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資本化研發支出疑團 衛寧健康的利潤幻影

資本化研發支出疑團 衛寧健康的利潤幻影

來源:天下公司

按照IT行業人均年薪13.3萬元的標準計算,公司在職員工3613人共節省了1.6億元的成本及費用。

2018年第二季度,衛寧健康(300253.SZ)收穫了近兩年來最好的市場表現,目前其流通市值約為170億元,與一年前的90億元相比近乎翻倍。

然而,Wind資訊顯示,衛寧健康2018年上半年的攤薄凈資產收益率為4.2%,遠低於2016年上半年的19.2%;應收賬款周轉率自上市起逐年下跌,由2012年年中的1.23次一路下滑至2018年年中的0.52次,2017年度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1.2億元,公司的財務狀況並沒有優化的跡象。

如果將衛寧健康的成本與費用結構稍作分析,便可發現公司的盈利來之不易。

2016年以來,上市公司產品的毛利率下跌,只能通過擠壓人力成本、嚴控費用產生利潤,公司甚至冒著虛增利潤的嫌疑大肆將研發投入資本化,導致開發支出激增。

巨額的開發支出與公司的研發力量不相匹配,而公司又未能及時將開發支出轉入無形資產,避免了無形資產折舊,從而進一步導致利潤虛增。

在互聯網+、雲概念風生水起之際,衛寧健康也渴望衝出傳統醫療信息化業務的框架,為外延式發展投入了數億元的資本,可惜未見成效。

「擠」出來的利潤

衛寧健康是一家以醫療衛生領域應用軟體的研究開發、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主,並為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軟體企業,其業務發展與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進程密切相關。

根據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中國將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規範應用,人人擁有規範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遠程醫療覆蓋省市縣鄉四級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和完善全國健康醫療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全面深化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行業治理、臨床和科研、公共衛生、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應用,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新業態。

在這樣的宏觀政策背景下,衛寧健康卻在上市以來出現了毛利率連年下滑的情況,2016年上半年毛利率為56.6%,2017年上半年為52%,2018年上半年為49.9%。按產品類別劃分,自2016年上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衛寧健康軟體銷售業務的毛利率由74.1%下降至69.7%,硬體銷售的毛利率由21.5%下降至13%,技術服務的毛利率由50.1%下降至44.3%。

相比之下,同樣以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研發及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創業軟體(300451.SZ)毛利率逐年攀升,2016年上半年毛利率為44.6%,2017年上半年為45.7%,2018年上半年為49.5%。而Wind軟體指數成份股的銷售毛利率為51.7%,可以說衛寧健康產品的毛利率在同行業中已經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2018年上半年甚至已經處於劣勢。

在產品優勢不足的情況下,2018年上半年,衛寧健康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30.1%,這與公司對費用端的把控關係密切。衛寧健康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由2016年上半年的15.8%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14.3%,管理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由22.7%降至20.5%,財務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由1.2%降至0.6%。銷售期間費用率由39.7%下滑至35.3%,費用壓縮十分明顯。創業軟體在2018年上半年的期間費用率為36.4%,高於衛寧健康。

衛寧健康曾在招股說明書中將久其軟體(002279.SZ)、東軟集團(600718.SH)、遠光軟體(002063.SZ)、東華軟體(002065.SZ)、用友網路(600588.SH)、中國軟體(600536.SH)等6家公司列為比較對象,如果將公司管理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與這6家公司做對比,可見其僅高於東華軟體的16.8%。

衛寧健康在固定資產折舊方面的會計操作是其降低管理費用的另一個途徑。公司在2014年變更會計政策,將房屋及建築物的折舊年限由20年變更為20-50年,年折舊率由4.5%變為1.8%至4.5%,殘值率為10%。該變更可謂「未雨綢繆」,公司年報在2016年度才出現房屋和建築物固定資產,當年未計提折舊;2017年度,房屋和建築物期初餘額為4646萬元,期末餘額為3.6億元,當年僅計提折舊603萬元。衛寧健康的房屋及建築物的殘值率之高在同類公司中實屬罕見,用友網路、中國軟體、遠光軟體的該項殘值率為3%,東軟集團、久其軟體、東華軟體、創業軟體的該項殘值率為5%。

《證券市場周刊》記者注意到,衛寧健康的人均工資明顯低於同行。員工年度薪酬總額=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應付職工薪酬期末餘額-應付職工薪酬期初餘額,按該公式計算,2017年,衛寧健康母公司員工的年人均工資為7.9萬元,上市公司總體的年人均工資為8.9萬元。而前文提到的其他公司母公司員工的年人均工資在13.5萬元至22.1萬元,上市公司總體的年人均工資在11.2萬元至22.5萬元。

人工成本及費用是軟體、互聯網企業成本及費用的主要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數據,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人均年薪為13.3萬元,薪資位居行業門類之首。辦公地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的衛寧健康員工人均工資之低令人咋舌,按照人均年薪13.3萬元的標準計算,衛寧健康在職員工3613人共節省1.6億元的成本及費用。2017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億元,2018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為1.2億元,若沒有通過成本和費用把控「擠」利潤,其盈利水平恐怕要折掉大半。

資本化研發支出疑團

衛寧健康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自2017年中報起持續大於50%,2017年資本化金額為1.3億元,研發人員數量為1384人,當年平均每人創造出9.5萬元的資本化研發支出。

在可比公司中,久其軟體的研發人員數量與之相近,2017年年底為1669人,但2017年該公司研發投入的資本化金額僅為1306萬元。東軟集團和用友網路在2017年新增的開發支出與衛寧健康相近,分別為1.2億元和1.9億元,然而,二者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分別為12.9%和14.5%,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為13341人和4995人。

那麼,衛寧健康人均每年9.5萬元的資本化研發支出顯得匪夷所思。技術人員產出如此之高,公司每年要發給他們多少薪酬呢?

衛寧健康曾在招股說明書中介紹了「柔性產品化研發模式」,即結合客戶「項目化開發」的需求,以建立完善的基線產品模塊庫為中心,公司測試部門設立了統一版本合併機制。在介紹其研發模式的同時,衛寧健康提到過委託開發的情形,但公司在上市以後未披露過委託開發的項目。在其供應商中,除了硬體供應商外,經常出現網路科技公司、大數據公司、系統工程公司等。據招股說明書,首先,公司測試部門建立統一版本基線,在新的醫院客戶需要實施新的項目上線時,從統一版本基線產品中獲取最新版本,並按照客戶的特定需求進行二次開發,增加新的功能;其次,在項目上線完成測試後,實施人員根據該項目中捕捉到的具備適用於多家醫院的新增功能,提交公司測試部門並根據新的功能對統一版本進行合併,從而形成更新後的統一版本基線產品。由此可知,二次開發是衛寧健康生產軟體產品的一個重要途徑。

2017財年,衛寧健康從前五名供應商採購的金額為4701萬元,占年度採購總額的11.5%,可計算出年度採購總額為4.09億元;公司當期的存貨金額增加了857萬元,未計提任何跌價準備,那麼,理論上2017年採購的貨物中有4億元出售掉了。公司在營業成本構成中披露,2017年硬體原材料營業成本為2.9億元,則軟體的營業成本約等於4億元與2.9億元之差,即1.1億元。

另一方面,2017年年報披露軟體銷售的營業成本為2.2億元,軟體開發人工成本為1億元,可計算出軟體產品的其他成本為1.2億元,與獲取軟體的初始成本1.1億元很接近。由此可以確定軟體產品業務的成本由初始成本和人工成本構成。

2017年年底,衛寧健康「實施、二次開發人員」共有1658人,技術員工人數為1384人,銷售人員為290人,財務及行政人員為281人,上市公司總體的人均年薪為8.9萬元。

綜合上述信息,可以對衛寧健康技術人員年薪的上限做出估算。「實施、二次開發人員」對應1億元的軟體產品開發成本,分攤到1658人,可知每人年均收入至少為6萬元;銷售費用中的人員費用為5752萬元,分攤到290人,可知每人年均收入為19.8萬元;管理費用中的人員費用為5342萬元,分攤到281人,可知每人年均收入為19萬元。那麼,技術人員人均年薪最多可達到8萬元。而前文計算出衛寧健康的技術人員2017年人均創造出9.5萬元的資本化研發支出,與人均年薪相比投入產出比可謂點石成金。

另一方面,衛寧健康開發支出的金額於2017年年末突破1億元,2018年年中達到2億元,占非流動資產的9%,開發支出激增後遲遲未能轉入無形資產。2017年度,東軟集團將7148萬元的開發支出轉入無形資產,2018年上半年將4035萬元轉入無形資產;2017年度,用友網路將1.3億元轉入無形資產,將2711萬元轉入當期損益,2018年上半年將2912萬元轉入無形資產。2017年度,衛寧健康卻僅將7722萬元的開發支出轉入無形資產,2018年上半年開發支出未有結轉。

衛寧健康「堰塞湖」式的開發支出避免了因轉入無形資產帶來的攤銷,其高比例的資本化研發支出直接拉低了當期費用,均存在虛增利潤的嫌疑。

「雙輪」戰略坎途

衛寧健康在2015年年報中對公司所處的市場環境描述道:在大健康行業,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更多如互聯網公司、地產公司、保險公司等非傳統醫療信息行業的企業也紛紛加入到市場競爭當中,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因此,公司採用雙輪驅動策略,從傳統的醫療衛生信息化業務向外延伸,布局互聯網+健康服務業務,具體模式為雲醫、雲康、雲險、雲葯+創新服務平台。

彼時正值「互聯網+」概念席捲各行各業,衛寧健康提出的這一發展方向似乎也令投資者耳目一新。

2015年9月,衛寧健康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江蘇金仕達衛寧軟體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6180萬元取得了天津津微首佳軟體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津微首佳」)60%的股權;2016年6月,該子公司以6500萬元收購轉讓方持有的津微首佳40%股權。轉讓方及標的公司承諾,津微首佳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實現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083萬元、1300萬元、1560萬元。公開信息顯示,津微首佳2014年度的凈利潤為549萬元,2015年度為72萬元,經營範圍涵蓋軟體技術及銷售、計算機及外圍設備、電信工程、電子工程承包、貨物及技術進出口等業務。

標的公司承諾的凈利潤與之前的業績相比幾乎翻倍,是否兌現了呢?對此衛寧健康至今未予披露。2017年7月,津微首佳更名為天津衛寧軟體有限公司,2018年半年報中尚存首次收購時產生的5571萬元商譽,該金額從未計提過減值。

此外,衛寧健康收購的北京宇信網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宇信網景」)則上演了業績變臉。2014年,衛寧健康以超募資金3600萬元收購宇信網景60%股權並對其增資,並與交易對方約定根據標的公司的後續業績情況實施進一步收購。標的公司的業績承諾為,2014年扣非凈利潤不低於750萬元,2015年不低於1026萬元。

最終,宇信網景完成了業績承諾,衛寧健康在2016年2月份以1000萬元購買少數股東持有的標的公司20%股權,在2016年7月以2800萬元購買少數股東持有的標的公司20%股權,至此宇信網景成為衛寧健康的全資子公司。

連闖兩關「嫁入」上市公司的宇信網景在2016年成為衛寧健康全資子公司之後立即發生業績變臉,當年凈利潤僅為803萬元,從此以後上市公司再未披露其業績狀況。

2018年半年報中,衛寧健康尚存首次收購時產生的2012萬元商譽,該金額從未計提過減值。

衛寧健康在2016年使用自有資金2億元設立的全資子公司衛寧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互聯網公司」)則開啟了「燒錢」模式。互聯網公司成立後不久以自有資金1億元對浙江納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納里健康」)增資,而上市公司已於2015年以自有資金3000萬元增資納里健康並獲得20%的股權,通過互聯網公司的增資,公司及互聯網公司合計持有納里健康70%的股權。公告顯示,2014年度,納里健康的凈利潤為-134萬元,2015年度的凈利潤為41萬元,2016年度公司對納里健康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損益為-637萬元,此後盈利狀況不詳。2018年半年報中,衛寧健康尚存第二次增資時產生的4301萬元商譽,該金額從未計提過減值。

衛寧健康的2018年半年報介紹道,「納里健康」平台已服務24個省市自治區,對接醫療機構超過1800家,註冊醫生超過20萬名,服務患者突破1億人次;「身邊醫生」平台已在上海、深圳、北京、江蘇、武漢、天津、南寧等地覆蓋基層衛生機構超過1200家,月服務居民10萬餘次。

事實上,納里健康主導的「雲醫」業務並不樂觀,《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在手機應用寶里看到,納里醫生有1.4萬次下載量,孕萌、納里健康、武漢醫生、南寧智慧醫生App的下載量均在76次至721次之間,身邊醫生App有1817次下載量。

作為上述平台的控股母公司,互聯網公司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619萬元,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109萬元。

衛寧健康的「雲葯」業務運營主體為上海鑰世圈雲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鑰世圈」),目前公司對其持股34.6%。2016年度,鑰世圈的凈利潤為-980萬元,2017年度為-1337萬元,2018年上半年公司對其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損益為-111萬元,而公司的「雲康」和「雲險」業務尚在起步階段,能否打破僵局需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債券違約非「洪水猛獸」 市場完善需各方共勉
里拉土崩通脹狂飆超15% 埃爾多安里焦外冷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