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含糖飲料導致心力衰竭?

含糖飲料導致心力衰竭?

自從上世紀60年代後世界飲料工業大規模生產和高速發展以來,飲料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快速消費品之一。時至今日,為了迎合廣大消費者的口味,日趨成熟的食品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部分飲料都加入了糖分,即含糖飲料。近些年,科研論文和媒體報道對含糖飲料各種危害的警告鋪天蓋地,雖然這給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為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提供了巨大幫助,但是某些論文和報道經常矯枉過正,危言聳聽。

比如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次或兩次以上含糖飲料可以使人罹患心力衰竭的幾率增加23%。雖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聽起來令人震驚,並且研究中提供的數字卻又如此精確,令人不得不信服,但營養學研究長期存在一個問題,即營養學的研究報告或論文通常無法對所呈現的內容完全確定,倘若研究的過程中對攝入某種特定食物或者飲料所帶來的相關風險採用絕對數值(absolute figures)來表示,通常實際的情況其實並沒有那麼驚人。

該研究中所指增加23%的風險是用「風險比(hazard ratio)」來計算的,而風險比是可能會產生誤導的,因為它是一個相對數值。這裡的「風險」實際上代表了研究的參與者在整個12年的研究期間任何時間點罹患心力衰竭的風險。為了搞清楚關於風險的相關信息,人們應該首先明確整個研究所針對的人群,以及該人群罹患心力衰竭的風險基線和風險增加等情況。拿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以實驗的目標群體是一組50歲年齡段的男性為例,假設患有心力衰竭的風險基線是千分之四,即1000位件參與者中有4位罹患了心力衰竭並去世。當患病風險增加了23%,就意味著如果這1000人每天喝兩次或兩次以上含糖飲料,那麼這1000名50歲男性參與者中將多出1人(總共5人)會因心力衰竭而去世。

因此表述風險時使用絕對數值比相對數值來看起來要小得多,並且這並不會使得人們感到震驚,因此絕對數值往往不適合作為一篇文章的「標題」。

含糖飲料導致心力衰竭?

不可靠的記憶

眾所周知,醫學、藥學、護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經常採用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RCT),也稱作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即參與試驗的試驗者與受試者都不清楚所服用的究竟是試驗葯還是對照安慰劑,並且使這種嚴格的條件下對照效果的不同。在研究數量足夠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可以抵消已知和未知的混雜因素對各組的影響,除醫藥領域之外,在司法、教育、社會科學等其他領域也有所應用。

平心而論,營養學研究真的是一項困難重重的研究領域。因為很少有人細想過,其實「偉大」的隨機對照試驗對於營養學研究來說並非那麼有用——至少對長時間的營養學研究來說是這樣的。隨機對照試驗操作起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因此非常昂貴,並且缺乏「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即試驗結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適用性,也叫外部效度,是實驗結果能夠推論到樣本的總體和其他同類現象中去的程度)。換言之,隨機對照試驗無法代替真實的生活,試驗的參與者通常會不自覺地給自己增加一些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的控制行為——因為人們一旦知道他們正在參與試驗,往往會做出與平時生活習慣不同的選擇。

部分營養學的相關研究中確實會採用隨機對照試驗,但大多數是屬於觀察性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給單個受試者的平均薪酬相對較低,因此相比其他類型的研究,在相同規模的研究經費下,營養學研究中通常所做的隨機對照試驗能夠招募到更多的受試者,並且很多情況下人們並沒有被隨機分配到某個治療組或某個對照組。然而僅僅是大規模的觀察研究本身也是存在問題的,這種實驗方法主要依賴於出奇簡單和天真的數據收集方法,比如受試者的回憶和自我複述,因而所採集的數據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僅是記憶本身會犯錯誤,受試者在提交自己攝入食物的報告時往往也會少報。例如在這項研究中,數據的採集來源是試驗者所提供的「食物頻率問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受試者需要回答「你每周或每天喝多少軟飲或加糖的果汁?」等問題,而這類問題的設置並沒有遵循科學方法,實驗者要能意識到這樣的方法可能非常不可靠,而且需要謹慎對待使用受試者自己上報的數據。

更全面的考察

營養學所採用的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飲用含糖飲料必定會引發心力衰竭,從邏輯上來講,這僅僅能夠證明這兩件事情具有一定相關性。

因為有許多因素都與心力衰竭相關,比如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否患有高血壓、是否吸煙以及Ta的身體狀況,是否有家族病史、肥胖、BMI(Body Mass Index,體重指數)等等。研究者在計算風險比時應該將這些「干擾因素」以及其它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倘若他們在分析中漏掉了某些因素呢?就像前文所說,因為是觀察性隨機對照試驗,所以無法代替真實的生活,並且有時候還無法做到完全隨機分配。也許選擇喝大量含糖飲料(試驗組)的受試者自身的飲食習慣整體上就更糟糕,而且似乎更有可能那些選擇不喝含糖飲料(對照組)的受試者本來就更具有健康生活的意識。

任何觀察性研究都會受到許多干擾因素的限制,這些干擾因素往往都難以令人察覺並且來源不明。還是以文章開頭的這項研究為例,該研究並沒有比較糖與人造甜味劑(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之間的差別,所以實際上是無法明確得知人造甜味劑是否對增加心臟疾病風險有影響,並且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糖並非毒藥

毋庸置疑的,先前的研究均已表明,含糖飲料與冠心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的健康問題等相關。然而,人們需要改變「談糖色變」的心態,糖本質並非「十惡不赦」——糖不是毒藥——而且畢竟糖與人體一系列代謝問題息息相關。

本文並非要給含糖飲料翻案,因為長期過量飲用加糖飲料的確可能會增加心力衰竭的風險,但整體上的風險仍需綜合考察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及其生活方式。本文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千萬不可過分專註於某個營養因素,因為這難免會對自己的產生誤導,甚至適得其反。這種誤導還很容易讓大家沉迷於爭論應該吃什麼和該吃多少,更有甚者會將理性的爭論至演變為意氣之爭和人身攻擊,這就完全偏離了爭論的初衷。與此同時,消費者更應該注意並提防某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商家,他們往往會巧妙地利用飲食健康的爭論販賣虛假的保健產品。

相關文獻: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men | Rahman I, Wolk A, Larsson SC | Heart. 2015 Nov 2. pii: heartjnl-2015-307542 | DOI: 10.1136/heartjnl-2015-307542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26418

2. How Accurate Is Self-Reported Dietary Energy Intake? | Dale A. Schoeller | Nutrition Reviews | DOI: http://dx.doi.org/10.1111/j.1753-4887.1990.tb02882.x |

3.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 Huang C, Huang J, Tian Y, Yang X, Gu D | Atherosclerosis. 2014 May; 234(1):11-6. | DOI: 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4.01.037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26418

4. Association between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soft drinks and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 Greenwood DC, Threapleton DE, Evans CE, Cleghorn CL, Nykjaer C, Woodhead C, Burley VJ | Br J Nutr. 2014 Sep 14; 112(5):725-34 | DOI: 10.1017/S0007114514001329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Charles Yu)

作者寫於2015-12-0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主食「白富美」與「雜糧哥」你搭配對了嗎?
牙齒越白越健康?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