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在歷史上,每當朝代更替時便會有一些將領、官兵、難民等伴隨著戰亂流亡至南洋,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一大批漢儒學者和軍政官員逃往越南,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紛紛移居當時的印度支那,唐朝後期,黃巢襲擊廣州時,廣東人爭相逃往東南亞,這些伴隨著戰亂逃往南洋的人們在那裡安家後就開始開荒、種地,慢慢地建立起華人社區,明朝進士嚴從簡前往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考察後,在《殊域周咨錄》一書中這樣寫道,初至杜板僅千家,二酋主之,皆廣東漳泉人,又東行半日,至廝村,中國人客此成聚落,遂名新村,約千餘家,村主廣東人。

問題來了:

源源不斷的人下南洋,

那麼所謂的南洋到底指的是哪裡?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 庄國土:

「 我們從秦漢以後就稱那一片海洋叫南海,整個南方的海洋,一直到印度洋,統稱南海,南洋這個概念一開始是十八世紀末一本遊記叫《海錄》,這個書是第一次用南洋這個概念來指現在中國南部的這個海洋,以及跟它的周邊的陸地,再以後這個概念就比較明確了,南洋就是東南亞,東南亞就是南洋。」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東南亞就是當今的東盟十國,在下南洋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因戰亂而逃往南洋的官兵、將領只是很小的規模,更多的人下南洋則是源於海上貿易。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 庄國土:

「東漢時期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我們的商人特別是宮廷的商人怎麼說,指官商,太監那一類的那種商人,就帶了金子、絲綢到現在的南洋大概現在的東南亞,乃至到現在的西南港去做生意,去換當地的土特產回來。」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法國殖民下的越南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東南亞,英國佔領了緬甸、馬來半島、婆羅洲,荷蘭佔領了爪哇、蘇門答臘、東印度群島,越南、婆羅被法國佔領,菲律賓群島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整個東南亞被瓜分的所剩無幾,這些殖民地與歐洲、美洲共同形成了世界性的貿易網路,於是整個世界對遠東商品的需求量驟然增加,也因此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謀生機會,促使更多的華商湧入南洋。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 庄國土:

「明代後期清代初年,這個時候南洋華僑的規模大概是十萬左右,但是到第一次浪潮結束,也就是說到十八世紀中期,那整個南洋的華僑大概會有我的估計大概150萬。」

「豬仔」華工

十九世紀中葉長達400年的黑人奴隸貿易正在逐漸廢除,全球出現用工荒,正是這一原因使得東南亞的殖民者們紛紛前往中國開辦招工所,招收大量中國勞工,這便是臭名昭著的中國苦力貿易。每一位前去做工的中國勞工都必須簽訂一份契約,只要簽約這份契約就可以免費去南洋做工,而前去南洋的船票、食宿以及做工的工具、家什等一切開銷均由招工所墊付,並在之後賺得的工錢中扣除,在那個時代,以這種契約形式下南洋的中國人被稱為契約華工。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契約華工

正是這些契約華工大批量的被運往東南亞,形成了第二波下南洋高潮,據統計在這近半個世紀的契約華工歷史上被運往東南亞的華工超過200萬人,簽訂契約後的華工就會像豬仔一樣被販賣掉,一去不回,所以他們又被稱為豬仔華工。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 庄國土:

「 豬仔實際上是一個廣東話了,華工不是被抓到船上去嗎,船上去就是要給他們吃,不一定是每個人有一個碗,就是一個大鍋,你再熬一點什麼東西吃,然後每個人都蹲著,就像餵豬一樣。」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當年德記洋行的華工契約

德記洋行是當時全國的五大洋行之一,也是廈門最大的賣人行,他們表面上是做米商的生意,實際是以賣豬仔賺錢,簽訂一個豬仔只需花費三到十元,到南洋卻可以賣到一百元,甚至是五百元的價錢。為了防止豬仔買賣的曝光,運送豬仔上船往往是在晚上進行,外面的人無從知曉。

衙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 吳鳳斌:

「 有的人不大願意去(做華工),他就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去搶,整個廣州城到晚上時都沒有人敢出來。除了大量農民以外,他還搶學生,要去考狀元的那些人也有被騙去的,到了豬仔館以後,你如果不願意出去,你看他就拿木棍打你,拿木板夾你,他把你關到大便坑裡面,人在上面弄上大便,使你臭氣難聞,受不了。皮鞭一般是用四條,然後再把他捆起來,有的皮鞭上還帶著刺,最後你只好答應。」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19世紀橫渡海洋船上的「豬仔」華工

由於運輸豬仔的統艙條件惡劣,航行時間又長,再加上疫情的感染,豬仔的存活率極低,每次運輸中能活到南洋的契約華工其實只有半數以上,為此在裝運豬仔時,豬仔館的老闆一定是儘可能的超額裝載,以保證到南洋後活著的豬仔還能達到預期的數量,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華僑博物院院長 丁炯淳:

「比如說一條船你可以載三百個人,他一定載六百個,六百個我就死了兩百五十個,百分之四十左右路上死了,到那邊也是超過三百個,他還是賺了。」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船上的豬仔華工

熬過了船上的黑暗歲月,剛到達南洋的華工多少還是帶著些許興奮的,他們終於可以使出渾身力氣賺錢養家了,一想到可以將賺得的錢寄回家,頓時會覺得所有受過的這些苦都是值得的。但他們並不知道悲慘的南洋生活才剛剛開始。在這裡每天不但做著超負荷高危險的工作,吃的也是如豬仔般的食物,幾乎沒有醫療機構,每天都有餓死、累死、病死的勞工。最駭人聽聞的是在甘蔗園,這裡的華工連死後都無法解脫命運的摧殘。

衙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 吳鳳斌:

「到古巴去煉糖,煉那個糖的話,要煉白糖,白糖的話要靠什麼東西?動物的骨頭還加上人的骨頭,下去這個糖才會白,開始我不大相信,後來一直看見,看看看,真的是這樣,白糖的話你要白的話,要下上動物的骨頭,但是它那個動物沒有這麼多,所以把人的骨頭都擺進去了。」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帶著腳鐐在甘蔗園勞作的華工

殖民者對契約華工所進行的敲骨吸髓式剝削和非人的虐待造成了華工驚人的死亡率,根據史料估算,華工在契約期間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平均勞動壽命只有五年。廣州、福建等地的百姓紛紛走上街頭,揭露殖民者壓迫契約華工的滔天罪行,清政府迫於壓力,開始前往南洋調查取證,並與殖民者談判,最終迫使各國殖民政府相繼在1914年前後廢止契約勞工制。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 庄國土:

「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這個時候的華僑他的經濟力量已經被中國的官僚看到,他們就想如果政府能利用他們像西洋人那樣利用他們,然後對這個政府,對這個國家會很有好處,你要利用他首先你要保護他,保護他最需要保護的是誰?是華工,所以從保護華工開始。」

正是清政府這一態度的轉變促進了中國人向東南亞移民,從而引發了第三波下南洋高潮,繼續填補著急速發展的東南亞,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

華僑博物院院長 丁炯淳:

「早期的從事的行業基本上就是服務業、手工業,三刀兩小,小商、小販、菜刀、剪刀、剃頭刀,我們展廳有一套36種行業基本上都是以服務行業為主,甚至有銀行,有裁縫店,有戲院,包括路邊這個卜卦、算命、代書、洗衣,這些都有。」

僑批|來自異鄉的問候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僑批

在福建閩南語中,批就是信的意思,這種帶有匯款的家書便稱為僑批,是海外華人向國內匯款時用的特殊郵遞載體。僑批陪伴著南洋僑胞走過了一個半世紀有餘,經歷了清末,民國與新中國,它的樣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變化著。但無論哪一個時代的僑批,都始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銀信合一。而華僑下南洋後是否安全抵達是僑眷最為牽掛的,報平安成為了華僑抵達南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 王煒中:

「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的時候,他沒有錢還跟人家借一兩塊錢,批一封,錢兩塊,趕快寄回報平安,所以第一封信是他的平安批。而且他在外面那麼苦,他也不講什麼,他說我在外面知道會照顧自己,請你們放心,不要挂念,都是,都安慰家裡,那家裡呢收到這個錢後要趕快寫回批,那寫回批的話呢他家裡那麼苦他也不敢講,善意的謊言,所以兩邊都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過活的,裡面有苦他不敢講,外面有苦也不敢講。」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遞送僑批的水客(右)

最初的僑批是由水客遞送的,水客是指常來往于海內外替人捎帶錢或物的人,在我們當今時代指的就是那些攜帶水貨過海關的旅客。僑眷從水客手中接過僑批時還會急切詢問親人在南洋的情況,水客也會熱心回答,由於水客居無定所,四海為家,遞送一次僑批和回批需要半年之久,而在華僑與水客之間沒有任何字句作為憑證,全憑同鄉之間的一份信任。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 王煒中:

「為什麼水客批局丟批很少呢?這就叫賊有賊道,我們這裡講的就是有詛咒是吧,這個東西都是人家拚命,生生死死給你賺來的錢,要養活家裡人,你沒有了它他就死掉了怎麼辦,所以你吃掉這個批本身就是雷公要轟你的,作孽的。」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水客平均每年往返三次,深受南洋華僑的信任,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是水客最興盛的時期,僅在汕頭專門遞送僑批的水客就有上千人,帶回來的批款多達國幣兩千萬。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 王煒中:

「 後來出去的人越來越多了,開始水客送,那水客他沒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第二個水客他居無定所,有時候找不到他,說不定給他吃掉了還不知道,是吧,後來好多在外面辦企業的老闆他就想了這個問題,就把他老鄉的錢收回來,信也收回來,專門派人送回去,送回去到了澄海的東湖就他老家,也設立個致成批館,這個批館跟他我說就是現在叫做連鎖店,就雇了十幾個僑批派送員送下去了,批局就這樣出來了,僑批的派送員被稱為批腳。」

「賣豬仔」:清末中國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廣州市和平路僑批局舊址

最初的批局是由新加坡澄海籍華僑黃繼英創辦的,由於他開辦的致成染坊中有越來越多的澄海籍工人需要寄送僑批,便在1935年成立了致成批館,隨著規模逐漸擴大,規模化之後形成了批局,並在家鄉澄海東湖開設聯號,在國內與南洋之間建立起網路關係,隨後一些精明的僑商抓住機遇,陸續創辦起僑批局,與單槍匹馬的水客相比,批局具有遞送周期短,資費評價,有固定場所等優勢,很快便替代水客成為僑批業的主力,於1935年前後達到鼎盛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在沒有大橋的古代,人們通過這些古渡口跨越黃河!
窮算命,富燒香:運氣風水是可以改變的嗎?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