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率三萬人抗元,被俘後忽必烈許以宰相,死後留一首詩代代相傳
原標題:此人率三萬人抗元,被俘後忽必烈許以宰相,死後留一首詩代代相傳
數看前朝,風流人物大有所在,多情之人亦不在少數,帝王糾紛,戰場殺戮,小人之心,不忠不信,這些無疑成為了別人的談資。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去揣意這些是非,而不是去看待那些真正的英雄。而他一個快要被遺忘的人,不想讓他的事迹沉澱,更不願看到他被遺忘,而孤獨的堅守著他的信仰,所以,請你們能夠重新拾回對他的記憶。一個敢於赴死卻又不為自己而活的人——文天祥。
一開始知道他還是因為他的那首詩,是多麼的義氣蕩然,視死如歸。有多少能夠像他那樣堅持自己,也不願被渲染。因此深深地被他所折服。文天祥十八歲時鄉試第一名,二十歲貢士,然後入京殿試,被宋理宗定為了狀元。與當時的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了錢財,並組織三萬義軍反元,到最後只剩下六人。
南宋投降第二年,他就被元軍的大軍壓境,最後兵敗,在五坡嶺被俘。他開始寫詩,或許這是他唯一能慰藉自己的方法,他只能用語言來吶喊心中的不憤和對整個國家的堅守。
文天祥在燕京地牢里關了三年之久,環境幽暗潮濕,夏熱冬寒,難以想像。吃的穿的更不用說了,心中留有的對國家念想的便是他最大的精神食糧。這種肉體和身體上的雙重煎熬,也沒讓他放棄對國家的忠義。
這種情況下,若不是心中懷有大義大信,怎能堅持下去呢。而當時他的妻子和女兒被抓,在元宮中為奴,他的女兒也曾寫信向他哀求,另外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好言勸降,並以宰相之位贈與他,榮華富貴更是想之不盡。
可文天祥無動於衷,絲毫不改自己的想法。
這在別人看來可能會覺得他很無情,不管不顧自己的妻女,可是你沒有想過,他心中念得是國家之人,是整個大民族。
當他被押上邢台,還問他有什麼想法?只要他現在後悔仍然能保留性命,可他依然不為所動,在朝南面的方向,跪拜數次,從容不迫。
當時的南宋已經亡了,南北宋的末代君王都以相繼投降,他拜的不是那些死去的皇帝,而是那些大宋尚有的熱血志士,是漢人被異族統治的天下百姓。
?一代愛國英雄就此逝去,可他的信仰,他的靈魂就在了我們心中,生死是小,節氣是大,寧可頭顱落地,也不讓骨氣落地。他的正氣歌他的詩,都是在堅持他心中的大義,又給了多少人指明方向,在這個戰爭紛飛的年代,擁有一腔熱血和忠肝義膽是多麼重要。
我想不到用什麼言語來訴說他,更是覺得沒什麼文字能代表他,而他的信念永遠的留在我的心中,不曾遠去;而他在獄中寫下的那首《正氣歌》,更是代代相傳。
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光緒死後一百年,專家在他頭髮上找到一奇怪東西,揭開其真正死因
※魏延勇冠三軍,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就被殺?只因他身上有一致命缺陷
TAG:草根也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