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人說:戀愛培訓如何生產新時代的慾望主體

學人說:戀愛培訓如何生產新時代的慾望主體

來源:pixabay.com

撰文:皮晨瑩

責編:吳舫

1

戀愛培訓的興起

近年來,在北上廣這些大城市出現了新的服務行業——戀愛情感培訓。有別於以結婚為目標的相親,這種新興培訓諮詢針對未婚的年輕人、或者婚姻出問題的已婚者及離婚者,提供改善他們親密關係以及提高他們情商的服務。各式各樣的帶有「戀愛」、「約會」、「情感」、「情商」等關鍵詞的培訓課程、工作坊、沙龍在線上線下冒出,不少自封的情感導師或諮詢師在社交平台上和線下吸引了大量的受眾。各類婚戀觀點、價值理念互相競逐。Ayawawa、泡學 (PUA,Pick-up Artist) 因為媒體的廣泛報道而為人所知,但並非此新興而雜亂的行業的全貌。本文將要介紹的戀愛訓練營在價值理念、性別政治上可放置在Ayawawa所鼓吹的女性自我物化的對立面。我將著重通過戀愛訓練營這個個例討論在當代中國,親密關係如何變成一個知識生產、專家生成的場域,個體建構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場域,女性抵抗「傳統」的性別枷鎖同時又陷入做「現代」 「獨立」女性的規訓(disciplining)的場域

戀愛情感培訓諮詢行業的興起,一方面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私人生活領域的變革,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於婚姻和親密關係的需求更加強調情感上的共鳴 (Yan, 2003);同時也瞄準了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由於晚婚趨勢引發的社會焦慮而產生的需求,尤其是年輕女性因推遲婚育面臨巨大的壓力,乃至背負「剩女」這樣的污名化標籤(Fincher, 2014; 羅愛萍等, 2014)。另一方面,此行業在中國的產生也受到全球化的治療文化(therapeutic culture,如心理諮詢、團體輔導、自救書籍等)(Illouz, 2008) 的影響和推動。兩方面的趨勢都推崇個人主義的生活態度,亦把關注自我 (care for the self)、自我技術與自我管理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self-governing) (Foucault, 2012) 推到個人生活的中心位置。

本文的材料來自我於2014年10月至12月在戀愛訓練營的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期間,我參與式地觀察了訓練營內的各項活動;同時,我與訓練營的創始人和22位女性學員進行了一對一的深度訪談。

2

「成為更好的自己」

上海的戀愛訓練營是這個新興行業里的先驅,它在2011年由在上海頗有名氣、有「麻辣情醫」外號的吳迪和一家莎莎舞學校所有者Bob開辦。開辦的契機是在2007年左右——也就是「剩女」輿論興盛的時期——在做心理諮詢師的吳迪,發現除了婚姻出問題的已婚女性之外出現了一個新的客戶群體:很多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諮詢怎麼找結婚伴侶。戀愛訓練營從開辦之初的2天工作坊已經擴張成一個為期3個月、有複雜「教學」安排的課程(2014年下半年的學費為每人4500元)。

雖然戀愛訓練營的目標客戶是單身年輕人,但並不把終結單身作為課程的目標。按照其宣傳材料,戀愛訓練營「運用獨特的舞蹈心理治療的手法,幫助談戀愛睏難的單身男女提高愛商,掃清戀愛誤區,增長社交能力」。訓練營致力於診斷參與者為什麼單身,通過使用不同的「心理學工具」,比如面對面諮詢、舞動治療、愛的能力課程、性學課程、沙盤遊戲等。這些心理學工具使得學員反求諸己、審視自我、檢討自我,以看到自己的問題、病症和痛苦,進而自我意識到自我改變的必要性。或者用訓練營里的學員和創始人共享的玩笑話語說,就是認識到:「我有病,我需要治療」。同時,戀愛訓練營還組織或者推薦各種社交活動給學員,要求他們在所謂真實的社交場合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在培訓中,兩位創始人反覆強調戀愛訓練營的目標是將學員變成nice有魅力的人,善於社交且討人喜歡。

戀愛訓練營的參與者,或者說「學員」,主要是20多歲到3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有白領工作的年輕人,且女性遠多於男性(我田野調查期間觀察到的比例在8:2 - 7:3之間)。當我訪問訓練營里的女性參與者,讓她們講述培訓的經歷,她們的敘事基本上都圍繞著自己怎麼改變,怎麼成為「更好的自己」,呼應了戀愛訓練營的宗旨:「改變認知,改變態度,改變行為模式」。而在戀愛訓練營開出的多種改變自我的「處方」里,我發現有三個方面最受到女性參與者的共鳴和推崇,即:和父母的關係,女性在兩性關係里的位置,以及性觀念。

來源:www.pexels.com

第一,在當代治療文化的話語體系里,父母,或者使用其術語「原生家庭」,通常都被認為要對個人當前的困境和痛苦負某些責任。我所訪談的單身女性參與者基本都認為婚戀上自己承受的最大壓力多來自父母,因為和父母的關係緊張而倍感煎熬。吳迪認為,80後年輕人在婚戀領域面臨的問題很多來自於他們50後父母的人生軌跡和遭遇的各種變故。50後的父母對80後的撫育缺乏情感上的關懷,他們把自身的錯誤和過時的觀念強加給子女,他們過度地干涉子女的生活。當然50後父母的這些所謂問題,也很大程度上是時代造成的。

了解到父母可能是錯的,而且可能是造成自己單身的主要原因,戀愛訓練營要求參與者重新協商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或者用訓練營里的術語「管理父母」。管理有兩種途徑,一是訓練營的參與者利用自己學到的溝通技巧和提升的情商試著和父母和解。第二種途徑,也是戀愛訓練營更加鼓勵的是和父母指出邊界,從父母家獨立出來。吳迪戲稱很多上海的單身女性是「媽寶女」,生活完全由父母照顧和控制,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因此,從父母家搬出來自己住被推崇為真正長大成為成年人,從對父母的依賴中獨立出來進而自主的有效手段和象徵舉動。這是邁向不依賴權威的第一步。從被吳迪表揚為模範學員的楊靜(化名,30歲,HR)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在自己和父母之間建立邊界,對於她的自我成長和獨立是非常重要的:

我覺得我現在才成年……嘗試跟父母去割臍帶,也是慢慢去做這件事,因為以前我和我父母的話是無話不談,當他們開始有一些兩性關係的觀點出來,我會把一些我的想法跟他們說,他們總是說不能接受,甚至會以一些受害者的方式模式去對待我。比如說我想去獨立,想搬出去住

……我現在正在跟父母進行斷奶這件事情。ok我盡量保證不傷害他們而讓我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也就是我不再會對他們全部坦誠相待,但是我又不會做很傷害他們的事情……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讓他們完全去擺脫這種焦慮,就是說女兒是獨立的人,不需要你再用一些控制性的東西去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第二個重要的自我改變是女性在兩性關係里變得更加主動。在吳迪看來,很多單身女性還有一見鍾情的幻想,以為找尋伴侶是一個不需要努力的過程。她批評這種觀念本質是懶惰、消極、被動,將自己的責任轉移給不可預知的命運。另一個吳迪著力批評的「錯誤」觀念是女性覺得她們應該矜持,應該讓男性主動、主導。在訓練營里,女性被鼓勵去做發起者。我的女性受訪者在講述她們怎麼第一次去跟男性要電話,去邀請男性約會,主動表白的經歷時,帶有一種成就感,賦權感和解放感(sense of empowerment and liberation) 。在她們看來,這是自我成長、構建獨立自我的重要經歷。

在克服了將被動矜持視作女性品德的「錯誤過時」觀念後,訓練營要求單身女性改變她們「無聊」的生活方式。按照訓練營的理論,她們如果想要認識有趣的潛在交往對象,她們首先需要把自己變成有趣的人。即便她們繼續保持單身的狀態,也應該為了自己而建構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怎麼變成有趣的人,培養精彩的生活方式呢?訓練營向她們推薦的是:學習異域的舞蹈,經常去酒吧,參與興趣小組和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她們應該培養和上海國際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社交生活和能力。根據吳迪的解釋,培養精彩的生活方式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這可以增進這些女性的慾望,她們有更強烈的慾望去參與各式各樣的消費文化,便會更努力地賺錢,這樣便有更多的資源去做更多的消費。將她們變成充滿慾望的、擁抱消費文化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而一個主要的慾望就和性有關。訓練營里反覆提到的觀點是性教育在中國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里的缺失導致大量的成年女性仍舊對自己的身體和性缺乏基本的認識。因此,她們首先應該參加訓練營推薦的需要額外付費的「增強女性性福力」的工作坊。另一個反覆強調的觀點是性在戀愛和婚姻關係里異常重要,健康和諧的兩性關係由愛情、利益和性組成,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訓練營鼓勵婚前性行為。吳迪表示訓練營里的女性有不低的比例仍舊認為最好不要有婚前性行為。但有趣的是,我訪談過的22個女性學員沒有一個人向我(一個在受訪者看來在更開放的西方接受教育且研究性別議題的博士生)表示她們反對婚前性行為。有一些受訪者是非常積極向我表明她們是開明的 (open-minded) 、 接受西方觀念的,高度認可女性主動追求性愉悅。有一個受訪者特別提到,訓練營里和她同期的一個男性學員拒絕參加關於性的講座,並且表明她覺得這個男性還覺得性是不可以公開談論的,觀點太「落後」了。我的女性受訪者不僅將開放的性觀念(包括接受婚前性行為和女性主動追求性愉悅)看作值得自己追求的,且視作是一個進步的、現代的主體性的主要特徵。更加重視性是一種自我關注(care for the self),自我的管理技術(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自我負責(self-responsible)。相反,不去積極主動地學習性知識,尤其是參加專家的培訓課程,就有被視作落伍、懶惰、不對自己負責的風險。如同成為有趣的人就最好培養訓練營描繪的有趣的生活方式,在性領域裡,女性學員也被提供了「正確」的腳本 (script) ,而在這個被女性學員視作現代、開放的腳本里,性仍舊是被置於婚戀關係的框架內。

來源:www.pexels.com


3

戀愛培訓的雙重影響

我的結論有兩個面向。一方面戀愛訓練營以及各種的情感導師和專家給單身女性提供的不僅是性知識、人際交流的技能,自我反思的方式,更是語言、話語和框架來討論自我,闡明自己在婚戀領域以及其他生活領域中的不安、困惑、恐懼,以及慾望、決心、希望,使得自我敘事為人所知。更進一步,戀愛訓練營為單身女性勾勒描繪了一個以個人主義、獨立、自主和開放為特性的主體性,一種可以對抗「剩女」輿論的主體性,讓她們看到和體驗到另一種可能來定義自我和過自己的生活。她們得以質疑、挑戰乃至突破自身感受到的社會主流親屬關係、男女關係中針對女兒、女性的要求和枷鎖,比如順從、矜持。反抗和賦權感充滿了我的受訪者的論述

另一方面,儘管戀愛訓練營推崇的自我改變總體上被我的女性受訪者視為自我改進,但這其中並非沒有懷疑和協商。有受訪者疑惑為什麼人都必須變成外向的,為什麼去酒吧會把人變得有魅力而讀書卻不會。要追求有質量的兩性關係和個人幸福,這些女性就必須努力,努力改變自己,努力成為特定(高情商、善社交、外向開放)的人,只有如此才能不落後,才能有魅力,才能通往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通過楊靜的以下這段話可以看到,這個個人主義的、獨立的、自主的主體性對女性既有解放性、賦權的一面,同樣有規訓 (policing) 、 正常化 (normalizing) 的一面:

因為我接觸到很多戀愛訓練營的人,他們會覺得我很勵志,但是對於我來說可能我的東西不一定在你的身上有用,因為我做到了我知道的東西,但是你未必能做得到……我是一個很open的人,所以各種方面我都能去做,我都能去嘗試,對吧,我可以打扮妖艷去酒吧喝酒,也可以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或者我去把我的心變得柔軟。我會有很強的執行力,我會逼自己去做,哪怕我覺得說這個事情我不是很適應,但是我會去做

一套新的關於女性是否成功的標準在對個人幸福的追求中醞釀。

一位戀愛訓練營女學員為自己購買的自助 (self-help) 書籍,並感慨在親密關係領域改進自己、找尋伴侶比做好自己的工作還要難。

參考文獻

Fincher, Leta Hong. 2014. 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 London: Zed Books.

Illouz, Eva. 2008. Saving the Modern Soul: Therapy, Emotions, and the Culture of Self-Help.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n, Yunxiang. 2003.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羅愛萍,王蜂,江宇. 2014.中國剩女調查:國內第一部剩女真實生活圖景調查實錄.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 2012.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除了門當戶對,婚姻市場中還有哪些容易被Pick的家庭特徵?
沒有神跡,用不著嚇唬,人工智慧的真正突破還未到來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