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南下印度洋要通過阿富汗,為何不通過伊朗和印度?

蘇聯南下印度洋要通過阿富汗,為何不通過伊朗和印度?

1979年12月,蘇聯出兵近10萬人,一周之內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導致了蘇聯和阿富汗長達10年的戰爭,這成為蘇聯臨解體以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

我們都知道,蘇聯佔領阿富汗的目的是為了南下印度洋,從而開闢在印度洋地區的出海口。但是從地圖上來看,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並不與印度洋直接相鄰,阿富汗的靠海方向是巴基斯坦,蘇聯如果要獲得出海口,還必須佔領巴基斯坦近海地區才行。這樣的話,蘇聯就要佔領兩個國家,困難程度比較大。而從中亞地區南下印度洋沿岸,除了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條通道,還有伊朗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直通印度洋,從這兩個國家進入印度洋豈不更容易?

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蘇聯這三條南下印度洋的通道究竟能否走得通。

一、我們先來看一下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條入洋通道。

蘇聯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從沙俄時期就對尋找出海口情有獨鍾,通過不斷地對外擴張,在北冰洋、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等方向都建立了自己的出海口,唯獨在南方的印度洋缺乏出海口。蘇聯也繼承了沙俄關於南下印度洋建立出海口的擴張戰略,阿富汗戰爭就是蘇聯為開闢印度洋出海口邁出的第一步。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利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發生普什圖尼斯坦問題之際,表示堅定地支持阿富汗的立場,從而將阿富汗拉入蘇聯的懷抱。此時,蘇聯利用和阿富汗的關係可以牽制美國和巴基斯坦,這對於美蘇爭霸中的蘇聯來說非常重要。

從70年代開始,美蘇爭霸處於蘇攻美守的局面。蘇聯繼承了沙皇南下的戰略,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直下印度洋的陸上通道,威脅中東產油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

從當時蘇聯戰略布局來看,西線歐洲部分是蘇聯的最重要的方向,也布局了蘇聯大部分兵力;東線太平洋沿岸地區蘇聯處於優勢地位;南線太平洋地區,蘇聯通過跟越南合作,在越南的金蘭灣建立了蘇聯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利用這個軍事基地蘇聯就可以直接威懾整個東南亞地區。在南線印度洋地區,蘇聯急需打通入海的陸路通道,這樣東西南三線就可以齊頭並進了。

為了南下印度洋,首先必須佔領阿富汗。當時蘇聯雖然和阿富汗關係不錯,但是阿富汗政局不穩,政變頻繁。在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上台以後,並不願意聽從蘇聯的擺布,蘇聯為了儘快控制阿富汗這一戰略要地,於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推翻了阿明政府,扶持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台。

蘇聯的入侵行為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的堅決抵抗。阿富汗人民在國際社會的支援下,同蘇聯進行了長達10年的武裝游擊鬥爭,最終迫使蘇聯撤出阿富汗。

那麼,蘇聯當時在佔領阿富汗以後,迅速出兵佔領巴基斯坦是否可行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雖然在70年代以前巴基斯坦通過和美國結盟來保障自己的安全,但是隨著美國為了拉攏印度,逐步減少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再加上在印巴戰爭中美國並未出手相助,使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關係疏遠。

而從60年代中印戰爭以後,中巴的關係得到改善,由於中巴有著共同的對手,再加上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使中巴成為友好的朋友,以致於有人稱巴基斯坦為「巴鐵」。

當時,蘇聯佔領阿富汗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反對,如果再出兵佔領巴基斯坦,不但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同時中美也不會坐視不管。因為一旦蘇聯佔領了巴基斯坦,那麼將在印度洋地區站穩腳跟,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利益,還有可能威脅到中東產油區。而基於中巴之間的友誼和中蘇關係的惡化,中國也將對巴基斯坦鼎力相助。所以,蘇聯在迅速佔領阿富汗以後,並沒有直接佔領巴基斯坦,後來在阿富汗人民游擊戰爭的打擊下,蘇聯不得不撤軍,而南下印度洋建立出海口的戰略從此中斷。

二、蘇聯從伊朗打通進入印度洋通道。

在近代,沙俄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曾深入伊朗地區,1907年沙俄和英國在伊朗劃分勢力範圍,伊朗變成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1925年隨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伊朗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而1941年二戰的爆發,英國和蘇聯出兵佔領了伊朗,最後美國也派兵進入伊朗,三國控制了伊朗。在蘇聯撤兵以後,仍介入伊朗內政,但是受到伊朗政府的抵制。

在冷戰時期,伊朗推行了一系列的西化改革,伊朗和美國成為親密的盟友關係,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進行軍事援助。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關係惡化。

那麼,蘇聯是否可以借伊朗爆發革命之際,趁機介入伊朗,拿下印度洋出海口呢?

雖然當時美伊關係惡化,但是也並不意味著新的伊朗革命政府會投入蘇聯懷抱。當時伊朗的霍梅尼政府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口號,將美國稱為大撒旦、蘇聯稱之為小撒旦。霍梅尼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其實這與俄羅斯在歷史上對伊朗的長期入侵和殖民活動有關。

顯然,蘇聯要想以和平手段介入伊朗是不可能的,但是否就意味著要武力拿下伊朗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中東地區伊拉克和伊朗的實力比較強大,在美伊關係惡化以後,伊拉克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兩伊戰爭。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在面臨各種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不得不依賴蘇聯,而蘇聯也不希望伊朗在頂不住壓力的情況下再度回到美國的懷抱,雙邊關係才有所改觀。但是,由於伊朗援助阿富汗抵抗蘇聯的入侵,使蘇聯對伊朗的政策難以穩定,因此蘇聯在兩伊戰爭期間向伊拉克提供的武器援助比伊朗多。

所在,在伊朗爆發革命以前,由於伊朗和美國是盟友關係,蘇聯不可能直接出兵佔領伊朗。在伊朗革命爆發以後,由於兩伊戰爭的爆發及阿富汗戰爭的爆發,蘇聯也不可能出兵佔領伊朗。

三、蘇聯從印度打通進入印度洋通道。

印度佔據了南亞板塊的主體部分,地理位置優越,如果能夠在印度建立軍事基地或擁有出海口,對蘇聯來說南下印度洋的戰略也能夠實現。但是,印度從英屬殖民地獨立建國以後,奉行不結盟政策和大國崛起政策,收回了被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佔領的領土,同時對周邊國家進行滲透和擴張,以圖使自己變成世界強國。在這種國策下,雖然印度和蘇聯保持了友好關係,但是印度也不可能允許蘇聯在自己的境內建立軍事基地和出海口,因此蘇聯企圖通過印度實現南下印度洋的戰略是行不通的。

從外部環境來看,印度雖然宣稱是不結盟國家,但是為了獲得蘇聯的武器援助,在冷戰時期與蘇聯保持密切的關係。同樣,蘇聯為了藉助印度進入印度洋,對印度進行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所以現在印度大部分的武器裝備都是蘇式裝備。而在中蘇關係惡化和中印戰爭爆發後,蘇印關係更加密切。

在南亞地區,由於蘇聯支持印度,美國為了對抗蘇聯而支持巴基斯坦,但是畢竟印度的實力明顯要強於巴基斯坦,而在中印戰爭爆發後,美國轉而「重印輕巴」,加大力度拉攏印度。所以,印度作為南亞大國受到了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的青睞。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企圖藉助印度建立南下印度洋的出海口顯然不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銘蘇先生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第一個猶太自治州建立後,為什麼猶太人不大規模移民?
印度當年出兵佔領東巴,為何不趁機將其納入印度版圖?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