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冬至:數九寒天拉開序幕

冬至:數九寒天拉開序幕

2015年12月22日12:47:55,冬至。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至者,極也」。《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節氣,也是「數九」的開始。

節氣漫談

吃了冬至面 一天長一線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日,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氣溫還不是最低。冬至後雖日照逐漸增多,但地表熱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氣溫在一段時期內仍繼續下降。冬至日我國大部地區將進入隆冬時期,常遭強冷空氣,甚至寒潮襲擊。

冬至大如年 禮天於南郊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節氣。古代對冬至很重視,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尚書·洛誥》記載,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周禮·春官·大司樂》說:「凡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賈公彥疏:「禮天神必於冬至,禮地祗必於夏至之日者,以天是陽,地是陰。至於郊天必於建寅者,以其郊所感帝以祈谷,實取三陽爻生之日,萬物出地之時。」

畫素梅一枝 為瓣八十有一

「數九」從冬至開始。「數九」的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明代出現了「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繁體),先雙鉤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水國過冬至 風光春已生

我國地域遼闊,冬至後,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也常常是銀裝素裹;大江南北這時平均氣溫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菜麥青青,一派生機,正是「水國過冬至,風光春已生」;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更是花香鳥語,滿目春光。

冬至前後是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鬆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並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需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節氣各地飲食文化一覽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吃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吃「捏凍耳朵」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蕎麥麵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菜包

菜包則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爛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棲,做成半月形,裡面包筍絲、豆乾、菜脯等,是自古以來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環餅(晉代時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婦必須早起「浮圓仔」(用糖水煮湯圓)、「炊菜包」(蒸菜包)並準備祭拜神明、祖先,並且享用「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徵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至圓」粘在門戶、器具上,稱為「餉耗」。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民間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說。現在貴州等地區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好兆頭。

吃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作者寫於2015-11-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關羽為什麼沒有封侯?
自我控制:助你成功,還是束縛人性?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