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志》是否可以作為評論三國這段歷史的重要標準?

《三國志》是否可以作為評論三國這段歷史的重要標準?

原標題:《三國志》是否可以作為評論三國這段歷史的重要標準?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是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成為「前四史」的傑出歷史學著作。由於種種條件限制,陳壽作品十分簡略,後來裴松之為其做注,使內容充實了不少。


《三國志》書影


陳壽原本任職於蜀漢政府。蜀漢政權滅亡後,陳壽前往洛陽,在西晉政府中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陳壽很早就有為自己所經歷的歷史留下史料的打算,所以《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而恰好當時魏、吳兩國已經有不少相關材料,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這些作品都是後來陳壽寫作依靠的基本材料。而蜀漢方面卻缺乏史書,《三國志》中蜀漢部分的十五卷是基本陳壽自己撰寫而成。


後世對於《三國志》有不少很好的評價,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不少,我們不再冗述,主要來聊一聊《三國志》作為一本史書的缺陷。


《三國志》東晉抄本


首先即是《三國志》的內容太過精簡,由於史料和成書環境的限制,陳壽的原書很是單薄。所幸裴松之為此書做注時將大量史料補充其間,即使是裴松之本人認為存疑的材料他也照單全收,留待後人自行考辨。


其次,就《三國志》本身的結構和編排特點而言,缺乏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而想要了解這一時期的典章制度,則需要藉助《後漢書》和《晉書》來做補充。



陳壽塑像

最後,在史實和著作態度方面而言,《三國志》因當時政治條件、陳壽個人私仇以及其所參考的材料等方面原因,在部分史實方面記載有曲筆。魏書部分所主要參考王沈所著《魏書》,《史通·直書》批評《三國志》和《魏書》對於司馬家族對諸葛亮的作戰不利閉口不言,有失史家之風範。清代學者錢大昕為何晏辯誣,批評《三國志》記錄不實,指出陳壽這幫人因為何晏與司馬懿有過節,所以給寫的傳記多有污衊之詞,而何夔、鄭渾、裴潛、杜畿、衛覬、賈逵等人由於其後代入晉顯達,他們的傳記則頗多溢美之詞。《三國志》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粉飾,這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三國志》以「蜀」稱呼劉備建立的的政權,則顯示了陳壽顯示魏晉的正統,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國號「漢」。而按照史書編撰慣例,必須以國號相稱呼,陳壽以「蜀」代「漢」,違反了史家客觀中正的原則,備受後代學者之詬病。


參考資料:


1.陳壽、裴松之:《三國志》


2.曾志華等:《三國志解讀》


3.高凱:略論《三國志》裴松之注的史料價值

4.王寧:《三國志》及其史學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明朝「王恭廠大爆炸」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龍捲風還是可燃氣體爆炸?
明朝為什麼不使用錦衣衛對付大金呢?背後隱藏的秘密你知道嗎?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