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能看到1000年前的餃子,敦煌能看到2000年前的官司!
原標題:吐魯番能看到1000年前的餃子,敦煌能看到2000年前的官司!
——你吃過餃子嗎?
——廢話。
——什麼餡的?
——韭菜肉的。
——來,嘗嘗1000多年前的餃子,也是韭菜肉的。
——滾!滾~滾長江東逝水~
呃,我不是開玩笑。世界上真有1000多年前的餃子,除了有點硬,其他沒有任何問題。
四個餛飩一個餃子,藏於新疆博物館
但你不能吃,吃了就是犯罪,因為它們已經是文物了。
餃子的發現地點,是新疆吐魯番。吐魯番乾燥高溫的氣候,讓這些餃子、餛飩還有烤饢來不及腐爛,就「石化」了。
這就是絲綢之路奇妙的地方。在這片網狀的貿易通道上,獨特的氣候,讓它有足夠的能力演繹各種傳奇。
畢竟,你包的餃子,夏天放一天就能餿掉;吐魯番的餃子,可是存放了1000多年!
出土餃子、餛飩的墓葬,專家推測,年代大約為七八世紀,屬於唐朝。
絲綢之路
在高溫高濕地區不可能存在的文物,在絲路上,卻成了可能。
除了食物,還有一種東西,其他地方很難發掘,但絲路可以,敦煌可以。
這種東西,在今天普通平常:紙。
中國東南部的考古發掘中,不可能出現紙。就算文物書畫,能從宋代保留到現在,已經到極限了;宋代至今,也不過八九百年。
別說紙了,就是結實許多的竹簡,發掘起來也相當困難。
臨沂銀雀山漢墓,發掘了一些竹簡,專家動都不敢動,一動就全碎掉了。
絲綢之路上的文物,保留了大量的紙質文物。而這些紙,恰恰是記錄歷史的最好載體!
所以,東部的歷史記錄缺失了,怎麼辦?去西部,去敦煌。
你是不知道,有多少專家教授談起敦煌文書,那個態度,簡直是感激涕零、五體投地!
沒有它們,中國的歷史,很可能會出現斷層——跟印度一樣了。
絲綢之路乾燥的氣候,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卻陰差陽錯地為我們保全了歷史。
至於竹簡,絲路上的考古發掘,也比東部有優勢,不僅多,而且完整。
和東部出土的竹簡以圖書為主不同,絲路上的竹簡,很多都是當時的公文!
呃……公文嘛,雖然比較瑣碎,但更貼近於當時的風土人情。
比如,我們總覺得古代很封閉、不開放;事實上你錯了!
絲綢之路是幹嘛的?它是一條開放之路、外交之路!
既然是外交之路,又有許多貿易,就一定會有糾紛,就很容易爆發小規模的「貿易戰」。
當然,那時候的貿易,畢竟量比較小;直到白銀成為法定貨幣之後,明朝的貿易政策導致全球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才真正造成了經濟危機和貿易戰。
絲綢之路的時代,民間貿易是主體,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貿易戰,但「貿易口水戰」還是有的。
口水戰,就是打打官司,論論理。
問題是,在誰的地盤上,誰就為自己人說話。畢竟,外貿牽扯到外交,外交往往是立場決定一切的。
懸泉遺址
敦煌往東64公里,有一個地方,名叫懸泉。
這是一個漢代的兵營遺址。在這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竹簡。
竹簡記錄了公元前39年的一次貿易糾紛。
絲綢之路上有個古國,名叫粟特,地點位於今天的中亞。
粟特人喜歡做生意,最主要的貿易貨物,是馬匹、駱駝之類的。
公元前39年,4個粟特人來到漢朝境內,和中國人做生意,賣了一批駱駝給中國人。
中國人把價格壓得很低,成交了。
粟特人塑像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事兒也就完了。可粟特人事後一調查,發現自己吃虧了。
於是反悔。可是,在漢朝的地盤上,哪那麼容易翻盤?中國人自然不幹。
這幾個粟特人也很執著,你不加錢,俺們就告官。
告官?這合理嗎?
合理。因為這4個人是粟特使節,有官方色彩。
當時在絲綢之路上,甚至到後來蒙古、金元和北宋,都是如此,號稱外交使節,其實隊伍中大多是商人,做買賣為第一要務,真正的官方使臣,有或者沒有,並不重要。
絲路出土的一份唐代涉外文書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來中國拜見元朝皇帝的時候,身份就是商人。他們的家族,本身就是威尼斯的經商世家。
使節順路做買賣,或者商人成了官方使節,在古代,都不奇怪。
這4個使節,對當時的駱駝價格是有數的——至少在成交之後,他們了解到了真實的行情。
他們也知道,漢朝官府為了鼓勵貿易,是允許告官投訴的。
於是他們報了官:中國人給我們支付的是又瘦又黃的駱駝的價格,可我們賣的是又白又肥的駱駝!
都是駱駝,品相不一樣,價格自然也不一樣。
漢朝官員一看,鼻子差點氣歪了。
你們這些粟特人,經常和匈奴合作,威脅我朝疆域不說,這點事還有臉報官!
不過嘛,畢竟是貿易糾紛,顯然不能拿粟特和匈奴的關係說事兒。於是漢朝官員大筆一揮,下了定論:
本官以為,粟特人已經得到了合理補償,就這樣吧!
粟特使節十分不爽。他們帶著有效證件,滿以為大漢朝廷會給他們好吃好喝、免費食宿,沒想到漢朝不待見他們,還要他們自掏飯錢!
為了賺回飯費,賣幾頭駱駝彌補一下,還吃了虧!
吃了虧不說,去申訴,還碰了一鼻子灰!
唉,既然和匈奴好,幹嘛到漢朝的地盤上來呀!
不過,絲綢之路就是這麼一條路,甭管關係好不好,該走還得走。
——這就是路的價值。沒有了路,就沒有了貿易,就沒有了外交……甚至,沒有了一切。


※慈禧太后對此終生保持沉默,咸豐皇帝聽說此事,只寫了三個字
※做人可以這麼無底線?他竟先讓妹妹懷孕,再送入王宮……
TAG:高了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