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大型歷史劇《商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歷經22年為何長盛不衰?

大型歷史劇《商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歷經22年為何長盛不衰?

9月13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大型歷史劇《商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從1996年到2018年,《商鞅》已經走過了22年的歲月,難能可貴的是,這部劇仍然保持著那種充沛的情感、激越的語言、張力十足的舞台表現力,幾乎每一名觀眾都能在劇場中感受到一種跨越千年的「燃」,令人血脈賁張、澎湃不已,一部戲能夠在舞台上立住,且常演不衰,靠的就是這樣根植於其肌理之中的感情基因。

作者:成長

大型歷史劇《商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歷經22年為何長盛不衰?

於我而言,這次是「二刷」《商鞅》,固然,《商鞅》吸引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我對歷史劇的偏愛,比如我的陝西家鄉情結,但《商鞅》的魅力更在於歷史與地緣之外,一個出身卑微的窮孩子,靠著一己之力,翻天覆地,倒轉乾坤,成了「人上之人」,而他的夢想,卻是打破權貴對這個世界的壟斷,通過變法革新,讓更多和自己身份相似的勞苦大眾出人頭地,贏得地位與尊嚴。這一人物形象,實際已經脫離了歷史中的商鞅,卻具有更加鮮明的象徵意味,無論放在任何一個時代,其精神力量都有著現實意義,那就是永遠不信命、永遠不服輸、永遠崇尚人的力量。

在史學上,秦代一直是一個爭議頗多的歷史時期,秦始皇這個人,更可以說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他的功與過在兩千年來都爭論不休,但有一點已經成為了共識,那就是秦始皇的譽與謗,向上追溯,都能從商鞅變法找到淵藪。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圖強、銳意革新,讓秦國從西鄙小國一躍而成泱泱大國,便沒有秦王掃六合的根基,沒有商鞅之法極端的嚴苛與冷酷,也就不會有民不耐苦,「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歷史悲劇。前些年電視劇《大秦帝國》的播出,就曾引發過人們對於如何評價秦王朝的激烈討論:商鞅變法到底是「法治」還是「人治」?秦國崛起之路是歷史經驗還是歷史教訓?電視劇是不是在為「暴秦」洗白?……

因為一部歷史劇的熱播熱引發對歷史的討論,這是太正常不過的現象,然而這也會讓觀眾對藝術作品的關註失焦,忽略了故事與人物。《商鞅》成劇在《大秦帝國》之前,卻並未落入史觀的口水仗中,蓋因舞台作品的特殊性,要求演員在三個小時的時間內就陳述完歷史人物的壯闊一生,它沒有工夫,也沒有必要對觀眾進行歷史教育,而是讓人們將焦點全部聚集在人物上面。無論主角商鞅,還是配角趙良、韓女、公子昂、公子虔,都是超脫歷史窠巢的人物形象,他們可以存在於任何時代,《商鞅》也可以視為一部當代史。

《商鞅》劇中的商鞅,至少融合了三個人性的側面:一是對命運的抗爭,劇中的商鞅一出生就因為巫師的詛咒而被父親放逐,他對這種任人擺布的命運產生了強烈的抵觸,並最終通過自己頑強的拼搏證明了詛咒的荒謬;二是對事業的信仰,他身懷強國之策入秦,為秦孝公所賞識任用,從此將變法強秦視為自己的生命,義無反顧地踏入這條危險的洪流之中,在這期間他犧牲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得罪了幾乎所有的人,最終成為「天下第一孤寡之人」,卻依然百折不回,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三是對「功成身退」觀的駁斥,這突出表現在商鞅與趙良博士的戲份中,這也是我認為劇中最成功的一組人物關係,兩個人從變法初期的同盟者,走向分道揚鑣,實則是價值觀的分歧。當變法遇到強大的阻力時,趙良全身而退,以全名節,而商鞅卻迎難而上,「雖千萬人吾往矣」,這註定了他人生的悲壯,也凸顯了人格的崇高。

《商鞅》謝幕時,舞台上一字站開了19個人物,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他們個個有戲,個個形象鮮明,殊為不易。去年,同樣在國家大劇院,我看的商鞅是1996年首演版的尹鑄勝飾演,今年這版則由青年演員劉鵬挑梁。《商鞅》演了22年,演員也跟著這部劇一同成長,劇中有些角色已經換了幾波,但這部大劇的品質卻始終沒有消磨。這些演員中唯一不變的,是姬娘的扮演者周小倩,她同時也是該劇的導演。

總導演陳薪伊今年已經80歲了,她在舞台上滿懷感激地說,自己首次執導《商鞅》的時候,外孫剛滿月,而如今她已經四世同堂了,「每次看《商鞅》,對我最深刻的啟發就是,生命有無窮的力量。」

(原標題:話劇《商鞅》何以22年依然歷久彌新)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