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民宿改造哪家強?你說呢?

民宿改造哪家強?你說呢?

01

鳳凰居 Phoenix Villa

轉自:曉輝設計

項目地址: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 (應業主要求不宜公開)

原建年代:1920年左右

佔地面積:310㎡

室內面積:兩層共370㎡

建築主材:回收建築舊木, 拋光水泥,粗砂牆面

空間功能:客房,客廳,水吧,廚房,酒窖,SPA衝浪池,戶外燒烤和休息露台

老房子是不是一定要拆建?鄉土味的東西就沒有一點價值?在我們看來,恰恰是這些被人遺棄的老房子代表了獨具中國傳統色彩的鄉村建築文化,它們跟自然的關係遠遠要比現代的鋼筋混泥土建築來得和諧、永生。坐落在莫干山上的鳳凰居,原建築結構老舊,已被廢棄多年。我們向當地農民學習與土地相處的倫理以及以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和改造,將本土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觀、古樸建築和現代生活相融合。

項目改造前

項目改造後

門前有石階,是用有紋理天然石塊的削成。種一些野花草在石階縫隙內。取帶有苔蘚痕迹未經斧鑿的石塊砌成圍牆,這樣便有了山谷間的風味。

相較於「室」 的隱秘性而言,」客廳「是對外敞開的部分,位於建筑前部。是用來宴請賓客、朋友聚會的場所。

山中居室適宜明亮乾淨,不可太寬敞。明亮乾淨則令人心曠神怡,過於寬敞則費人目力。為了復原山中原始風味,讓居住體驗更加的神清氣爽,我們將後室的牆全部改成了全景玻璃,讓後山的景色一覽無餘。透過玻璃,室內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的陽光、風雨、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

亭子下是SPA衝浪池,花池中種滿了羅勒和香料,方便烹飪時新鮮採摘。

開放的大廚房有些誇張,為了瞞足眾多客人可以同時參與料理,共享度假歡樂的時光。頂面天窗採光的設計讓室內更具室外感。

吧台後面隱藏著頂級的BOSS音響設備和TV設備,可以移門推開卻又不經意被發現,為了不同客人需求而設計。

柔軟舒適的多功能榻榻米床。為滿足度假時而超出人數而準備,能滿足2-4人同時入住,也具備兒童在此同時玩耍溝通的場所。

精心挑選製作的橘色舊瓶燈,讓房間更加溫馨,床品按照5星級酒店的標準配置。

房間的浴缸將是推開度假時間後續的故事......這種不破壞原有建築外觀的改造型鄉村度假小屋被我們稱為「超五星」,因為星級酒店所有的空間都是公用的,從公用區域跨到私用的房間,不會有諸如院子、客廳這樣的過渡空間,但改造類的鄉村老屋不同,它通常私密性非常好,有很大的院子,獨立的客廳,視野開闊的露台,加上創意十足的配飾,柔軟的床墊,綠色無污染的食材……,「從內心的享受來說這些其實已經超過了五星級。

02

霸王嶺雨林老屋酒店改造項目

作者:(九源)張國輝

霸王嶺位於海南島西南部昌江縣境內,是海南省面積最大的林區,也是規劃綱要首批17個重點景區之一,霸王嶺負氧離子的濃度每立方厘米高達12000個。2008、2009兩年,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連續兩年森林旅遊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

雨林老屋酒店位於海南省昌江縣霸王嶺山腳下,原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石結構職工舊住房、舊廠房,霸王嶺林業局委託九源國際海南分公司通過設計改造後,打造成一家集黎苗風情、森工文化為一體的森林旅遊度假酒店,設計充分體現節能、環保。酒店擁有24棟青磚灰瓦的墅式院落,每套房都配有獨立庭院、溫泉泡池等設施。融和「霸之林、王之木、奇之石、溫之泉」同時也拉開了霸王嶺旅遊風情小鎮建設的一個序幕。

項目改造前

原始狀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石結構職工舊住房和舊廠房

宿舍聯排單間,庭院、圍牆

改造後這裡是酒店大堂

項目改造後

雨林老屋的24棟小院依地勢而建

分列三排,第三排位於最高處,第一排位於最低處

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改造

雨林老屋酒店改造按照修舊如舊的規劃改造思路,通過修復、加固、重建、保留手工痕迹,營造農家院原生態的建築風格。

房舍分為三排,最邊側是一條直接通向前廳的石板小道,兩旁是蔥鬱的綠色植物,還有翠竹;一套一個院落,進入院子都是打開半人高木門。

夜晚的林蔭小道,這是中間一排的房舍,有起高的陽台,都是獨門獨戶的小別墅構造。

院落各有不同,有石板鋪的小道,散落各處的鵝卵石,石桌、竹子,設計中充滿意境。進入小院內,有樹有石凳,到了晚上還有射燈,讓人感覺到非常寧靜。

這是帶有桑拿室和溫泉的院子,院中石階上下有起伏,充滿層次感。整個風格既鄉村又現代。

室內裝修豪華,房間分為一室一廳一衛,布局得當,動線合理;裝修採用部分文化石點綴,肌理感很強,衛生間採用大量石灰石和鵝卵石,積極鄉村氣息。讓人有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但房間內的設施卻是非常現代化的,而且配備齊全。

到處是充滿設計感的景觀,大多是生活常見的物品,稍作加工便成了藝術品,石頭、木頭構成了景觀的主元素。

風格獨特的圍牆設計,細高的塔樓、茅草門樓和文化石塊堆砌構成了圍牆,數十米之外就能看到木牌上刻著的雨林老屋四個字。

純木結構的酒店大廳,木樑、木柱的錯落,整個大廳通透寬敞,船木桌椅、紅燈籠、木質窗欞構成了獨特、質樸的民宿風格。進入雨林老屋酒店,會感覺一陣雨林氣息迎面而來,不僅因為它的整個基調很讓人放鬆,外觀上給人感覺既時尚又古樸。

03

松陽縣沿坑嶺頭村「柿子紅了」民宿改造項目

轉自:傳統村落

在浙江省松陽縣的沿坑嶺頭村,有一個頗為傳奇的小故事——有一棟民居紅了,隨後全村的柿子被搶空了!這看似毫無邏輯的兩件事是如何關聯起來的呢?這便要從一個名為「柿子紅了」民居改造說起。

沿坑嶺頭村位於松陽縣城西南部,距縣城較遠,歷史上交通極不便利。早年葉氏一支為避戰亂自松陽縣古市鎮遷居於此,後發展為今日350多人的人口規模。算上葉氏之前的原住民建村史,村子有近400年歷史了。如今的沿坑嶺頭村已入選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村內黃泥牆、小青瓦的傳統民居隨處可見,成片上百年的古金棗柿樹更是村裡的一大景觀。但悄無聲息了百年的金棗柿能走進大家的視線竟緣於一棟民居改造!去探索這其中隱藏的聯繫,或許能夠為那些正在發展道路上迷茫彷徨的「村裡人」,提供一個有趣的案例。

沿坑嶺頭村局部鳥瞰(李君潔|攝)

2012年5月,浙江省麗水市技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李躍亮老師被下派到松陽縣楓坪鄉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兼楓坪鄉黨委副書記。畫家出身的他閑暇之餘常走村進戶尋找可以寫生的地方,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沿坑嶺頭村——一個在當地下山脫貧政策鼓勵下即將被廢棄的村莊。村落所在地自然環境非常好,整體山勢如同一把金交椅,很是特別,村落周圍植被繁茂,有良田美竹散落其間,傳統民居高低錯落的成片分布於各個小山坳中,兩片集中成片的金棗柿樹群可金秋時節可謂美不勝收。畫家敏銳的藝術直覺告訴他,如果在這裡辦個「畫家村」,一定可以吸引許多學生和畫家前來寫生創作,這樣既可以保留整個村落,也可以幫助村民提高生活水平。「畫家村」的種子就這樣在李老師心裡種下了。

沿坑嶺頭村「金交椅」格局之座面部分——四十一田(李君潔|攝)

金棗柿樹群局部(已落葉的前景樹) (李君潔|攝)

適逢松陽縣縣長王峻到這裡檢查工作,李躍亮將這個想法向他作了彙報,在縣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李老師在村裡舉辦了第一次沿坑嶺頭村畫展,並通過微信平台推送這個村莊。不久,便有一些畫家通過他的朋友圈被吸引到這裡。

沿坑嶺頭村錯落有致的民居 (李君潔|攝)

村子的人氣越來越高,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村內沒有住宿,來村子寫生或者創作必須每天往返於縣城與村子之間,路途遙遠,時間成本也較高。也正因如此,李老師就萌生了在村裡做民宿的想法。這一次,他的想法又得到了村民的支持。葉秋平是最早響應創建畫家村的村民,他與其他兩戶人家一起,一起組建了合作社,用自家的老房子改成了以高低鋪為主的學生房——第一代民宿(習稱1.0版本)。主要接待前來寫生畫畫的學生,條件相對比較簡陋,僅僅滿足了基本的住宿需求。

一代民宿「得造花香」天井院 (張瑾樂|攝)

「得造花香」客房床鋪 (客棧老闆提供)

「得造花香」餐廳(孫娜|攝)

有了一代民宿,村子漸漸熱鬧起來了,也開始有了遊客前來探訪,但1.0版的住宿環境顯然無法滿足學生以外的其他旅行者, 面對這樣的需求,二代民宿(2.0版本)孕育而生了。二代民宿擯棄了高低床,以標準間為主。在一代的基礎上對房子進行了適當的裝修,屋內相對整潔乾淨,房內採用明瓦,窗戶加大,滿足通風和採光的需求。每個房間有了獨立的衛生間,也出現了公共空間,布置了茶几、沙發等現代生活的元素。這樣的民宿,以「速寫小院」為代表。

二代民宿「速寫小院」入口(羅德胤|攝)

「速寫小院」標準間兩張(孫娜|攝)

二代民宿的誕生更促進了沿坑嶺頭村的旅遊發展,村子的名氣也隨之大增。此時,李老師開始思考請有知名度的畫家前來作畫。但作為畫家的李老師很清楚,畫畫是需要氛圍和感覺的,二代民宿簡單舒適,卻滿足不了畫家創作的靈感。有沒有一個集住宿、茶歇、創作間等於一體的多功能三代民宿(3.0版),已成為「畫家村」發展到此時能否有所突破的一個瓶頸。「柿子紅了」便在李老師的心中慢慢的生根發芽。

三代民宿選在哪非常重要,首先要考慮房屋的位置及周邊環境,民居的可塑性,即房子本底條件,以及主人的態度。楊鄉長與李老師在村內走了無數個來回,最終選擇了現在「柿子紅了」所在的這一棟民居。民居位置不錯,坐北朝南,剛好在路邊,門前有開闊的山谷和層層疊疊的遠山,且離村口近,交通比較方便。除去房子本身比較破舊之外,其他條件都很不錯。民居建於1976年,佔地16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院落面積80平方米。主體兩層加附屬用房,坡屋頂,可以有較多的空間利用,也可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民居為木構結構,梁架結構完整且較為穩固,僅需局部進行結構加固,無需進行大的調整。夯土牆體,同時二層窗戶本身較大,較好的規避了夯土牆開窗困難的問題。

「柿子紅了」對面的山田景觀(李君潔|攝)

選房子的問題解決了,就需要解決房主人的問題。主人叫建芳,目前居住在此。他是否同意改造,改造的資金又誰來出呢?

讓村民自主投資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沒人知道需要具體投資多少?如何經營?多久能收回成本……世代以「柿子」為生的農民對「投資」這件事情不敢輕易嘗試,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但三代民宿對沿坑嶺頭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如何落實的新困難面前,縣領導再次給予了大力支持,由政府作示範、打頭陣,以向村民租賃20年,並出資改造。

但問題又隨之而來,房子由誰經營?房子租出去之後房主人住哪兒?

農村問題的複雜性是很多人無法相像的。鄉長、李老師和戶主反覆談判,最後的決定是:房子由政府出資改造,原主人住在一樓的大房間,民宿的日常經營也由原主人打理。

前期的問題都已經解決,接下來的就是對房子的改造了。

整個房屋的改造主要由李躍亮老師和知秋畫廊的吳小芳完成。李老師負責是建築改造和硬裝部分,主要包括結構的加固、屋頂的改造、門窗的替換、樓梯的設置、室內牆面的設計與處理、室內的地板處理、以及院落的設計和鋪裝。改造主要以安全性、舒適性、多樣性與本土性為原則。

「柿子紅了」一樓接待廳(原堂屋)(李君潔|攝)

安全性主要體現在民居結構的加固、屋頂的防水(防漏)處理。沿坑嶺頭的降雨量較大,當地的屋頂做法是在檁條上鋪設望板,望板上直接擱瓦,屋面沒有做防水處理,時間長了容易出現漏水、雨水腐蝕梁架結構的現象,需要經常對屋頂進行檢修。這裡解決辦法是檁條上放木板,木板上做防水層,防水層之上才是望板,上面再擱瓦。檁條上的木板一是給室內一個比較平整舒適的屋頂界面,再則可以避免人直接看見防水材料。

在內部空間的營造上,李老師特別注重通透性、私密性和採光需求,以製造出舒適的居住、創作體驗。通透性即能極目遠望。改造民居所在地自然風光極好,南向可見遠山、山谷、林木,陰雨天的雲霧景觀又是這裡不可多得的自然之美。通透不僅在於「通」,更要「透」!將四時美景收於眼底,最重要是便是——窗,把原有窗戶增大。因夯土牆體結構特徵導致開窗面積不宜太大,因此窗戶主要在縱向方向增高,並增加木過梁。一層原有的樓梯間十分暗,沒有窗戶。李老師為了增加通透感,在樓梯間的牆上開了四個小窗,增加採光的同時,又創造了畫框一樣的效果。這裡還出現過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當地流傳著一種在堂屋後面(正中間)開窗會漏財的說法,於是主人極不同意開窗。遊說村民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四小窗避開中軸線來開,是不是就不算正中開窗了呢!增加了四個小窗之後原有的牆體「透氣」了,屋外的綠色也被畫框收入屋內。在二層的客房中,都增添了「天窗」採光,也為客房營造了溫馨浪漫的氛圍,白晝的陽光,夜晚的星空,只要你抬頭,它們一直都在。在公共區二層的咖啡吧有一處很有創造性的改造,原有南面牆體上有一處局部倒塌後殘留的牆洞,李老師順勢將其改造成了頂部傾斜的大面積條形窗,在傳統的老房子里又增加了幾分現代的時尚感。

左:原有樓梯間牆面,比較封閉

右:在此牆面上增設了四個小窗

左:南部牆體原有的牆洞

右:牆洞改造後的效果

「柿子紅了」與一般的民宿或農家樂的重要區別在於空間使用的多樣性,這裡既有針對不同使用需求的單間和套房,又有可供創作或交流的公共空間。從建築平面上看,「柿子紅了」在常規三開間正房的東側有一個不規則平面的兩層的結構。主體部分的一層正中是原堂屋改成的接待廳,東西兩側分別為西側原主人的居住空間和東側兩間獨立客房;客房之間的過道可通往東側的公共區域;二層正中是一個疏朗的公共空間,西側有兩間獨立客房,東側則是一個集茶飲、創作、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套房。主體建築的東側被改造為整個民宿非常重要的公共區域,分上下兩層,以樓梯相連,一層通過西側過道可達接待廳;一、二層均為的可提供咖啡、茶飲的交流空間,吧台設在一層。這樣的公共空間即適用於熟人的小聚會,又為陌生人的相識、交流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場所。

左:茶室改造前

右:茶室改造後的效果(一)

茶室改造後的效果(二)(李君潔|攝)

在滿足安全性、舒適性和多樣性之外,「柿子紅了」在材料的處理和使用上非常注重本土性。改造中多採用當地傳統的青磚、保留夯土牆、木隔斷、紅黑瓦頂,延續了浙南民居特色;室內地板和天花板盡量採用當地的舊材料,儘管舊材料在使用存在著重新拼接的難度,人工成本也相對較高,但保留了原始古樸之感,這是新材料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屋面瓦的使用也上,也保留了當地傳統的紅瓦和小青瓦;公共空間和室內的牆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夯土牆或木隔牆,夯土牆僅做了簡單的處理,保持原有的肌理與色彩;客房部分為了滿足使用者對乾淨整潔的需求進行了風格適宜的室內粉刷。

經過李躍亮老師的改造,「柿子紅了」已經擁有了一個多樣的、流動的、有歷史記憶的空間本體,更進一步功能與品質的提升就要依賴於室內的軟裝來表現了。

二樓樓梯盡端的陳設(李君潔|攝)

「熱愛自然,回歸簡單生活,追求小而微的生活,以及這樣的鄉村生活所帶來的心靈修復和成長。」是室內設計師在體驗了沿坑嶺頭村生活之後對「柿子紅了」的定位。他希望把自己對美的感受,對生活的理解,對居住使用者的尊重與體恤,落實到「柿子紅了」的一器一物。在獨立客房的設計上,分別採用「幽蘭生前庭」、「野竹自成徑」、「採菊東籬下」、「為梅且拆屋」、「陌上緩緩行」五個主題,既符合中國傳統審美,也富有鄉村野趣。大部分的傢具採用木質等自然材質。房間的裝飾大部分是來自這個村子,如盛花的土陶、採摘的果子、野花,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是經過設計師仔細思考和精心挑選的。

左上:「幽蘭生前庭」主題房間牆面

右上:「幽蘭生前庭」房間內茶具

下:「幽蘭生前庭」房間內燈具與擺件

左:「野竹自成徑」主題房間改造後效果

右:「採菊東籬下」主題房間改造後效果

左:「為梅且拆屋」主題房間改造後效果

右上:「陌上緩緩行」房間內擺件

右下:「陌上緩緩行」房間內茶具

公共空間的室內設計也是「柿子紅了」出彩之處。二層低矮木樑結構的保留為咖啡吧創造了獨特的空間感受。同時,咖啡吧的設計聚集了鄉村、工業化、自然和7080懷舊等各類元素。桌子是利用收集來的舊木料由村民親手製作,天藍色的舊牆壁是原來留下的,並保留了剝落的狀態,沒有刻意重新粉刷,這塊牆壁成為了留言牆,讓充滿歷史記憶的老牆得以續寫新的歷史。

主體建築二層正中的公共空間被用作了茶空間,命名為「茶餘雲起」,沒有多餘的裝飾。中式茶几、簡易的傢具和通透的落地窗,既可以品茶聊天,又能觀雲。在傢具的使用設計師也逃離了固有的模式,將柱間橫樑作為茶几、鼓當凳子。燈具的選擇上則與當地編織手工藝相結合,保留了當地的傳統元素。

咖啡廳一層改造前

咖啡廳一層改造後

咖啡廳二層改造後的布置及陳設

「柿子紅了」民宿改造總共用了40萬元,硬裝30萬,軟裝10萬,於2014年10月完工並正式投入運營。之所以叫「柿子紅了」正是源於那村中180多棵的古金棗柿樹,而「柿子紅了」庭院內已為金棗柿預留下了樹池,也是希望沿坑嶺頭的標誌景觀可以在這院子中得以延續。

「柿子」紅了之後,畫家村的名聲更響了,遊客多了,柿子也賣瘋了,還有人遠道而來就為體驗一下「柿子紅了」……

從計劃整村搬遷到如今的畫家村,沿坑嶺頭有了歷史的轉折。一間民宿的成名挽救了整個村子,這是我們從「柿子紅了」中看到的最直觀也是最好的結局。

上:「柿子紅了」改造前

中:「柿子紅了」改造中

下:「柿子紅了」改造後

沿坑嶺頭村的柿子又快紅了,「柿子紅了」也紅了,但是柿子為什麼這樣紅,怎麼能紅,需要從事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建設工作的我們認真思考,她成功的背後需要發現千里馬的伯樂、政府領導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村民群眾的配合、熱愛鄉村的優秀設計師、有良心的施工隊伍……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因素,我們都可能看不到今天的「柿子紅了」。

「柿子紅了」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村落發展的案例,又表達了希望傳統村落能紅起來、火起來、重生起來的美好願望。在傳統村落保護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保護與發展的各種矛盾。但其實保護並不是停止不前,也不是固守傳統,更不是只能延續原有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因為這種「保護模式」在今天幾乎不可持續,更為持久的方式應該是在保留傳統文化及其物質載體的基礎上實現發展的,針對村落特徵找尋到新的發展點,讓村莊煥發新的生命力,讓村民自己發現村莊的可愛,村莊的珍貴。

圖片來源:

凡未註明拍攝者的圖片均由「柿子紅了」民宿改造設計師李躍亮老師提供

來源:生生景觀

關注品慢生活,這裡承載著您的詩與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慢生活 的精彩文章:

這麼多款庭院設計,哪個才是你的菜?
6月哪裡浪?甘肅九色甘南夢境中的香巴拉

TAG:品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