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話梅堯臣「鴨腳子」詩

話梅堯臣「鴨腳子」詩

原標題:話梅堯臣「鴨腳子」詩


話梅堯臣「鴨腳子」詩


曹 昊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23期


筆者在閱讀《宛陵先生集》以及朱東潤先生編著的《梅堯臣集編年校注》過程中,常常會被詩人熱愛故鄉的熾熱情懷所感染。文集中昭亭山,句溪、宛溪等宣城山水風物的字眼、詩句,時不時就會跳進眼帘,而且描述的又是那樣清幽美麗,如臨其境。「昭亭水蒼蒼,寒溪水瀁瀁,句清宛微渾,群鷗舞潭上」「昭亭山色無纖塵,昭亭潭水見游鱗」(1)等等,這些樸素淡雅的辭句,句句都傳達著深厚的故土情感,一直為人們千年傳誦。

而讓人頗感到有趣的是,在他的「鄉情詩「中,對家鄉一普通物產鴨腳子(今名銀杏、白果),竟然十二分的鐘情,不吝筆墨,寫出多首美妙的詩篇,並引發他的最忠誠詩友、文學宗師歐陽修的熱烈響應,一度唱酬不斷,因之也大大地提升了「鴨腳子」的美譽度。如下不妨從梅、歐詩文集中稍列出一些篇目來,以方便有興趣的讀者賞讀。


如有《鴨腳子》《代書寄鴨腳子於都下親友》《宣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三《依韻酬永叔示銀杏》《依韻酬永叔再示》《依韻和齊少卿龍興寺鴨腳樹》《永叔內翰遺李太博家生鴨腳》《梅聖俞寄銀杏》《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等。



現代生物學常識表明,銀杏屬裸子植物門銀杏綱銀杏目,落葉喬木,種核白色橢圓形(倒卵形),可食。銀杏又是現有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恐龍時代的遺老,因它僥倖逃過冰川劫難而遺留下來了,被嘆為活化石。


江南民間以銀杏樹葉似鴨子蹼掌形象,故名鴨腳子樹。宋以後,「鴨腳」、銀杏這兩個名稱,混用並延續了很長一個時段。但經果核「絳囊入貢」,貴冠中州後,朝廷官方,便以杏核的形狀和雪白顏色始命名為銀杏,漸漸取代了「鴨腳」這一俗名。


梅堯臣「鴨腳子」詩之後,有關記載才開始增多。


古代詩歌托物寄興,所託之物又多為植物。「楊柳依依」,「食野之萍」,「蒹葭蒼蒼,參差荇菜」等等,這都是早期人類農耕文明的特徵。《楚辭》比《詩經》更進一步,也更華麗了,還多以芝蘭香草作譬喻,彰揚美好,但卻未見有關銀杏的記述和描寫;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也幾乎無人提及銀杏樹、銀杏果。再查查現代考古資料,在古人類遺址、古墓中已發現的有糧食、瓜果種子,卻也未曾有過銀杏種粒出土的報道。一直到北宋初期,梅堯臣在「宣州雜詩」中才較早地吟出了「高林似吳鴨,滿樹蹼鋪鋪,結子繁黃李,炮仁瑩翠珠。神農本草闕,夏禹貢書無,遂壓葡萄貴,秋來遍上都」 (2)這首「鴨腳」銀杏詩來。


此後,歐陽修在一首《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一詩中寫道:「鴨腳生江南,名實未相浮。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致遠有餘力,好奇自賢侯。因令江上根,結實夷門秋。始摘才三四,金奩獻凝旒。公卿不及識,天子白金酬。歲久子漸多,累累枝上稠。主人名好客,贈我比珠投。博望昔所徙,葡萄安石榴。想其初來時,厥值與此侔。今也偏中國,籬根及牆頭。物性久雖在,人情逐世流。惟當記其始,後世知來由。是亦史官法,豈圖續君謳」。(3)詩後還作一註腳,「京師無鴨腳樹,駙馬都尉李和文自南方移植於其第。和文,李遵勖也……。」



歐陽修文學名盛,更以史家、史官且史著豐贍,為人們熟知。最著名的史學、目錄學著作有《新唐書》(與宋祁合編)、《新五代史》、《崇文總目》等。這裡他以史官的責任,記實的筆法,文學的形式記錄了當時京城人尚奇好異引種「鴨腳」的趣事,為後世留下一段最原始、詳實而生動的史料。

南宋以後有關「鴨腳」、銀杏的詩漸漸多起來了。如大詩人楊萬里,曾有「深灰殘火累相遭,小苦微甜韻更高。未必雞頭(芡實)如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陸遊也有「鴨腳葉黃烏臼丹,草煙小店風雪寒」。(《十月旦日至近林》)


兩宋賢哲競詠「鴨腳」,更促使元明以後此類詩文的豐富。不過,還是以梅堯臣的「鴨腳」詩更具影響,有特色。


上文述及,北宋早期,京都開封一帶沒有銀杏樹種植,而江南多地包括宣城,則普遍種植。梅堯臣因以為詩:「北人見鴨腳,南人見胡桃,識內不識外,疑若橡栗韜。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吾鄉宣城郡,每以此為勞。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4)「……江南有嘉樹,修聳入天插。葉如欄邊跡,子剝杏中甲。」(5)「凌雲枝已密,似蹼葉非疏。影落鄰僧院,風搖上窮裾。何當避繁暑,瀟洒蓋庭除。」(6)


這裡,梅詩對銀杏的栽培,結實的時間,種子的形態,剝取種核的手膚之苦,都作了如實載錄。同時又細緻描寫了銀杏的樹形高大雄偉,樹葉美觀怡人的生物特徵,可以看出是繼承了《詩經》風物詩的正脈,狀寫「鴨腳」物態如同其他詩作一樣,平淡自然,簡遠清曠,境與意諧,極盡其妙。


歐陽修推賞梅堯臣遠寄「鴨腳「的雅意新風。


梅堯臣12歲離開家鄉隨叔父梅讓,先是讀書學詩,後蔭補為官,雖詩名很盛,卻多次應試進士不第,後經歐陽修等高官名賢大力舉薦,賜一個進士出身,累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官不過五品,而精神壓抑,生活困苦一生未能稍解。歐陽修不僅同情他的仕途和生活貧苦,更看重他的人品,器重他的詩才,給予過多方面的真誠幫助。梅堯臣終身感激歐陽修。


皇祐、至和年間,梅堯臣兩次回宣城居喪。在居母喪期間,他採摘自家後園銀杏果,遠寄京城歐陽修及其他親友,並以詩為簡:「予指老無力,不能苦多書,書苟過百字,便覺筋攣拘。京都多豪英,往往處石渠,作書未可用,寄聲亦已疏。後園有佳果,遠贈當鯉魚,中間聞尺素,加餐意如何」 (7)


歐陽修收到佳果與詩書,即興賦詩遠寄宣城。詩中高度美譽譽梅堯臣以霜野林實為時新禮物的深厚情誼與高雅創意 。「鵝毛寄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8)



而梅堯臣對於歐公的「珠玉相報」,便又隨即奉詩兩首:

「去年我何有,鴨腳贈遠人,人將比羽毛,貴多不貴珍。雖少未為貴,亦以知我貧。至交不變舊,佳果幸及新。窮坑我易滿,分餉尤奉親。計料失廣大,瑣碎且沉淪,何用報珠玉,千里來殷勤。」(9)


「今喜生都下,薦酒壓葡萄。初聞帝苑誇,又復主第褒。累累誰采掇,玉碗上金鼇……。」(10)


宋詩又多以日常生活為內容,以詩敘事,還常以詩代簡,這是宋詩不同於唐詩的最大的特點。歐梅詩歌創作成就代表當時最高成就和境界,詩歌形式題材也引領時代風氣。如梅堯臣與歐陽修以「鴨腳子」為題的詩歌酬唱,一時在士大夫中作為美談廣泛流傳,無疑對於時世風尚產生一定的良好影響。


時近千年的今日,我們細心品讀先哲們的這些詩作,不僅從中得到美好的文學享受,也不乏一定的社會人生的啟示意義。


註:


(1)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64、1107頁


(2)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770頁


(3)《歐陽修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年6月版第46頁


(4)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959頁


(5)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740頁

(6)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35頁


(7)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744頁


(8)《歐陽修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年6月版第37頁


(9)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01頁


(10)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02頁


(作者系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

宣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廣德東山寺——太陽沖里的傳奇
青草湖的圍墾與反思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