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森林覆蓋率下降56%,鳥類棲息地被破壞,13種生物已經滅絕

森林覆蓋率下降56%,鳥類棲息地被破壞,13種生物已經滅絕

在地球上,也許生物的減少在我們看來說是屬於正常情況,這完全可以利用生物「淘汰」原理來解釋,有生物的「淘汰」就新生物的形成,所以這對我們地球來說仍然是一個整體模式的「運轉」,並不會帶來生物之間的相互滅絕,其實這種說話算是一種基礎原理,並不是都可以這樣認為的,特別是針對局部的生物風險來講,完全不適合。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一項新科學研究報告稱,陸地上的局部鳥類的種群面臨局部滅絕的風險,這主要是體現在「棲息地」的問題之上,都被破壞了,當然世界各地都有自然保護區,然而在這些保護區之中,不同的鳥類種群擠壓導致整體的環境「缺陷性」,從而使得增加了整體上全球滅絕的風險,所以說這種對鳥類來說就不是一個好事情,風險加大這也意味它們會越來越少。

根據「 保護快報」稱,研究人員分析位於Sundaland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變化最為嚴重,科學家發現,該區域存在多達13種種群(生物)已經滅絕,包括了該地區25%的癭蚊種群(強調下這是在該區域範圍內),最為嚴重的就是蘇門答臘島所研究的地區,遭受了最嚴重的滅絕,在無保護的土地上失去了50%的癭蚊物種。這是接近了一半的數據,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高」。

英國科學教授Elizabeth Boakes稱,在整個保護區意外,幾乎是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利用,而生物不得不集體遷徙到Sundaland的保護區內,所以這是直接威脅到了生物的「擁擠」,從而導致它們沒有可適應的棲息地生活,保護至關重要,然而,在馬來西亞近20%的土地和印度尼西亞40%以上的受保護土地都面臨著巨大的人力壓力,所以說人類佔據的比例是非常的大。

通過單獨的科學數據發現,蘇門答臘的森林覆蓋率在1990年至2000年期間下降了5%,而加里曼丹受保護的低地森林覆蓋率,在1985年至2001年期間下降了56%以上。所以都是降低沒有一個增加,所以要想保護鳥類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必須要歸還當初的「環境」,這樣才可能讓它們具有更大的空間,這樣也不會面臨快速滅絕的局面。

雖然這項研究是在局部出現的,但是可以整體的表現出地球生態環境的一種模式,加上自然災難不斷的出現,例如颱風,地震,火山,都是給予了它們一個重大的打擊,我相信也是越來越多的生物在這個狀態之下消失之中,所以保護地球依然是每個人的責任,地球環境好了,生物可以生存了,我們生物多樣化更加的提升了,人類也會感覺到更加「舒適」的地球。謝謝大家閱讀!

作者:文/羅兆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貓號 的精彩文章:

地球「生氣」了?15天發生6級以上地震達7次,有一個7.8級
美國的一個州那麼大?墨西哥灣「死亡地帶」 擴大到約14970平方千米!

TAG:環球科學貓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