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

中秋佳節,對於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不長不短的三天假期,每年都一樣的甜膩月餅,還是與家人團圓的喜悅?

這個在中國傳承了近千年的節日,已經深深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連接在了一起。然而作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秋節,過起來對於我們而言卻似乎有點單調。

現在的我們過中秋節,不過搶票回家,與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留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或許會喊上三兩好友,但聚餐也免不了跟別的周末一般的流程:吃飯、聊天,圍成一圈各自拿著手機打遊戲。說是「中秋聚會」,其實直至聚會結束回家可能都沒抬頭看過幾眼天上的明月吧。

相比之下,古人過起中秋節來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清代冷枚畫作《文士賞月圖》

最為現代人所熟悉的關於中秋佳節的詩詞應該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了。在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詞前,大詞人蘇軾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多少年來我們對於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深刻思考和超脫的思想給予了大量的關注和無數的剖析,卻忽視了這首詞誕生的背景——中秋之夜的歡飲達旦,與友人大醉情況下的暢意創作。

對於古代文人墨客而言,沒有知乎、沒有公眾號也沒有電子書,想法的來源及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於平時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元宵觀燈,這些節日和活動都是備受期待的幾大樂事。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宋代馬遠《舉杯玩月》

也因此,中秋節就好好賞月的古代文人們寫出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

面對明月,劉禹錫寫下「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的名句。南宋詞人張掄發出「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徹」的感慨。蘇軾則作出了「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思考。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中國唱詩班國漫作品中文人墨客在船上飲酒作詩的劇照

我國中秋節祭月的傳統由來已久。有一則傳說是嫦娥吃下仙丹化作仙女奔月之後,后羿止不住對她的思念。於是在每年八月十五月亮最大的時候,后羿都會令家丁在後花園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遙寄相思。後來流傳到民間就成了中秋節祭拜月亮的習俗。

事實上自周代起,每年的「秋分日」都會有官方的祭祀活動。不過直到唐朝定下中秋節這一節日,宮中祭月,民間拜月的活動才達到最興盛的時期。《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於池西岸,別築百尺高台,與吾妃子來年望月。」可見宮廷中對於中秋節賞月的重視程度毫不亞於文人墨客。

到了明清,有據可靠的宮中祭月活動就更多且更加盛大了。據慈禧太后身邊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在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出逃的路上恰逢中秋節,其時慈禧還不忘在路上組織了一場簡陋又不失禮節的祭月活動。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唐伯虎畫作《嫦娥圖》

至於到了民間,古人在中秋佳節的各種活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古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北宋汴京的中秋景象:「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宋朝時中秋節之前,各酒店都進來新酒,重新裝飾門面、打扮彩樓,用竹竿挑出畫著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爭相飲酒,到午時未時之間,各家酒店的酒就都賣光了,紛紛扯下招幌。晚上人們通宵賞月、遊玩。

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也記載,此夜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全都登上高樓,臨軒玩月,許多大戶人家還擺上豐盛的宴席,在琴瑟鏗鏘之中酌酒高歌,通宵玩樂。即使那些住在陋巷破屋的貧窮人家,沒錢買酒,把家裡東西典當了也要換些酒來,勉強迎歡,不肯虛度佳節。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由此兩段文字可見得宋代民間在中秋夜的全民狂歡場景。相比之下,現在我們待在家中吃月餅看電視玩手機度過的中秋節,是否有些相形見絀呢。

說到吃月餅,可別以為是我們現代人獨有的享受。南宋時就有了關於月餅的記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而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中的句子:「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則是首次將月餅、中秋與團圓三個概念結合在了一起。

只是這樣看來,我們玩的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東西呀。

令人羨慕的還有依然是古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看了上面這段記載,是不是連古人中秋佳節吃的有多少美食都數不過來了?只知道中秋吃月餅的我們,要是被經歷過唐宋中秋盛況的先祖們知道了,怕不是要被取笑一番。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八月中秋》

除了遊樂歌舞,趁著豐收時節享受美酒美食,還有許多好玩有趣的習俗。民間放河燈的習俗,其實早在存在在宋明時期的中秋佳節間。此外在杭州等地,還會有觀潮等活動。

而老北京著名的「兔爺」手藝品,正是脫胎於中秋節的習俗。明代末年,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一開始兔爺還是一個中秋節需要進行祭拜的月中「兔神」形象,及至清朝,憨態可掬的兔爺逐漸演變成供小孩子把玩的中秋特色玩具。到後來慢慢變成名滿京城的特色工藝品,也是一段有趣的歷史。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老北京兔爺

追溯歷史,我們看到中秋節其實曾經是具有輕鬆浪漫的風格和詩意抒情的氛圍的,不僅有飲酒、賞月、賦詩等小規模的歡慶方式,還有在公共場合舉行的大型遊藝活動。

回顧古人過的中秋節,其實我們羨慕的是那時無論貴賤窮富,全社會的人們都在中秋之夜觀賞月色,享受節日的那種氛圍。由此可以想像,那時的社會必定有著一種普遍的風雅氣度和親近自然的情懷。

在當下繁華嘈雜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推崇古樸的匠人精神,探尋生活中的點滴美學,追溯我們骨子裡的淡泊儒雅。其實我們渴望的,又何嘗不是如古人一般的生活態度跟精神呢?

資料來源:

古籍《東京夢華錄》《夢梁錄》

劉婷、余浩然作品《江中月》

中國藝術報文章《看唐宋古人如何過中秋》

我們只知道中秋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可比我們會玩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望Sowarm 的精彩文章:

100多年前被國際譽為中國「綉聖」的沈壽和她獨創的沈繡的故事

TAG:手望Sowa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