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蜀漢昭烈帝劉備在章武三年(223年)駕崩於白帝城,享年63歲。
史書上說劉備是得病去世的,病得還挺嚴重,那麼具體是什麼病把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一代梟雄徹底「撂倒」的呢?
史籍關於劉備臨終前病情的記載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閏6月,劉備在夷陵被孫吳將領陸遜打敗,之後退往白帝城,當時手下人都勸他回成都,但劉備執意不肯,下令將白帝城所在的魚復縣改名為永安,在此堅守。《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
從時間上看,劉備於章武二年(222年)「秋八月,收兵還巫」,在白帝城最少已經住了5個月,到次年春天前後發現自己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說明這場病與之前的夷陵大戰關係不大,是後來得的。《三國志》先主傳也記載說劉備「病篤」,但具體什麼病沒說。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後來把諸葛亮的文章、兵書、奏摺編輯成《諸葛亮集》,《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了這部文集的目錄,根據該目錄可知陳壽編纂的《諸葛亮集》共24篇,10.4萬字,裡面保留了大量的珍貴史料,可以彌補《三國志》在某些歷史細節上的不足。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關於劉備最後的病情,《三國志》等史書雖然沒有具體的記載,《諸葛亮集》中卻有,在該書里保留著一份劉備臨終前給後主劉禪的遺詔,其中說道: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這份遺詔很有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已經成為一句名言。
根據這份遺詔,劉備開始得的是「下痢」,後來又引發了其他併發症,以至於沒能挺過來。
「下痢」就是痢疾、拉肚子,本不是什麼大毛病,為什麼最後竟要了劉備的命呢?
劉備去世前接連遭受了多次異於常人的精神打擊
劉備一生都在戰鬥,經常被人追著打,在戰場上多次把妻兒都弄丟了,最困難的時候差點兒下海當漁民,但他被時人稱為「雄才」、「人傑」、「命世英才」,由草根一步步到了皇帝,說明他的身上有一股能吃苦的精神和可以百折不撓的毅力,與袁紹、袁術等一帆風順的公子哥比起來,他的抗打擊能力強得多。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但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開始,3年時間裡劉備竟然接連承蒙了至少5次沉重的打擊:第一次是關羽被殺,荊州被孫權搶走,當時劉備剛打完漢中之戰,人在成都,不知出於怎樣的考慮,關羽突然發威,在荊州舉兵北上,逼得孫權背後動手,用偷襲的辦法奪了荊州,殺了關羽。
第二次是痛殺義子劉封,關羽之死劉封負有不救的責任,後來又涉嫌逼反了孟達,為劉備所不容,把劉封殺了,但劉封是他的義子,殺之而心痛,「為之流涕」。
第三次是張飛之死,劉備決意報仇,與張飛各率一部人馬東征,約定在江州會合,還沒出發就傳來噩耗,張飛被部下殺害,劉備與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他們接連死去,而且都死於陰謀,劉備既痛又恨。
第四次是夷陵慘敗,劉備不顧勸阻率數萬大軍出三峽為關羽、張飛報仇,想重新奪回荊州,開始還順利,但後來與敵人形成了對峙,劉備著急,多次試圖誘敵輕進以實現突破,但都被陸遜識破,陸遜突然採取火攻,蜀軍慘敗,損失極為嚴重。
第五次是在夷陵之戰前後,馬超、許靖、劉巴等蜀漢重要成員在一年中相繼去世,加上已經去世的關羽、張飛、黃忠、法正、馬良等人,蜀漢面臨著「將星隕落、人才凋零」的局面。
上面這些打擊,換成袁術,任何一次都得讓他「嘔血」,而劉備還是艱難地挺過來了。不過這些打擊確實太大了,尤其夷陵之戰,蜀軍被連破40多座營寨,蜀將張南、馮習、傅彤及助戰的胡王沙摩柯等戰死,黃權、杜路、劉寧等人被迫投降,劉備聽到消息時簡直驚呆了,他倉皇逃出兵營,退入馬鞍山,史書說「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劉備擔心在馬鞍山被吳軍活捉,連夜突圍,山路崎嶇,騎馬很危險,劉備被驛人抬著才闖出了重圍,為了逃命,驛人們「燒鐃鎧斷後」,一口氣跑了幾百里,沿途看到的全是慘像,蜀軍的舟船軍械、水軍步軍的物資損失殆盡,屍體漂流在江面上,有的地方「塞江而下」,劉備雖然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老兵,但此情此景仍然讓他驚駭悲憤,大呼道:「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夷陵之戰後孫權及時調整策略,積極向蜀漢示好,劉備才在白帝城得以穩定下來,不過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劉備的心情極為沉痛。痢疾這種病除飲食不潔外,「外感時邪」也是重要誘因,《證治要訣》等醫籍都說痢疾為「滯下」,「以氣滯成積,積之成痢」。
當時是冬天,天氣濕冷,劉備這個北方人大概不太習慣長江邊上的這種氣候,儘管飲食不會有問題,但由於心情過度沉鬱,加上天氣和年齡較大的原因,導致劉備的身體抵抗力下降,病倒就不奇怪了。
好喝酒或許是劉備消化系統先出問題的根源
但是,劉備的病為什麼從拉肚子開始的呢?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史書再也沒有關於這方面的任何記載,不過從劉備的某些日常行為似乎也可以作一番一番。根據史書記載劉備比較愛喝酒,這大概是他消化系統先出問題的原因。
說劉備愛喝酒,依據不是「青枚煮酒論英雄」那次,而是其他記載。當初,劉璋邀請劉備率兵來益州幫自己打漢中的張魯,劉備領兵到了成都北邊的涪城,劉璋親自趕來相見,下令就地擺下盛宴給劉備及其手下將士們接風洗塵,這是一場超級大酒,參加的人多達數萬,劉璋不僅跟劉備喝,還和劉備手下的將士喝,「歡飲百餘日」。
《三國志》記載,有一次劉備大概喝得有點兒多,發現劉璋旁邊坐著一個人長得很有特色,「其人饒須」,也就是鬍子有點兒多,劉備喝得高興,就拿他開起了玩笑:「過去我在家鄉涿縣,那裡有很多人姓毛,東西南北都有,縣令說哪來這麼多毛環繞著涿縣?」
劉備是在講笑話,聽領導講笑話是個學問,會聽的人好笑不好笑都笑,不會聽的人才會犯傻問笑點在哪裡。
被劉備調侃的這位仁兄叫張裕,他不屬於上面兩種人,而是那種傻得不透氣的人,他沒有笑,也沒有抬杠,卻順手回贈了劉備一個笑話:「過去有個人在上黨郡潞縣當縣長,後來升了官,當上了涿縣令,該縣令辭官回家,別人給他寫信,就稱他為『潞涿君』。」
潞與露諧音,涿與啄音同,啄是嘴的意思,露啄即露嘴,也就是沒鬍鬚。劉備恰好沒鬍鬚,他拿人家鬍子多開涮,人家此人就回敬他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還有一次,劉備在葭萌關起兵跟劉璋奪益州,拿下了涪城,大家都挺高興,劉備下令又在這裡擺酒慶賀。席間劉備突然對龐統說:「今天在這裡聚會,真是快樂極了!」
跟上次一樣劉備大概已經喝得差不多了,領導在下屬面前一般都是正襟危坐,只有在酒桌上喝高了才會露出原生態。其實領導也是人,讓他找個機會發泄發泄挺好,來到益州一年多了,夠鬱悶的。
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可是龐統沒喝多,看見在這個公開場合領導失語加失態,很嚴肅地對劉備說:「跑到這裡來攻打別人的國家,還覺得挺高興,這算不上仁義之師。」
劉備一向待人和藹,但今天喝多了,所以有點兒生氣不高興了:「武王伐紂時也是前歌后舞,難道武王不仁義?先生此言不當,請出去!」龐統還從沒見劉備如此生氣憤怒,想走不敢走,不走又不行,遲疑再三,還是「統逡巡引退」。
劉備不是一般的領導,酒要喝,事情還能拎得清,腦子很快就清醒下來,想起剛才之言十分後悔,趕緊命人把龐統請來,仍然坐回原位。這種情況下總得有人先有個姿態,主動回個話,不然還是下不了台。
通常情況下,不管領導對與不對,主動回話的都應該是下級。可是龐統不管,只顧吃喝,也不向劉備道歉。劉備終於沉不住氣了,對龐統說:「剛才咱們的爭論,你說誰對誰錯?」龐統答道:「咱們都有錯。」劉備大笑,宴樂如初。劉備為何在白帝城託孤?

後面這件事還曾惹來習鑿齒和裴松之兩位史學家各自一番「上綱上線」的宏論,把龐統和劉備都批評了一番,其實沒那麼複雜,打了勝仗,高興,劉備又喝多了,跟常人一樣,不免有點小得意,一時忘形,如此而已。
在場面上喝酒,表現比較主動的人要麼酒量大,可以輕鬆喝倒一桌子,要麼酒量雖不行卻很勇敢,這種人被稱為「酒品」好。
其實酒桌上未必一定有什麼「品」的差別,而是有的人天生不愛喝、有的人天生愛喝,愛喝而酒量不大,說話就會經常走形。
酒量反映的是肝臟解毒能力的大小和消化功能的強弱,酒量不大的人最好少喝。從史書記載的上面這兩件事情看,劉備是個酒量不怎麼大但有點兒愛喝酒的同志,所以才會多次在酒場上失語失態。劉備的腸胃大概早就有些不對勁了,所以才在最後時刻先出了毛病。

作者寫於2015-11-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冬奧會的五個「第一」,你不知道吧?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