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什麼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門裡經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家不一定都明白,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探討一下這句話。我們先看什麼是「慈」?什麼是「悲」?

「慈」就是仁愛、和善、慈祥,能夠給人帶來快樂和喜悅。「悲」就是憐憫、拔苦,看到別人在受苦,幫助他從苦難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悲」。

「無緣大慈」的「緣」就是條件,「無緣大慈」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愛護眾生,就是說我們愛護眾生,不要去分對象,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還是愛恨仇敵,甚至動物、植物、礦物等等,都要平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無緣大慈」。

為什麼佛不講「愛」?因為我們凡夫的愛是有條件的,比如父母對兒女的愛,這已經是世間最真摯的愛了,但往往也是有條件的,孩子必須是我的才愛,別人的孩子,就不愛了。另外,孩子剛出生時,那時候父母發自本性的愛,還是比較單純一些,隨著孩子的長大,這種本性之愛也就變得越來越淡,條件越來越多。我們看現在的父母,很多把對孩子的教育和付出,都當成一種商業投資行為,是需要孩子回報的,親情之間變得越來越功利化,其他社會關係,比如愛情、友情,那就更別提了,不管多麼冠冕堂皇,其實都是有條件的。

所以,佛用「慈悲」而不用「愛」,就是因為我們凡夫這個「愛」,不是純正的愛,是有條件的,有污染的愛。

「同體大悲」這個詞就比較難理解了,諸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搞明白這件事情。這個事情能搞明白,基本就和佛菩薩一個境界了,搞不明白,就還是凡夫的境界。

佛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和我都是一個生命,我們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別人受苦就等於我們自己受苦,別人快樂就等於我們快樂,所以要無條件的幫助愛護別人,這叫「同體大悲」。「同體」的意思可能很抽象,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相信?能不能體悟?我們拿比喻的方法試著說明一下: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互害模式」這個詞,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共同體,表面看各自之間關係不大,你賣你的毒奶粉,他賣他的毒大米,我賣我的地溝油,好像大家都很「聰明」,騙了別人,自己暫時賺到錢了,但如果大家都這樣耍「聰明」,那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用品,就都變成假的、毒的、偽劣的,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因為你不可能一切用品都自己生產製造,到頭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了社會不說,還害了自己和家人。

可能有人不服氣——管他害不害人,只要能賺錢就行,本來社會就這麼現實,有錢就能享受,沒錢就要受苦。但你別忘了《易經》上那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義之財不可取,你是跑不掉的。

咱們言歸正傳,「同體大悲」這個「同體」的概念確實比較大,大到整個宇宙都是和我們是一個共同體,所以難理解,拿我們身體這個小共同體來說,大家就容易明白了,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受了傷,我們的手就會去撫摸、按揉,手還會去談條件嗎?我們的牙齒咬了自己的舌頭,舌頭會去報仇嗎?這就是「同體大悲」。

最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慈悲心,是從自性里流露出來的,是建立在清凈心、平等心的基礎上的,如果我們還有分別心和執著心,縱然有慈悲,也不能叫大慈大悲,所以,我們還需要精進修行,修到心地真正清凈、平等的時候,這個大慈大悲之心,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什麼叫「皈依三寶」?
為什麼說財布施不如法布施?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