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唯一聯合國駐守的首都:紅綠陣營隨時掐架,維和部隊不敢撤

唯一聯合國駐守的首都:紅綠陣營隨時掐架,維和部隊不敢撤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行政中心,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也基本都設立在首都圈內,因此,看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先看首都也就成了慣例。但世事無絕對,今天說的這個首都卻被分裂成「紅綠」兩個陣營,並且是隨時都有掐架現象發生,逼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駐守幾十年都無法抽身而退。

上個世紀80年代,塞普勒斯島的凱里尼亞山脈南坡上突然出現一面巨大的土耳其國旗,那麼,土耳其國旗為什麼會出現在地中海歐亞交界處的塞普勒斯島上呢?

事情需要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瘋狂擴張說起:1571年,奧斯曼帝國為開闢地中海航路方便補給,將目光放在了時屬威尼斯共和國的塞普勒斯島,6萬騎兵炮兵隨即發起強攻,野蠻的屠殺與劫掠導致塞島屍橫遍野,原住民希臘塞族與亞美尼亞人死傷過半。

在之後的三個世紀里,奧斯曼帝國移民了大量土耳其人登島,導致塞普勒斯淪為土耳其人的「錢袋子」,17世紀繳納的稅收甚至佔了土耳其全國總量的13%。為達到更徹底剝削的目的,希臘塞族人全部被聚集在北部山坳中居住,從而引發兩族矛盾越來越深。轉折點出現在土耳其在俄土戰爭(1877-1878年)中被俄羅斯打敗,為防止俄羅斯打到土耳其本土,不得不將塞普勒斯交給英國換取軍事保護。

但奧斯曼帝國轉身卻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陣營,英國大發雷霆隨即宣布塞普勒斯成為英國領土,並對土族人進行打壓,才有了後期土族與希族分庭抗禮的局面。二戰後英國在帝國沒落與美國崛起之間疲於應付,此時土族人創建了土耳其獨立組織(TMT),開始對希族人發動戰爭。一盤爛攤子最終被英國捨棄,英希土三國象徵性簽署協議後,塞普勒斯建立了居魯士共和國。

當時世界各國都認為沒有外部勢力介入的塞普勒斯,至少也會消停一陣子,但實際證明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已無可調和。居魯士政府(時任總統為土族人)成立十多年仍無法控制塞普勒斯局勢,土耳其政府暗中支持的土族人裝備日漸更新,希族人不得已向希臘政府求助,最終發動政變推翻土族總統。但土耳其卻第一時間武力介入,再次驅逐數十萬希族人。最終在聯合國介入下雙方以居魯士首都尼科西亞為中心緩衝點,北部三分之一面積被土耳其控制。

在聯合國以及世界各國眼裡,這條貫穿塞島西北到東南的綠色分界線是爭議緩衝區的含義,但在土族人眼裡卻是國界線,因為土族人將18萬希族全數驅逐至南部,自稱塞島北部為「土族邦」歸屬土耳其,被聯合國及世界各國譴責後乾脆獨立為僅被土耳其承認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首都」也設在尼科西亞,全球唯一的、被一分為二的最悲催首都自此誕生。

雙方仇恨深到水火不容,苦的卻是聯合國維和部隊,1974年入駐後就再也不敢撤離,44年里無數次延長駐守時間。為了區別聯合國的綠線,北塞土族人依據土耳其國旗顏色設計了紅色標識,以標榜與聯合國、希族人的不同,久而久之也被稱為紅綠兩個陣營。那麼,聯合國為什麼不敢撤離呢?這裡面既有希族人幾度被屠殺驅逐的先例,也有土族人暴戾嗜殺的一面。

《聯合國駐塞維和部隊延期決議》通過後,駐塞維和部隊的責任從防止雙方再度爆發衝突基礎上,又增加了掃除土耳其軍隊布下的地雷、尋找希族失蹤人員骸骨以及維護海上弱勢方(希族人)的捕魚活動。當然,處理最多衝突的還是兩族時不時的掐架,從互仍石塊到背後捅刀子,煩不勝煩。

隨著時間的推移,塞普勒斯治安相對之前也好了很多,但對於遊客而言,尼科西亞無論是兩國首都還是聯合國駐守的「重災區」,都極不適合遊客踏足。類似事例已發生了數百起,很多遊客意圖穿越偏僻處的紅綠線抵達另一面,要麼被當成越境罰款,要麼以「間諜」身份被起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在陌路 的精彩文章:

非洲最安全國家:顛覆髒亂差的原始印象,環境衛生比肩日本
美國最有錢的州:靠農業人均50萬年收入,95%是英國後裔

TAG:行走在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