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收藏!上海歷史地圖全球珍藏版

收藏!上海歷史地圖全球珍藏版

地圖承載著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但這種探索成果在東西方卻是大異其趣。明末清初,東西文化進行了第一次碰撞,併產生了大批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代表的古地圖。它們成為學術界研究人類科技史、中西交通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的重要資料。值此上海社會科學院成立60周年,特展出「全球地圖中的上海」。通過地圖的演變,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更好地探討上海以及江南地區的歷史與社會變遷。

原文 :《全球地圖中的上海》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 牟振宇 劉懿峰

圖片 |網路

眾所周知,上海自1842年開埠,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迅速發展成全國第一大港,並將這一領頭羊的地位保持了一個半世紀之久,這既與上海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富饒的腹地有關,也與上海高度的國際化程度有關。近代的上海既是西方人在華及東亞殖民擴張的重要基地,也是西方人了解中國的主要窗口。表現在地圖上,西方繪製了大量精美而精準的上海地圖,透過這些地圖,足以讓我們了解西方世界對於這片區域是何種認知或想像,也可以讓我們了解上海是如何從小縣城轉變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

東方地圖中的上海

上海在全國地圖中出現發生在元明時期,而明代出版的中國地圖,以羅洪先的《廣輿圖》影響最著。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了彩色本羅洪先《廣輿圖·直隸輿圖》。該圖對上海地區地理描繪得頗為仔細,不僅標註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城市的位置,而且黃浦江和吳淞江水系,也標繪得十分清楚。上海位於兩江之間,而兩江相匯處為滬瀆,滬瀆指吳淞江下游近海處一段。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大明都城図》(1729?)就是依據羅圖編繪。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另一幅明代頗有影響的地圖,題名為《天下輿地圖》,圖右下方有甲午仲夏山陰王泮(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題識字樣。全圖絹底彩繪,色彩豐富,刻畫精細,所繪內容甚多,山丘、河道、沙漠及長城都以形象繪法描述,尤以黃河、長江、洞庭湖等水系繪畫最為精細。地圖中已清晰標出「上海」的名字。此時的上海縣與華亭縣、青浦縣同屬松江府所轄,青浦縣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曾置縣後被撤,於萬曆元年(1573年)復設縣,而嘉定縣及崇明縣則屬蘇州府所轄,吳淞江水道情況亦被清晰地標註出來。

明王泮1594年版《天下輿地圖》(原件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一幅地圖《皇明分野輿圖古今人物事迹》(1643年),主要描繪記載明代全國山川地貌、府州縣治和各地古今名人的情況,上海、松江府和嘉興府被標示在地圖左下方的大島中,突顯吳淞江水道的形象。上海左側有文字題為:「陸漬(應為陸績)陸遜陸凱陸杭陸皆松人」。松江府上有文字題為:「古曰云間」,意思是江東陸氏名族均松江府人。

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江南海塘圖》(1750-1753),紙本彩繪,採用平立面形象畫法繪製,主要描繪江蘇太倉至浙江獨山一帶沿岸圖,此圖由右向左逐漸展開,海的方位始終在上,不涉及實際南北方向。地圖中棕色粗線為沿岸修築的土塘,棕色圓點為石塘,屋舍和旗杆分別代表墩所和教場,水流以波浪形式表示,突顯長江水流的形象。上海以城池的形象被描繪在地圖的中間最下方,為黃浦江所環繞,旁有文字標註:「乾隆十三年動帑加築民挑土圩自虯江赴至胡巷口南岸止長三千二百九十餘丈」。

《江南海塘圖》(1750-1753年)(原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

西方地圖中的上海

在19世紀之前,出現中國的西洋古地圖中,大部分是全國性地圖或區域性地圖,而上海出現在地圖上的時間甚晚。葡萄牙人作為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先鋒,是最早從海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也是目前所知最早在世界地圖上繪製中國的歐洲人。從葡萄牙人繪製的中國地圖上看,他們最遠到達中國沿海的舟山群島、寧波附近。亨廷頓圖書館所藏費爾南多的《東亞新圖》(Southeast China, Japan, East Indies,1570),地圖彩色豐富,製作精美,是典型的葡萄牙文藝復興時期繪法。儘管上海並未被標出,但長江下游地區已有標註Liampo(寧波)的地名,而周邊分別有地名被標示為Mochosa(一說是馬跡山)和chamdocao(疑為舟山長塗島)。

哈佛大學圖書館所藏法國製圖學之父尼古拉·桑松(Nicolas Sanson)1652年繪製並首版的《亞洲新地圖集》(L』Asie en plusieurs cartes nouvelles)。其中有一幅《中華帝國地圖》(Royaume de la Chine),就是根據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收集的地理知識繪製的,精準度超過之前歐洲人所繪的中國地圖。該地圖上,在長江出海口的一個大島上標有「sunkiam」的,疑是指松江,在其上還標有「mochosa」(馬跡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mochosa上方有一地名,「Xamhay」,就是「上海」,這是目前所見最早標註上海的西方地圖。

桑松1652年版《中華帝國地圖》(法文,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

17世紀中葉,西方繪製的中國地圖,以耶穌會傳教士衛匡國(Martino Martini)的影響最大。衛匡國受羅馬教廷派遣來華傳教,1643年到達杭州,主要在杭州、紹興、寧波活動,故對上海地區十分熟悉。之後又遊歷了中國十五省的六七個省。他根據親身遊歷並參考羅洪先的《廣輿圖》,編繪了《中國新圖集》,並於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這是第一部在歐洲正式出版的中國分省地圖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衛匡國因此被後人譽為「中國地理學之父」。

這部地圖後來還被譯成法、德、西班牙等多國語言,在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圖集中有一幅《江南省地圖》(Nanking,sive Kiangnan,imperii sinarum provincia nona,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對江蘇省的政區、地理、河流和海岸線描繪甚詳,特別對上海周邊的水系和湖泊標註地比較準確。從圖上看,上海被標註在黃浦江和吳淞江的交匯處,而松江位於黃浦江中上游,吳淞江和黃浦江河道,也比桑松地圖上的準確。

衛匡國1655年《江南省圖》(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

西方人繪製的上海城市地圖

1843年上海開埠後,港口地位的迅速提升,城市空間不斷擴展,特別是縣城以北的租界地區,在一片農業圩田上,迅速長出來一座新城。出於市政管理與城市安全等各方面需要,上海城市地圖不斷湧現。現存近代上海的城市地圖數量驚人,數以千計。根據測繪者身份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外國軍隊繪製的實測地圖、租界當局繪製的城市地圖,以及中國人繪製的城市地圖等。因繪圖目的不同,這三類地圖各具特色,下文將各選取一些標誌性的地圖,做一簡單介紹。

外國軍隊測量的地圖,在近代上海地圖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首先是黃浦江河道圖。1842年6月17日,英國海軍在進攻上海期間,由中將巴加(William Parker)指揮的軍艦和郭富(Henry Gough)率領的遠征軍「復仇女神號」(Nemesis)和「麥都薩號」(Medusa)沿黃浦江進行了探測,並繪製了編號為1454的黃浦江地圖。這是目前所見第一幅以吳淞江(即當時的黃浦江)命名的黃浦江實測地圖,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上海實測地圖。

《中國:吳淞江,自澱山湖至上海及吳淞口,1842》(原件藏大英圖書館)

其次是軍用地圖。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所藏《1862-1863年盟軍保護下的上海及周邊地區圖》(Plan of the district around Shanghai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llied Forces 1862-63)(1864)。該地圖是1862-1863年太平天國軍隊先後兩次進攻上海期間,為了保護在上海的租界利益,英法兩國合作派駐軍隊防衛而繪製的地圖。該地圖主要表現以上海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的水陸交通狀況、重要城市位置、軍事要點、布防等內容。

《1862-1863年盟軍保護下的上海及周邊地區圖》(原件藏澳大利亞圖書館)

第三,區域地圖,既有地理水文情況反映,也有陸路和水道交通,以及村落等信息描述。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所藏《上海及鄰近地區圖》(Shanghai and neighbourhood)(1909),是英國戰爭部(War Office)所繪製的地圖。該地圖精細而準確的繪製出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地理水文情況,對陸路交通網路描繪尤其細緻,包括火車和電車等運輸工具路線等內容,均表現於圖。地圖右上方以中英對照和音譯表示地圖中的建築物和水道的類型。

租界當局繪製的上海城市地圖,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市規劃發展和市政建設管理的需要而繪製的地圖。首先是租界範圍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上海新定虹口租界或美國租界線圖》(Map of Hongkew or the American Settlement)(1873?),描繪兩次劃界後,美租界的區域範圍。所附文字內容包括中英文對照的兩篇文字,一篇是1863年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熙華德(George Frederick Seward)與上海道台黃芳訂立的美租界劃界章程;另一篇是1873年美國向上海道台沈秉成再次提出劃界要求的《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主要描述美租界新劃北面界線及房捐、地捐等稅收事宜。

《上海新定虹口租界或美國租界線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其次是城市規劃圖。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上海城市規劃地圖》(1904)主要描繪上海租界狀況以及越界築路計劃,圖中上方小圖顯示的是分別是滬西地區和法租界西側的計劃系統。地圖設色繪製表達租界的區域範圍,公共租界範圍從左至右分別為東區、北區、中央及西區,法租界包括老法租界和新擴展區,位於中國城(CHINESE CITY,即上海縣)上方。

《1904年上海城市規劃地圖》(原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

第三,內容豐富的城市地圖。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上海城市地圖》(1922),由上海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製作的地圖,詳細標示上海各街道、碼頭、鐵路、商業公司和重要建築物的名字和位置,公共租界四個區域和法租界的區域以不同色彩表示,城區外圍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聚落分布描繪得相當細緻。

《1922年上海城市地圖》(原件藏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中國人繪製的上海城市地圖

中國人繪製的上海城市地圖數量眾多,但特別有價值的一幅地圖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點石齋編繪的《上海縣城廂租界全圖,1884》,是上海城市地圖中較早使用現代測繪技術繪製的精品實測地圖,因此在光緒元年初版地圖出現後,即被不斷再版及以其為底圖再制。本文所引為光緒十年的點石齋五印石印版本,描繪更為精美而且以捲軸裝形式製作。

此圖繪法於傳統方誌圖的平立面形象繪法有迥然不同之處,具有線狀比例尺和方位尺,嚴格以「每格四十五丈,每四格為一里」的標準繪製,並對上海縣城內及城外的城垣、街道、河道、橋樑、官衙、書院、教堂等詳細標示,上色部分是重點突顯租界的區域,赭色為美租界、綠色為英租界、紅色為法租界。

點石齋《上海縣城廂租界全圖,1884》(原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

總之,由英國海軍測繪的地圖,通常以表現航道、交通和港口狀況為主要內容,呈現小比例大區域實測地圖的特徵;而由外國租界當局繪製的地圖,通常以表現租界範圍、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為主要內容,呈現大比例小區域實測地圖的特徵。相反,中國本地繪製的地圖,既有中國傳統輿圖的特徵,也採用西方先進的繪圖方法,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活動介紹

9月25日,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開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戴隆基、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共同為展覽揭幕。

此次展覽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上海圖書館聯合主辦的,展期一個月,期間將展出34幅地圖,系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按照梵蒂岡使徒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海外知名圖書館館藏原圖高清等大複製而成。

(本文的撰寫受惠於2018年9月下旬的《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在此向主辦方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和上海圖書館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5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消失」的近感:新媒體創造了一個遠程社會!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