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士兵制服上的「兵」和「勇」,居然代表了兩種天差地別的地位

清朝士兵制服上的「兵」和「勇」,居然代表了兩種天差地別的地位

原標題:清朝士兵制服上的「兵」和「勇」,居然代表了兩種天差地別的地位


關注


很多人都喜歡看古裝電視劇,而在我們國家的古裝電視劇中,以清朝為背景的基本上佔了大半江山。


不知道大家在看清裝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出場的清朝士兵制服是有區別的,有的印著「兵」字,有的印著「勇」字。


那麼,「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回答是:區別可大了,他們的地位簡直是天壤之別!

下面請大家猜一猜,在清朝,是「兵」的地位高一些,還是「勇」的地位高一些呢?


相信有不少人都會選擇「勇」吧?


聽上去,「勇」比「兵」更高大上一些,應該是勇敢的「兵」才能升級為「勇」吧,有一種「古代特種兵」的感覺。


實際上,「勇」確實是「特種兵」——「特」別的,一「種」打完仗就解散的「兵」。而「兵」就不一樣了,它是有編製的國家正規軍。


兵:吃皇糧的世襲「鐵飯碗」


清王朝在入關之後,發現八旗軍雖然威猛,但人數畢竟有限,依靠區區二十幾萬的八旗軍,根本無法保障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國土上的統治,於是增員擴編成為剛需。


在八旗軍的基礎上,清王朝開始通過收編明(漢人)軍隊,招募漢人來擴大軍隊,為了區別於滿人的八旗軍,這種漢人組成的漢軍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稱為綠營兵。


八旗軍和綠營軍共同組成了「兵」,成為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可以世襲,由國家財政撥款,提供糧餉。


不過雖然同為「兵」,八旗軍和綠營軍的地位還是有區別的。八旗軍被定位為國家的精銳部隊,負責拱衛京師,戍守重鎮要塞之地。而人數多於八旗軍數倍的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負責維持清王朝在各地的有效統治。乾隆、嘉慶兩朝,綠營總兵達到了六十餘萬,成為軍事主力。

勇:從「臨時工」到正規軍的逆襲



「勇」其實就是鄉勇,屬於民兵,它誕生初始的定位是「臨時軍隊」。在發生戰事的時候,如果八旗和綠營兵不夠用,就在當地臨時招募軍隊,戰事結束則解散。為了避免混淆,這些臨時民兵的軍服被印上「勇」字,以示與正規軍的區別。


「勇」不僅沒編製,連工資發放都是靠地方自籌。

這種情況在清末發生了改變。


清末,八旗兵和綠營兵朝著腐化無能的道路一去不回頭,成為不靠譜的「豬隊友」。而當時正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之下,戰鬥力出眾的「勇」的主場時刻開始到來。


曾國藩建立湘軍後,勇營正式制度化,規範化。在清王朝後期,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成為了主要的作戰力量,實力碾壓了八旗軍和綠營軍,可謂揚眉吐氣。



所以說,別看「兵」和「勇」就一字之差,然而一個是編製內的「鐵飯碗」,一個卻是打仗時經常被充當炮灰的「臨時工」,地位和待遇真是天壤不同!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紅狐童書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手機淘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志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孩子被寵壞的4個徵兆!出現一個父母需警惕

TAG:錢志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