人裸體或者只穿一件襯衫躺在室內,兩腳擱在一隻木炭爐上接受熏蒸,不時往爐里投放硫化汞。

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水銀的劑量必須逐漸加大,否則便沒有療效,也就是說終生都離不開水銀了,於是就出現一句廣為人知的諺語:「與維納斯共度一宵,就得與汞廝守一世。」(A night with Venus meant a lifetime with Mercury.)

「Venus」和「Mercury」都是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維納斯象徵愛情和女性美;與「汞」同為一詞的Mercury(墨丘利)則是亡靈進入冥府的接引者。這句諺語意指:維納斯(男女歡愉)雖好,但是「共度一宵」的代價有可能是患上梅毒,一生與水銀為伴。

而且在應用水銀治療時,病人需要被悶在過熱的蒸汽房裡二十幾天,水銀的蒸汽通過呼吸道被病人吸收,會引起水銀中毒。

梅毒這種病是如何得名的?

梅毒的防治終於在20世紀初有了重大圖突破。1905年,德國的弗里茨·理查德·紹丁和保羅·埃利希·霍夫曼發現梅毒的病原體「蒼白密螺旋體」;1906年,另一位德國醫生奧古斯特·封·瓦色曼發明了能準確診斷梅毒的方法(即以他名字命名的「瓦色曼氏反應」)。

1909年,德國微生物學家保羅·埃爾利希在日本學者秦佐八郎的協助下發明了「魔彈」——能醫治梅毒的「606」。一系列的臨床試驗表明「606」是第一種能有效地治療梅毒而其毒性、副作用較之當時其它藥物又較小的藥物,很快被推向市場。

1910年,「606」以「灑爾佛散」的藥品名進入市場。2年後,溶解性更好,但療效稍差的新胂凡鈉明(同為砷化合物,又名「914」)上市。雖然,「606」在當時相比其它抗梅毒藥物的副作用較小,但畢竟是一種砷化合物,也存在固有的毒性,長期服用也會危及健康。

20世紀40年代,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橫空出世,被證實為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梅毒的藥物,取代了砷劑「606」和「914」。

(作者:於鳳高)

作者寫於2015-11-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垃圾食品吃上癮,為何停不下來?
蘑菇其實是see you tomorrow?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