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2015年10月28日到11月6日,短短八天,《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雜誌和網站,針對微生物研究,發了6篇重磅論文,1篇簡要但也重磅的評述,介紹了2篇其他頂級雜誌的重磅論文,推薦了1本關於腸道微生物的重磅書籍。

6+1+2+1=10,十發最新進展,發發精彩,讓人應接不暇!今天,就讓熱心腸先生把它們介紹給你:

第一發:《科學》雜誌

美國科學家要搞錢,發起「聯合微生物組研究計劃」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0月28日 | DOI:10.1126/science.aac8480

美國48個科學家聯合在《科學》雜誌發文,要發起「聯合微生物組計劃」,以研究和駕馭地球上的微生物。

這文章是寫給美國政府和奧巴馬看的(中國人也曾經這麼干過,不過美國人是先跟白宮開完會再發的文章,中國科學家當年有點像是曲線向國家提科學建議),他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在「腦科學」和「精準醫療」兩大科學計劃後,掏銀子支持「聯合微生物組計劃」。

這銀子,恐怕少則要幾億美金,多則要幾十億美金,雄心勃勃的美國科學家真任性!

話說,美國人欠中國人很多錢,但人家在科學研究上真是捨得花錢啊!

第二發:《自然》雜誌

微生物是無國界的,呼籲美國人別自己搞!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0月28日 | DOI:10.1038/526631a

美國人要搞那麼多銀子研究微生物,提前打探到消息的中國和德國科學家心裡著急了,於是去「策反」了美國夏威夷大學的一個教授。他們很快寫了一篇篇幅更長、圖片更多更漂亮、格局也更大的文章,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他們說,光美國一家搞怎麼行,要搞全世界來一起搞!

知識分子說話真(yě)有(jiǎng)藝(zhèng)術(zhì),這句話必須手工點贊:「Earth"s biome is not defined by national borders, and efforts tounlock its secrets should go global」。

意譯一下就是:美國的親們,地球上的生物是沒有國界的,你們不要自己去揭開它們的秘密,要帶我們一起玩!

真值得點贊,也要為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教授同志點個贊,國際合作意識真不錯。不過奇了怪了,日本同志跑哪去了?

第三發:《自然》雜誌

腸道寄生蟲和微生物是一夥的?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4日 | DOI:http://dx.doi.org/10.1016/j.immuni.2015.09.012

說實話,Conspire這單詞挺魔性,熱心腸先生英文底子差,拿不准它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就任性翻譯說「寄生蟲和微生物是一夥的」。這《自然》雜誌里的簡短介紹,說的是細胞雜誌子刊《免疫力》里,瑞士科學家發現的魔性故事。

其中,最讓我震驚的是:感染了寄生蟲的老鼠,它們的腸道微生物「更健康」;把它們和吃了抗生素的老鼠(腸道微生物基本死光光了)養在一起,更健康的腸道微生物會「傳染」給後者(它們會互相吃便便),就不容易得過敏;而如果後者跟沒有感染寄生蟲的老鼠養在一起,更容易過敏!

一個字,魔性!

科學家還設計了N個實驗,有幾個重大發現,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看看。

話說,熱心腸先生剛寫過《吃寄生蟲能治病?又來漲知識吧!》,很簡要提到過寄生蟲和腸道微生物的密切關係。現在,科學家們正在揭開這些「同夥們」是怎樣分工協作、和諧共處的,又到底是怎麼促進我們更健康的!更多進展,拭目以待吧。

第四發:自然網站

瘋狂的絛蟲在人體內變成了腫瘤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4日 | 網址:http://www.nature.com/news/the-tapeworm-that-turned-into-a-tumour-1.18726

說到寄生蟲,11月4日自然網站介紹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的一個驚人發現:在免疫系統基本已崩潰的一個艾滋病人體內,發現肺部和淋巴結中有類似人類腫瘤的組織生長,但這些「腫瘤」中,癌變的細胞居然來自於一種絛蟲!

友情提示

絛,讀tāo,別讀dí,高考能少扣3分。

這是一個被眾多媒體誤解誤讀的研究,很多媒體說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了寄生蟲能傳染癌症,而熱心腸先生極不認同,我的解讀是:

這是一個免疫系統基本崩潰後(因為艾滋病發病),人的身體是怎麼任蟲宰割被無情吞噬的故事。

寄生蟲、微生物和人本來是要和諧共處的,平衡狀態互利互惠,但人自己不爭氣(感染HIV破壞自己的免疫系統),或者隨時都想著消滅寄生蟲和微生物,結果可能是它們贏,而不是人贏!

So,怎樣才能三贏呢?

第五發:《細胞》雜誌

推薦必看新書Follow your gut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5日 | DOI:http://dx.doi.org/10.1016/j.cell.2015.10.053

讀過熱心腸先生的《35張圖,看懂腸道和大腦的魔性關係,絕對漲知識!》的人可能對上面這圖有印象,這就是《細胞》雜誌推薦的新書Follow your gut的封面。

這書名就很吸引我,於是第一眼看到就準備馬上去買電子書。買的時候,居然要填美國的地址、郵編等一大堆我搞不定的信息,折騰了我一天,不過還好最終買到了。

這可是熱心腸先生買的第一本英文電子書!(慚愧啊慚愧,熱心腸先生讀書少,就這麼暴露了。)

書購於10月16日,當天我就讀完了,還沒來得及推薦給讀者們,《細胞》雜誌給推薦了,彌補了我的過失和遺憾,今天我鄭重推薦:中國關注腸道微生物的人一定要看一看!

電子書不貴,6.99美金,值!

第六發:《科學》雜誌

雙歧桿菌幫助抗癌!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5日 | DOI:10.1126/science.aac4255

不知道這篇重磅文章,有沒有讓一些做雙歧桿菌的公司老闆睡不著覺,這絕對是重大利好。反正熱心腸先生是激動了,我們就有能餵養雙歧桿菌的「順纖維」產品在籌划上市中。

呃(⊙o⊙)…軟廣告請無視,我們繼續第六發介紹:

翻譯標題就能知道這論文為什麼能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共生的雙歧桿菌提高抗腫瘤免疫力,並且促進抗PD-L1腫瘤免疫療法的效果!

PD-L1是啥,學生物和醫學的人都應該懂,其他人可以不懂。所以,細的我不展開說了,簡單說這篇論文,就是雙歧桿菌能幫助抗癌。

不過,業界(包括熱心腸先生的公司)還是不要高興得太早,這目前只是在老鼠身上的實驗結果,人身上是不是這樣,且慢且慢,別著急激動,別著急宣傳。

當然,熱心腸先生友(mài)情(lì)提(tuī)醒(xiāo),腸道里雙歧桿菌多一點,還是能很任性促進健康的。

第七發:《科學》雜誌

抗腫瘤免疫療法就是要靠細菌幫忙!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5日 | DOI:10.1126/science.aad1329

來,讓熱心腸先生又翻譯下這個魔性標題:針對CTLA-4的抗腫瘤免疫療法要依靠腸道微生物。

科學家們的發現其實更魔性,比如:如果得了某種癌症的老鼠腸道里沒有細菌(如用抗生素幹掉它們),針對CTLA-4的抗癌藥無效;反之,如果有某些擬桿菌在,抗癌藥就有效!

這發現絕對震撼業界是不是?更多實驗結果,感興趣的人應該好好去看看全文。

我覺得這下,搞抗癌藥的人也要睡不著覺了吧?

我宣布:微生物相關研究,正式成為抗擊癌症的前沿研究。哈哈,請容許我得瑟一下。

以下是隔空喊話:

菠蘿,下次你回國,我們會有更多話題了!

呃(⊙o⊙)…菠蘿是誰?看我今天第二次鄭重推薦的好書就知道了: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第八發:《科學》雜誌

評述:微生物助力癌症藥物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6日 | DOI:10.1126/science.350.6261.614

上面這第六和第七發,著實會讓研究、臨床、產業的人睡不著覺的,就如《科學》雜誌評論的,這似乎是不太有聯繫的事,但就這麼魔性發生了。

在熱心腸先生看來:

做癌症基礎研究的人,要越來越多考慮微生物的角色;

做臨床的人,可以開始嘗試微生物製劑和抗癌藥的聯用療法(雖然還沒有被審批通過的案例);

做產業的人,可以多想想開發更靠譜調節微生態的產品。

總之一句話,大家都加油吧!

第九發:《科學》雜誌

了解微生物性狀,才可以了解更多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6日 | DOI:10.1126/science.aac9323

這一發和第十發,都與微生物生態學相關。

呃(⊙o⊙)…生態學,戳到熱心腸先生的弱項和痛點了,我基本不懂,不過還是硬著頭皮介紹下:第九發是一篇綜述,說的是從系統進化的角度,怎麼來看微生物的性狀。關於性狀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微生物多樣性、生態組成以及微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這篇論文說了一個挺魔性的事實:

我們在研究人和其他很多生物的時候,性狀(比如人是男是女、身高、體重、膚色、飲食習慣等等)是先掌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後,開始破解基因密碼,再將基因跟性狀聯合起來研究;

但我們對某些微生物的研究是倒著來的,我們可能先破譯了它們的基因,但對它們的性狀卻不甚了解。所以,微觀的基因和宏觀的性狀相結合,我們才可能對某一種微生物、某一個微生物生態圈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十發:《科學》雜誌

新微生物生態學橫空出世

200年過去,為什麼微生物研究又罕見爆發了?

時間:11月06日 | DOI:10.1126/science.aad2602

《科學》雜誌真狠,牛氣論文成對成對出,上面關於腫瘤免疫療法的文章是,這關於微生物生態學的文章也是。

這篇探討的是微生物之間是怎麼交流連接、相互競爭並保持相對穩定的。

生態學原理、公式、圖表,熱心腸先生是一概看不太懂,大概能理解全新的微生物生態學,恐怕也要成為微生物研究的熱門方向!其他內容,我就不造次多介紹和評論了,感興趣的人去看《科學》原文吧。

下面用我看到第六、第七、第八發文章時,內心裡湧起來的一些想法作為結尾:

中國科學家,在腸道微生物研究剛開始熱起來的時候就參與研究了。華大基因的微生物研究組、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研究組等必須值得點贊,2010年開始,他們在頂級雜誌上發表的N篇文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但2014年以後,來自中國的研究似乎有點停滯不前:

或者是繼續機械地從醫院收集臨床病人(中國病人多)的樣本,然後去測測序,看病人腸道和其他部位的細菌發生了什麼變化;

或者是停留在吃什麼東西(比如中藥)長什麼菌傷什麼菌的非開創性研究上;

或者是在一些研究中下結論過於武斷,研究嚴謹性受到質疑。

而放眼全球,類似於上面第六、第七發這樣,將微生物研究與癌症免疫療法結合在一起的開創性、原創性研究此起彼伏,精彩不斷。

從人才和團隊的工作看,美國的JeffreyI.Gordon、Rob Knight、Elaine Y. Hsiao、Peter J. Turnbaugh等科學家和團隊,在拓展新方法和新技術、做出新發現的路上持續領先,高水平學術論文源源不斷。也正因如此,他們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來發起「聯合微生物計劃」,但中國科學家整體準備好了么?

So,中國科學家下一步該怎麼努力,到底誰可以來領導中國的微生物組研究呢?

呃(⊙o⊙)…我貌似提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趕快收尾:

十連發,就介紹到這裡,看得我好爽,寫科普也好爽!你爽了么?

希望微生物研究和產業的春天到來了,熱心腸先生的創業春天也來了。

關於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創新企業到底可以有什麼樣的作為,我們後面聊。



熱心腸先生原創文章!授權轉發請郵件聯繫:

lanch@biomed.tsinghua.edu.cn

熱心腸先生=熱心幫助人+搞腸道健康+清華理科男。我只分享靠譜,不賣弄高深。科學可有爭論,文章更可探討,期待與您多交流。

作者寫於2015-11-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接吻為何可以「無師自通」?
不慎掉入地鐵軌道時如何保命?自救小貼士!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