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用「溫其如玉」形容君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詩經·秦風·小戎》有言:「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這是一位女子在思念自己從軍打仗的丈夫。在詩中,這位女子把自己的丈夫比喻成溫潤的玉,是在說自己的丈夫為人淳厚、性情溫和。在後世的演變中,「溫其如玉」就成了衡量男子是否能稱為君子的標準。
先人用玉來比喻君子,與我們尊崇的儒家審美傾向息息相關。
儒家肇端於春秋戰國時期,其時諸侯侵伐,社會混亂。孔子有感於此,追述西周初期周公制定的禮儀,提倡出一套克己復禮的行為規範。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平民百姓,如果每個人都收斂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社會就又重新回到和諧有序的狀態當中。「收斂、剋制」就是儒家審美傾向的出發點。性情溫和,舉止優雅,心地淳厚,這些都符合「收斂、剋制」的標準,於是人們就稱這類人為君子。
玉的特徵是溫潤,沒有奪目的色彩和耀眼的光芒,這與儒家強調的「收斂、剋制」是相符的,於是自然而然,人們就把君子的品行和玉的特質聯繫在一起,產生了君子如玉這種比喻。
在歷代儒家作品中,有很多都對君子和玉的關係作出過詳細闡釋。如《禮記·聘義》記載:「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禮記》把君子和玉的特質各自分為十一類,並逐一進行類比,可見在古人心中君子和玉的相似性有多大了。
許慎在《說文》中把玉和君子相同的特質分為五類:「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我們可以看到,在許慎這裡,玉的特質已經和儒家倡導的「仁、義、智、勇、潔」等核心道德規範聯繫起來了。
後世君子皆以玉反觀自身,看自己是否符合儒家道德規範,於是,佩玉成為了君子儀容的重要內容之一。君子佩玉,是為了觀玉以省察自身,舉手投足之間玉相互撞擊的聲音也能時刻提醒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溫其如玉」的標準。
本文摘自《中國人應該知道的國學常識》,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閱讀與欣賞 太守與民同樂圖 介紹蘇軾《浣溪沙》詞(一)
※三伏天到!古畫中的「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過三伏天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