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氣血就是女人的命根子!每天一碗,補氣養血,喝出好氣色

氣血就是女人的命根子!每天一碗,補氣養血,喝出好氣色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以氣血為本,所以人最怕氣血不足。我們說一個人身體好,最基本的就是「氣色好」,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

40歲以後,體質處於下滑階段,氣血運行趨於緩慢,代謝能力下降,容易形成氣血不足。

而很多朋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常常有臉色暗沉發黃的困擾,但是去醫院檢查血液中的各項指標又一切正常,中醫認為,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而氣血不足是很多疾病的開始。

自己測一測

8個癥狀看氣血情況

1、頭暈耳鳴

大腦的功能需依賴氣血的充養,且精血、精氣之間可以互生互化。若氣血不足,不能上充頭目,或致腎精虧虛,可見頭暈耳鳴。

2、臉色暗淡枯黃

皮膚白里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眼白混濁

俗話說「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乾澀、眼皮沉重,都代表氣血不足。

4、頭髮乾枯分叉

頭髮黝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髮乾枯、掉發、頭髮發黃、發白、開叉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5、手心偏熱或冰涼

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的人手應該一年四季都是溫暖乾燥的,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則都是氣血不足。

6、牙齒不好

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如成人牙齒稀疏、牙齒鬆動、齒根外露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

牙齦萎縮也是氣血不足的表現,當你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越來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體的狀況。

7、月經量少

女性的月經和氣血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女性月經量突然減少,甚至停經,那麼很可能就是氣血不足所致。

8、睡眠質量差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很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一碗五紅湯

補足氣血,年輕健康

五紅湯,是指紅棗、紅豆、紅花生、紅糖、枸杞五味紅色食物共同熬制的養生滋補湯,對補氣血有良好功效,而且簡單易做。

紅棗: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改善血虛萎黃,紅棗中的多糖成分能促進造血機能。

紅豆:性平,味甘酸,可利尿。消腫和健脾。紅豆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鐵質和維生素B12,有補血和促進血液循環功能。

女性經期失血多出現頭暈眼花,面容蒼白等,常喝加紅糖的熱紅豆湯,能補血且改善貧血癥狀。

花生:味甘性平,有益氣健脾和補血止血等功能。花生止血補血的功效主要是花生衣,其能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和改善血小板的質量,同時還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

所以花生衣既止血又對出血引起的貧血有效。注意,必須是紅皮的,粉色的不行。

枸杞:《本草綱目》中載:「枸杞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明目安神,令人長壽。」

而且枸杞改善老花眼的事實還被大詩人陸遊記載到了詩中:「雪霽茅堂鍾馨清,晨齋枸杞一杯羹。」枸杞的作用頗多。

紅糖:甘甜、溫潤、無毒。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

上述五種食物都有補脾生血之功,單用有效,五味合用更能增加補血作用。此外,血壓太低的人經常飲用五紅湯,也會幫助恢復血壓。

五紅湯

做法:紅棗七牧,紅豆50克,紅花生50克,紅糖適量,枸杞5克,五味共同熬湯,連湯共食用。熬好後分兩次服用,必須把豆熬爛,喝湯吃豆,不能剩下。

氣血是人體中無形的支撐,看不見摸不著而又不可或缺~秋至此時,也正是補充氣血的最好時機,趕緊告訴家裡人,做上一碗來喝~

關注脈脈養生可查詢下面這些疾病 (疾病搜索)

小兒發燒、小兒腹瀉、夜啼、小兒推拿、小兒常識、腰痛、男科、補腎食療、強腰鍛煉、腰間盤突出、背痛、腿痛、頸椎病、肝病、養肝、解酒、胃病、便秘、小腹突出、婦科、經期保養、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痘痘、白髮、脫髮、豐胸、美容、皮膚病、膽結石、咽炎、痛風、牙痛、打呼嚕、口腔潰瘍、鼻炎、眼病、手腳、感冒、咳嗽、失眠、痔瘡、腦出血、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癌症、食物屬性、補血、瘦弱、肥胖、瘦腿、瘦腰、濕氣、經絡、中成藥、打嗝

診斷:辯證、背診、面診、痘痘、月經、舌診、青筋、汗診、目診、指甲、肚臍(找病因)

治百病:打坐、拉筋、滾背、刮痧、拍打、拔罐、敲膽經、揉地筋、醋泡蛋、灸腹、姜、點穴、偏方、艾灸、高抬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脈脈養生 的精彩文章:

醫生自己每天吃8個雞蛋,結果……
女人四十歲後老得快,一湯一茶在身,找回年輕的你

TAG:脈脈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