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朝歷史—稱帝改制

秦朝歷史—稱帝改制

原標題: 秦朝歷史—稱帝改制


上次說到秦王政攻滅六國,一統華夏;這次講始皇稱帝改制。


秦王政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用了10年時間滅六國,合華夏,完成了古今從未有人完成的壯舉,他覺得「王號」已經不能彰顯他的豐功偉績。因此他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秦始皇」。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秦始皇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迹,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2.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3.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4.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 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政治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地方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



經濟上:度同制,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秦始皇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



改幣制,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車同軌,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文化上: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準,整齊劃一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儘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秦始皇首次對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 ,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友客軒 的精彩文章:

秦朝歷史—開疆拓土

TAG:友客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