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潮汕十八怪」,你說怪不怪?
中國有許多民系,其中如潮州民系、客家民系、廣肇民系、閩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頗為著名,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操潮汕方言。因此,潮汕文化是操潮州方言的潮汕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內約1000萬潮人和海外約1000萬潮汕人共同創造、傳承和發展的群體文化。潮汕文化是海內外潮汕人的根,在廣東潮汕地區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潮汕人,是漢民族中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的一個支系。潮汕這片人傑地靈的寶地這裡曾孕育了商界巨人李嘉誠,也出過許多潮汕籍的海外高官。這裡的文化既與中原文化有相通之處,又有諸多的特異之處,比如她的功夫茶比如她的語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又比如,潮汕民間有「潮汕十八怪」之說,統稱之為「潮汕十八怪」。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潮汕十八怪」。
1工夫茶香濃得快
北方人到潮汕來,學會的第一句話大概就是「呷呆」(喝茶)了。也難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中國人少有不喝茶的,廣東人更愛喝茶,而潮汕人尤甚。不過潮汕人喝茶和我們不一樣。
一是怪在飲茶的用具特殊。
二怪其濃。
三怪其泡茶程序複雜。
四怪其無時不飲,無地不飲。
2佛道不分一起拜
潮汕人會工夫茶,天下聞名,潮汕人善拜神,也是天下聞名。到了潮汕地區,處處都可以看到廟宇或教堂,而且是佛道不分一起拜,不僅佛道共處一山,有的還共處一室,甚至統一管理,並排而立,一起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你說怪不怪。
3買是不要 有是無
比如在大街上,有小販向你推銷:要西服嗎?要電器嗎?要┄┄,不勝其煩。如果你想要,你就得說「愛」,不要則得說「買」。潮汕話中,「不要」是「買」「要」是「愛」,你說古怪不古怪?
4粥是最愛葯當菜
你到潮汕,會發現他們的粥是五花八門,什麼鱔魚粥,皮蛋粥,牛肉粥,瘦肉粥,這麼說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的湯飯了?但他們的是粥不是湯飯,因為他們的已經煮得稀爛,成了水米交融的飯靡,這是人類最易吸收、營養保持最好的飲食方法。所以陸遊曾讚美說:「只將食粥致神仙。」走在潮汕大街上,也到處可以看見粥攤粥鋪。
如果你有機會走進潮汕的菜市場,你也會感到奇怪,市場里不僅僅有各種蔬菜,還有各種青草賣,買菜的家庭主婦們也會把這些青草像青菜一樣買回家。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些青草不是別的,是草藥,主婦們把它們買回家,是用來熬涼茶喝的。
5活蟹生蚶吃不壞
說起潮汕飲食,人們首先會想到生猛海鮮。的確,潮汕待客,這第一道菜對外地人來說往往是個下馬威:一盆生蚶,用開水一燙就端上來,個個如硬幣般大小,掰開,露出鮮肉和血水,沾點兒辣醬送入口中。主人會勸你:連血水喝下去!這時你會不會大吃一驚?這樣茹毛飲血,委實讓大陸文化的子民們目瞪口呆,魯迅不是曾讚頌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嗎?但這只是我們少見多怪。潮汕人的這種吃法,只不過保留了海洋文明最古老的傳統。
6八月成神速度快
中國的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天神和人神。天神是神話之神,比如玉皇大帝,人神則是後人景仰的人,比如關羽。關羽這位人神,很多地方都拜,而潮汕地區拜的一位人神,就只有他們才拜其它人不拜,這個神就是韓愈。
7敬神要把神拖壞
每年正月二十三前後,汕頭澄海鹽灶鄉有個盛大節日:敬神、游神、拖神。敬神時還是很規矩,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游神時就不一樣了。人們分成兩方:抬神的一方護神,另一方則拖神。「拖」就是潮汕話「搶」的意思,搶什麼?搶神像,摸到神像有好運,搶到神像則大吉。抬神的人則以保護神像為職責。於是兩方必不可少的發生激戰。抬神的人為了保護神像,身上塗滿了油,讓對方抓不住,事先還要把神像牢牢地捆綁在轎子上,拖神的人先是緊緊跟著,到了指定地點,一聲號令,人們一哄而上,如同橄欖球賽。周邊的人也搖旗吶喊,群情激奮。誰能親手把神像拖碎,誰就自認為交了好運,哪怕只搶得用來捆綁神轎的草繩也認為是幸運,要把草繩帶回家,放在豬圈牛欄上,祈望它能起到護衛牲畜保平安的作用。最後,被拖得支離破碎的神像,被推到池塘中浸泡,然後另選吉日重塑金身。這樣,神像年年都是新的。
8海水淹井水不壞
要說這種現象也不難解釋。一是海水比重大,入井後總是沉在下面,地下湧出的山泉水在上面;二是井下有暗道,海水可以及時泄出,當然這井水就不會變咸了。
9地瓜葉子護國菜
潮菜以海鮮品為主要原料,但潮菜中最有名的卻不是海參大蝦之類,而是一道以地瓜葉子為原料的「護國菜」,「玉碗盛來碧綠湯,香而不膩調陰陽」,給人留下特殊的印象。
10水布隨身帶
潮汕地區種水稻,多水渠,下田路上經常要趟水過渠,從前穿布鞋,腳沾水要擦乾才能穿鞋。這水布一頭可以擦臉,一頭可以擦腳,細心的人,水布兩頭都有記號。
11木船前頭紅一塊
潮汕海民是以海作田的,儘管在陸地上時也不乏窩裡斗,但一到了海上則一浪泯恩仇。潮汕船民在海上的相互幫助同舟共濟的精神,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因為在浩瀚的大海上再大的船也不過是波濤中的一葉而已,天災人禍,時刻在威脅著漁人們。危難之時,能給予幫助的,不是遠在大陸的親人,而是有緣相遇的船隻。但是,古時海上海盜橫行,北有倭寇,南有海匪,所以在船上相遇的船隻並不都是朋友。怎麼識別呢?潮汕漁民就流行起紅頭船的標記。
12泰國國王潮州仔
原來泰國吞武里王朝始祖達信大帝鄭信,就是汕頭澄海人鄭鏞的兒子。大約相當於中國清朝雍正時期,鄭鏞到泰國大城謀生,娶泰女,生鄭信。鄭信在義父泰國財政大臣的教育下,入朝為官,升到甘碧府府尹。1763年,緬甸軍隊入侵泰國,大城王朝滅亡。鄭信組織人民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抗擊緬軍收復失地,並於1770年統一了泰國全境,建都吞武里,開闢了吞武里王朝事業,鄭信便被推為第一位泰王。
13琴棋書畫自成派
潮汕偏居一隅,藝術也自成一派。他的很多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甚至許多技術的事,也按藝術方式處理。人們常說潮汕人種地像繡花,就是一例。
14騎樓避雨又防晒
潮汕的建築也是獨具特色。老式普通民居大多不高,卷脊卷山,曲線居多。而城鎮里的商業街,則大多是騎樓式建築。騎樓式建築,就是臨街建的樓房,底層縮進去一米多,用柱支撐,各樓相連,形成兩條沿街的柱廊。外觀看去,頗似希臘雅典古代建築。
15塗角壘牆但磚塊
潮汕地區,人多地少,缺的就是細土,僅有的一點細土,人們哪捨得用它去燒磚。於是潮汕人就地取材,發明了塗角。這塗角是用灰砂土與貝灰作原料,製作時,把二者按一定比例加水和勻,用模子夯成一尺長的方塊,再間隔碼好,自然乾燥。乾燥後不用燒制就很結實,蓋房子千年不壞。這似乎有些像內地的夯制板牆了?灰砂土因為含石灰量大,不宜種莊稼,正好用來做建築材料。貝灰與北方的石灰不同,是用海中貝殼燒制而成的。潮汕地區是中國典型的海洋文化區,自古就以海產品為主要食物,吃剩的貝殼用來燒灰,正是變廢為寶。塗角也不污染環境,因為它的製作原料全部來自自然,壓碎了分解了就是土,又可以再次利用,實在是妙不可言。
16火車站離站十里外
論武昌還是廣州或者其它大中城市,汽車站與火車站總是相距不遠。在汕頭,離汽車站不遠的地方,也有一條火車路。但你要是沿著這條火車路走,保管你找不到火車站,甚至連火車影子都看不見。這條路走不到400米就換了另外的名字,而火車站還在10多公里外呢。
17舌鏡奧秘解不開
當年韓愈因排佛被貶潮州,到了潮州卻很快與高僧大顛結成好友,多次寫信邀請大顛到州郡,留十數日,二人相談十分投機。韓愈調離潮州時,又特意趕到靈山寺告別,並贈衣給大顛留作紀念。大顛,潮陽人,俗名陳寶通,是禪宗南宗六祖惠能的三傳嫡孫。他在靈山寺弘揚佛法,「門人傳法者,眾至千餘人。」韓愈身為朝廷命官,親自寫信邀他出山,他則「三請皆不至」,後韓愈親自過海迎接,大顛才給韓愈面子,與之接談,留下千古佳話。唐長庚四年,大顛93歲在靈山寺無疾而終。那時和尚多實行二次葬,第一次將肉屍盤坐在缸中,雙缸對接密封,一年後待屍體凈化腐爛後,再將骨頭撿入另一陶罐中,入土而葬,上面則修塔鎮壓,既防破壞,也可刻石紀念。大顛第一次葬在靈山寺後院,待幾年後弟子們欲進行第二次葬,開缸後,赫然見大顛屍體新鮮如初,毫無變化。人們無不驚訝,遂立即封上。又過了百餘年,人們再次開棺檢視,缸中只剩一塊硬舌根和一面銅鏡,於是在此基礎上修成一塔,名曰「舌鏡塔」,至今仍留於靈山寺後院。至於現在塔中還有無舌鏡,千百年來誰也沒打開過,遂成一謎。
18海盜藏寶謎難猜
現南澳的金銀島,本就叫「賊澳」,其附近的一堆礁石關於藏寶的傳說就更神奇。
地點:剁人石下
數量:十八壇
情節:明戚繼光率官軍剿賊時,海盜首領吳平遠洋逃生,其妹不願離去,願留島守寶,傳說被吳平殺死,分屍十八塊,與金銀一起埋下。
藏寶秘語:潮退淹三尺,潮漲淹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