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把屎把尿真的會禍害孩子終生嗎?作為過來媽媽,說說我的看法!

把屎把尿真的會禍害孩子終生嗎?作為過來媽媽,說說我的看法!

一直有寶媽在問:給寶寶把屎把尿真的好嗎?家裡老人一直給寶寶把尿該怎麼溝通呢?

把屎把尿到底對不對?

第一,容易給寶寶錯誤信息:

不是在想排便的時候排便,而是被把的時候才是排便的正確時間點,很容易造成寶寶對排便判斷錯誤,通過「把」這個動作反射性排便!

第二,容易對膀胱造成傷害:

當把的次數過多,會對膀胱功能有影響,造成成熟,長此以往會使嬰兒很難憋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這時候家裡的老人就要說了「你們小時候就是這樣把過來的!」

那究竟為什麼老一輩喜歡把屎把尿呢:

擔心尿布疹:以前的尿布很多都不透氣,如果孩子排便後不及時清理,很容易因為悶熱而導致尿布疹;

節約:感覺總要換一次性紙尿布很浪費,定時把尿就可以節約尿布;

給過小的寶寶把屎把尿,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還有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況且

把屎把尿也不能幫助寶寶自主排便!

因為大部分寶寶18~24個月時,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才發育成熟,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大小便的。

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寶寶,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

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此處注意!

專家建議,什麼時間如廁,具體通過觀察寶寶的舉動來判斷如廁訓練的時間,而非簡單通過月齡來判斷。

那觀察哪些舉動就可以完成上廁所訓練了?

首先要明白,其中的含義,無非是讓寶寶自主分辨想上廁所的感覺,通過語言表述,家長做出引導作用,最終完成上廁所的最終過程!

寶寶哪些信號代表可以進行訓練了?

信號包括:

表現出對馬桶、坐便器或穿內褲感興趣;

能聽懂你的指令並乖乖的照做;

想上廁所時,能用語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勢來表達;

膀胱功能進步,能保持兩小時以上屁屁乾爽;

在尿布上尿濕或便便後會抱怨不舒服;

已經學會拉下褲子和提起褲子;

能在坐便器上坐下和站起來。

如果孩子能做到上述大部分內容,那麼你的孩子已經做好了如廁訓練的準備。

如果大部分都沒有做到,那麼稍安勿躁,特別是如果近期有一些重大事件,如生病、搬家或迎接家庭新成員的到來等,更要先耐心等待。

具體怎麼教?

由於大便和小便不同,會給肌肉傳達的信息也不同,就會造成難以程度也是不同的,此時控制寶寶大小便的順序格外重要!

正確的順序是:夜間的大便控制白天的大便控制白天的小便控制夜間的小便控制。

1.

灌輸上廁所的觀念

最好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具體怎麼做呢?讓家中的同性別成年人上廁所的時候帶寶寶一起,起到講解的作用,讓寶寶模仿自己,大人在旁一邊說一邊做,讓寶寶學起來!

2

教會寶寶區分大小便區別

因為大便的時候,小便也是會隨著一起進行,就會讓寶寶分不清大小便的區別在哪裡,這時就需要大人引導,久而久之就會迅速分的清了。

這裡強調一下,由於男寶寶年齡還小,一開始是蹲著尿尿的,這是本能反應哈,別急,隨著年齡增長,會模仿爸爸怎麼做,會逐漸變成站著尿尿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3

寶寶使用坐便器如廁

(1)購買一個兒童專用的坐便器,專門放在寶寶的卧室或者衛生間,方便寶寶如廁。

(2)告知寶寶坐便器是做什麼用的,是給寶寶自己用的,什麼用,怎麼用,剛開始教的時候,可以先練習,不必脫褲子就開始使用。

(3)當寶寶願意使用坐便器後,讓寶寶自己坐在坐便器上排便。

前期可以慢慢的教,做到循序遞進,熟悉之後,可以從每天上一次,而慢慢增加到每天多次!

(4)待寶寶適應了之後,在在他蹲坐好後換下尿布,將尿布上的糞便扔進身下的坐便器里,言外之意是告知寶寶,這個坐便器的真正用途,讓寶寶懂!

(5)時間一長,當寶寶習慣了用坐便器排便之後,白天就可以將尿布換成訓練褲。無論男孩女孩都能夠使用安裝有訓練坐便椅的成年人馬桶,就成功了!

大多數寶寶,一開始會抵抗使用坐便器或訓練褲,會造成前面一段時間進程很慢或沒有一絲進程,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寶寶還沒有準備好,此時,可以放下手上的訓練,給寶寶多些時間適應,多觀察!

科學育兒,讓寶寶健康成長!

初生Baby專註於嬰兒護理、輔食及產後恢復。

初生Bab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胎教故事 的精彩文章:

經典兒歌 夢計劃
想要二胎,看看你是否具備這幾個條件

TAG:胎教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