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採蓮曲二首(其二)》鑒賞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採蓮曲二首(其二)》鑒賞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采。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採蓮曲二首(其二)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採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

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採蓮。

【注釋】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鑒賞】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劉學鍇)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本欄目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湮沒已久的曠世絕學,曾國藩、李嘉誠的床頭書!
閱讀與欣賞 介紹張九齡五言律詩《望月懷遠》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