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明代歷史上有一位清官,名為海瑞。也許提到這個名字的你正一臉疑惑,他到底是誰?如果他僅僅是一個清官可能也沒有什麼可寫的,但是發生在他身上的還有很多頗為有意思的事情,更有甚者給他編了書,有些就如同神話故事一般,到底此人有多大能耐,讓後人對他非常歡迎?

海瑞身上有一個非常好的品德,就是清正廉潔。百姓給了他一個稱號,叫「海青天」,可見他多麼得到百姓的擁護。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當官當了十八年,竟然到老了沒有一個像樣的地方休息,一輩子積攢了一百多兩的銀子才買了一小小的宅子,裡面還沒有啥傢具,海瑞去世之後,因為沒有什麼財產留下,所以他的身後事都不夠辦。

他除了廉潔還有一個品德——忠孝。海瑞早在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少年時期的海瑞和她的母親整日相依為命,海瑞沒有因為早年喪父而怪罪母親,反而非常聽母親的話,事事都言聽計從,他母親深知啟蒙時期的教育問題,所以很早就讓海瑞學習聖賢書,這讓海瑞在很小的時候心裡就有一種儒家的道德觀念。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不過海瑞母親這樣的教育方法,還導致了海瑞自小的時候就養成了一種孤僻的性格。海瑞母親不讓少年時期的海瑞和別人玩耍嬉戲,只讓他跟老夫子之類的人打交道,所以海瑞養成了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根本沒有小孩子的樣子,在母親這樣的畸形培養之下,奠定了海瑞認死理的倔強性格。

到了海瑞當官的時候,他為了維護大明王朝的基業,拚死上諫言給皇帝,直言不諱批評皇帝的錯誤,其實他的做法自然是好的,畢竟是為了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但是在這樣一個封建的制度之下,他竟然敢和最高的統治者叫板,簡直是一根筋。

皇帝其實很無奈,有的事情他看到了,有的人他也了解,政治是很微妙的,需要一個制衡的力量,皇帝往往縱容臣子的明顯的缺點,為的是兩個派系之間彼此制衡,而海瑞就是打破制衡術的愣頭青,皇帝對他是既痛恨又愛惜,又很無奈。

這樣一個清官,不貪錢,按理說應該一夫一妻過得頭,結果海瑞結婚七次,而且妻妾成群,這是怎麼回事呢?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海瑞到底結過幾次,但是肯定不會少,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海瑞有這種黑歷史?

海瑞的第一位夫人名為許氏,不過二人正處甜蜜的時期,海瑞竟然把許氏給休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許氏沒有給海瑞生下一兒半女,另一方面是因為徐氏惹到了海瑞的母親。海瑞從小就聽母親的話,母親說這許氏不行,不稱職,當你的妻子不夠資格,於是海瑞就把徐氏給休了,對於母親的話他絲毫不反對,像是一個機器一樣履行。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第二個妻子潘氏的命運和許氏一樣,海瑞的母親不認同,所以海瑞照舊把她休了。到了海瑞第三個妻子王氏,才終於有了變化。

能讓王氏站穩腳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她生了個兒子,海瑞母親看到海家有後,高興把王氏捧在了手心,海瑞的生活也因此穩定。不久海瑞當官之後,王氏竟然又給他生了個兒子,這可把海瑞高興得不得了,每日對王氏細心照顧。

不過好景不長,王氏竟染上疾病,突然去世。有人說這樣的死難免蹊蹺,在王氏生下兩個兒子的時間段竟然去世了,可能是有人暗中做鬼。因為海瑞那時候已經在朝中做官,他清正廉潔的性格難免會讓某些人不高興,他的妻子很有可能是被其他人謀殺致死。在同一月,海瑞的另一個妾室也在家中上吊自殺。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海瑞的妻妾這樣連著死亡,如果不是人為,那隻能怪海瑞命太不好了。其實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海瑞的母親。

海瑞的母親對他嚴加控制的程度已經近乎變態,海瑞之所以能留名青史,很大的原因在於海母對他的教育,海瑞自小就受到了極為偏激的教育觀念,為了孝海瑞甚至可以拋棄一切原則,甚至是原本的人性。

有傳言稱,到了海瑞中年的時候,他的母親還會在他的枕邊輕輕拍打海瑞,像是照顧一個小孩子一般,把海瑞看作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不是帶有血緣關係的人。這也是海瑞這幾個妻子和海母關係不好的原因,試想一下,海瑞的妻子看到海母這樣在海瑞的床邊,誰能受得了。

史上最大的清官,被百姓稱作「青天」,卻妻妾成群,過得太享受

海瑞之所以娶了這麼多妻子,其原因顯而易見,怪就怪在其母親身上。

海瑞死後葬在了現在海口市的一個村子裡,是皇帝派許子偉專程到海南監督修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個大國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一小國貢獻了百分之50領土
眼看要亡國,一農民說了他姓氏,直接挽救了國家,多延續了二百年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