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不害羞的「含羞草」

不害羞的「含羞草」



作者 | 謝決明


形色註冊名「期野益智花」,自然愛好者


以前種田,最恨的是田裡的雜草,因為雜草會奪取養分,可是你聽說過農民在田裡種雜草的嗎?有兩種長得有點像含羞草的植物,卻一點也不知羞地跟莊稼為伍,還被起了好聽的名字。


田菁(Sesbania cannabina),豆科一年生亞灌木草本,具有很強的耐鹽鹼、耐澇抗旱和耐瘠薄能力,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野生植物,在南北各地曾一度廣泛作為田裡的套種野草,人們看中的就是它們有很好的固氮作用,莖、葉能作為綠肥及牲畜飼料。


從字面上看,菁者,菁華也,田裡的菁華,評價還不低呢!



田菁長這樣


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別名田皂角、水皂角,另一種豆科一年生亞灌木草本植物,具有跟田菁類似的外形和固氮作用,因抗性強而見於我國南北各地,常野生於低山區的濕潤地、水田邊或溪河邊,抗旱能力稍差,也被當做套種植物栽培以改良土壤墒情。


合萌兩字,字面上的意思是「可以任其繁茂生長」,跟後來日系漢字的「萌」沒有啥關係。


如今網路上的萌字用法源於日本動漫,原本所用的詞語應該是「燃え」,但是因為「萌え」和」燃え「的日語發音相同,且動漫喜好者認為「萌え」更能形容他們對事物喜好的狀態,因此後來都用「萌え」。( ACG次文化意義上的「萌」,具有「個人因對象的某些特徵而由內心萌生出一種像燃燒般的共鳴感覺」。)

從這一點上看,這種植物不具備那種萌的含義。



這是合萌


你是不是認為和上一張圖片是同一種植物呢?


以前看到羽狀複葉的小草,總忍不住要去惹一下,看看它們會不會害羞(含羞草在網路上了解一下),實際上羽狀複葉幾乎成了大多數豆科植物的共有特徵,而不幸的是,豆科為被子植物中僅次於菊科及蘭科的大科,分布極為廣泛,成員接近兩萬,分布全球各地,非專業人士要想釐清它們的關係是很難的!


受到觸碰會收攏葉子的畢竟是極少數,國內可見的含羞草屬植物也就3、4種,野生的基本上均見於華南溫暖地區,如果你在華東、華北地區荒地中看到類似含羞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不會害羞的。但很多豆科植物的葉片在陰雨天和夜晚都是會收攏的,甚至包括各地作為行道樹栽培的合歡,到了夜裡也是會害羞的。


在非專業人士看來,合萌和田菁外表都差不多,甚至在網路上植物愛好者甚至百科詞條上都會將兩者搞混,我所在的華東地區,這兩種植物都有分布,所以整合幾年來用手機拍到的圖片,跟大家來聊聊兩者的區別。


接下來還是看圖說話吧,更加直觀。



這是網路上百科詞條「田菁」所用的圖片


很顯然這是一株合萌

合萌的花瓣上經常有紅線


而田菁的花朵顏色要灰污一些,開花後甚至有深色污斑


(圖片來自網路)



這才是田菁,留意其花上的污斑


(不總是這樣的,受潮的花瓣更容易變污)



這是一張網上關於合萌的文字和圖片


從莢果的形態看,肯定不是合萌


(圖片來自網路)



合萌的莢果是分節的


十分容易辨認



這才是田菁


細長的莢果裡面包含的種子要比合萌多些



這是田菁的花



這是合萌的花


最後用表格的方式列出兩者在形態上的區別:



總結一下:


田菁植株較高,小葉排列比較稀疏,花朵污黃色,有時帶深色斑,莢果細長,種子腎形;


合萌植株較矮,小葉排列更緊湊,花朵顏色明亮,常有紅絲,莢果分節,種子圓柱形。


再看這張圖,應該很容易分辨了吧!呵呵。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


野外科學考察 | 物種鑒定 | 科研材料採集 | 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


家庭園藝 | 自然、文創課程分享 | 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


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水上「花」「草」的辨識課
動物園為什麼要杜絕遊客投喂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