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朝歷史—開疆拓土

秦朝歷史—開疆拓土

原標題: 秦朝歷史—開疆拓土


上次講到秦始皇稱帝改制,現在講秦朝開疆拓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華夏的大業,就著手制定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


南平百越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軍滅楚,繼續南進,奪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會稽郡(今浙江紹興)。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乾等地,向今天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佔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並佔領了番禺。而進攻今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越人由於熟悉地形,善於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監御史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里,工程的勞動量不大,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為秦始皇完成嶺南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其餘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秦平嶺南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擊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徵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并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


北擊匈奴勝利後,秦始皇命令軍隊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修建了萬里長城,確保了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友客軒 的精彩文章:

TAG:友客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