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近期很火爆的「熟人借貸」靠譜嗎?

近期很火爆的「熟人借貸」靠譜嗎?

近期很火爆的「熟人借貸」靠譜嗎?

去年8月份,P2P網貸平台借貸寶發起了「拉好友返現金」推廣活動,線上微信推廣,採用二級獎勵式,參與者每推廣一個客戶就可以獲得20元獎勵。借貸寶的這種推廣方式就是近期很火爆的熟人借貸模式,然而,熟人借貸真的靠譜嗎?

一、熟人借貸是什麼?

熟人借貸是在親朋好友之間發起借貸業務,借款人可以在APP上實名發布自己的借款需求並設定利率,好友可以匿名出借最終獲取利息。這是一個新的P2P細分領域,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發展出來的社交金融,它在近期才出現,平台均處於測試或起步階段,稍有名氣的平台不足10家。

二、熟人借貸能否持續

除了營銷外,借貸寶定位的熟人借貸模式也一直遭到市場的質疑。

據悉,借貸寶運營模式是「熟人借貸」模式,服務於熟人之間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即無論借款還是投資,都是在朋友之間,信用判斷交給用戶自己,而且平台本身不對借款擔保。

但分析人士對於熟人借貸的市場需求則表示擔憂。有業內人士表示,熟人借貸可以做,但現在還不能成規模。熟人借貸是想減少一般借貸平台發展過程中的不信任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現在根本解決不了。

三、熟人借貸存在哪些問題?

1.熟與信任並不對等

最明顯的例子是微信朋友圈,當你的微信朋友圈到了一定數量,你會發現你變得不再敢於說話和表現自己,因為說不定你哪一天對工作的抱怨會被你的上司或同事看到,你在酒吧放浪形骸的照片會被閨蜜傳為笑談,你加班的借口也會被女友或男友識破,更別說向朋友圈裡的人借錢——真正肯借的,不用你說他們會主動問你需不需要,而更多的是你根本想都不會想去開口的。同樣,對於中國人來說,「借啥別借錢」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既然P2P能夠向陌生人借錢,為什麼還要問熟人?

2. 熟人借款需求和投資需求間的不匹配

首先,借款和理財難以平衡,熟人借貸的模式,是一個低頻率使用的場景,且每個人的熟人圈層是有限的,構不成持續的理財。其次,圈層是有分化的,圈層的借款和理財需求也不平衡。比如白領的熟人朋友還是白領,白領圈層普遍是理財需求大於借款需求,而社會底層人群更多是借款需求大於理財需求。

3. 熟人借貸的緊急低頻

民間借貸往往帶有緊急低頻的特性,用互聯網方式來做這種低頻、私密、帶有幫助性質且需求緊急特點的應用,雖然有需求但是市場空間有限。「低頻」正是熟人借貸的痛點。

4. 熟人借貸,真的是熟人嗎?

雖說中國是「熟人文化」,熟人之間講求信用、相互理解、相互寬容。但問題是,熟人借貸關係中的「熟人」,並非是直接的熟人,許多人不過是「熟人的熟人」,其實無異於陌生人。隨著社交軟體快速發展,微信、微博里所謂的朋友,知根知底的並不多,甚至有的只是粉絲關係,一旦借貸會存在較大風險。

可見,熟人關係並非借貸的「安全屏障」,風險依然存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機制,同樣適用於熟人借貸關係。在熟人借貸關係中維繫這種機制的正常運行,必須建立起相應的業務規範。

5.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 風險難控

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的情況下,也完全無法讓一個失信的「老賴」在社會上寸步難行。即使是現在非常火熱的、帶有一點熟人借貸或社交金融性質的學生貸款,它們對於學生的最大的威懾,也不過就是發生逾期時,會去找學生的輔導員、會去找他們的父母,而欠債逾期不還並不能在同學圈裡面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基本上每個讀過大學的人,班上總有幾個習慣於借錢並不遲遲不還的同學。

在這種情況下,熟人借貸的道德底線都能夠被輕易擊破,還談什麼風控呢?如果一個商業模式只能建立在「你能欺騙的,都是相信你的人」這樣的心靈雞湯的基礎上,它如何能夠走得遠呢?

6.法律風險

2015年8月12日,國務院發布了《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第四條限定了「經營放貸業務的主體」,即「依法報經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並取得經營放貸業務許可的非存款類放貸組織」,但「基於人情往來不以營利為目的發放的貸款除外。」

內人士表示,熟人借貸業務近期的火爆,可能與上述規定有關。個人與個人之間偶發性的借貸沒有問題,但不應該是經常性的,如果出現「借錢用於放貸」是有風險的。



(共時財經綜合)

想了解更多關於互聯網金融的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共時財經」微信公眾號(gongshidai-com),或下載「共時財經」移動客戶端。

作者寫於2016-01-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中國男人怎麼越來越虛了?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