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的是誰?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的是誰?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的是誰?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的是誰?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是我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大褒者主要著重於他的「文治武功」,根據他的許多顯赫功業,將他稱為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是曠代英雄;大貶者主要著眼點是他的「道德品質」,根據他許多違背人性道德的行為,將他稱為大野心家、大陰謀家,是一代奸雄。但總的說來,貶多褒少。民間呼之曰:「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曹嵩為宦官曹騰之養子,故由夏侯改為曹姓,與漢初名相曹參宗嗣並無瓜葛。漢代選拔人才,一重門第,二重德行(基層有「舉孝廉」的推薦制度)。曹操出身宦官之家,門第自然不高,雖有才氣,但很難得到選拔,唯有習武從軍,才能向上攀升。所以,曹操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極為反感,在其言行中隨時表現出藐視道德,輕視書生,急功近利,不畏人言的狂妄態度。被當時的名士許劭評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對此評論甚為得意。爾後,曹操採取「重才不重德」的用人方法,趁「黃巾起義」天下大亂之機,遂發展成為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強大軍事集團。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紛爭不斷,生靈塗炭,百姓極為盼望安定。若此時群雄中有一雄順應時勢,弔民伐罪,昭告天下,號召統一,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曹操當時身為漢相,已佔天時地利,又有軍事實力,若無篡漢野心,以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號召力,兵不血刃,傳檄而定,恢復國家的統一,亦非難事。在赤壁鏖戰之前,號稱八十萬雄兵的曹操,似乎就擁有這種不戰而下江南的優勢。可為什麼又吃了大敗仗呢?就因為他自己名聲太臭。與其說他是政治家,不如說他是陰謀家。在治國理念上,他並不講求通過良好的政績來贏得民心,而是不斷地運用陰謀詭計,聯甲倒乙,逼丙攻丁,以達到消滅異己,擴充地盤的目的。在戰勝對手後,不惜採用殘酷手段,一再屠城。有了這種惡名在外,百姓對他既恨又怕。在他下江南的時候,百姓情願跟隨不是他對手的劉皇叔逃跑,也不願意跟他這位借天子之名行擴張自己之實的曹阿瞞合作。這就是他統一天下計劃一再受挫的重要原因。曹阿瞞一開始就走上了以詐術取天下的邪路,他處處培植曹氏集團的勢力,時時打擊「漢室」的威信,無以復加地欺凌漢獻帝,使天下人皆知曹阿瞞「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曹操為了消滅異己,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他甚至公開提倡只求建功立業,不講倫理道德的用人觀。在前後七年(從公元210年至217年)時間內,他三下求賢令,即「魏武三詔令」。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的第三次求賢令中,他公然宣稱:「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長,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也就是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才能,哪怕是不仁不孝之人,亦可重用。這樣的用人理念,爭奪天下時也許有效,但用於治理國家,則必然人心瓦解,道德崩潰,國本動搖。他還一再寫文章告訴有野心的人,要想早成大事,就要敢於用人,那怕是有劣跡的人,甚至還要敢用亡命之徒。他在第一次求賢令中說:「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有德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這種用人原則,非常接近現代黑社會,用這樣有才無德的人,最終又能做出什麼好事來呢?

曹阿瞞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後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當機立斷,心狠手辣。「寧可我負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負我。」「寧可錯殺一百,勿可漏過一人。」這些經典橋段,都是他處世的座右銘。他以各種理由,一生枉殺無數人。如才子孔融、楊修,神醫華佗等等,都成了他的刀下冤魂;又如什麼「夢中殺人」,「借刀殺人」等等,都成了他殺人的理由;就是在他逃亡時,對準備殺豬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也要斬草除根。在《零陵先賢傳》中,就記錄了他枉殺周不疑的史實:「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幼有異才,聰明敏達。太祖(曹操)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幼子倉舒(即稱大象的曹沖)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能駕馭也。』乃遣刺客殺之。」凡此殺人種種,無不令人扼腕切齒。

曹操這種只講才能,不論道德;只講功利,不論操守的處世哲學,也大大影響了他的子孫後代和曹氏集團。《後漢書.孔融傳》中說:「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即凌辱),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新語世說》曰:「曹公之屠鄴城,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將(曹丕)己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指甄氏)。』」原來,曹氏父子正在為爭奪袁熙之妻甄氏而爭風吃醋,曹操對兒子曹丕先下手為強的做法非常不滿,無奈兒子正是秉承乃父之風。父子尚且如此,以此推之,社會還有何倫理道德可言。

魏之篡漢,晉之篡魏,前後相距僅四十五年。兩場鬧劇,如出一轍,都是由曹阿瞞親自培植起來的陰謀家所為。魏、晉兩代統治集團是實行曹氏「陰謀治國」論的樣板。魏、晉兩朝,宮廷穢亂,骨肉相殘,官貪吏暴,民不聊生,終使五胡亂華,中原破殘,天下三百年分崩離析。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也是曹阿瞞貽禍天下的根源。

唐《貞觀政要》中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封彝德說的一段話:「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

從古至今,任何社會都要建立秩序,並由社會秩序來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為了維持秩序,人們總要遵守一種共同的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統稱為社會道德。尊崇社會道德,這是恆古不變的硬道理。反之,拋棄社會道德,天下就會大亂,百姓就會遭殃。因此,敢於公開拋棄社會道德的人,一定會被天下人所唾棄。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都尉汲黯:是一個敢觸摸真龍天子逆鱗的人
悲壯的交河:漢在此設西域都護,唐在此設安西都護府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