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誠羅珠堪布』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忍辱靠的是智慧,不是憋……

『慈誠羅珠堪布』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忍辱靠的是智慧,不是憋……







全文為筆記整理

若有疏漏


歡迎指正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慈誠羅珠堪布






發心的重要性


大家晚上好,今天繼續講「生活中的六波羅密多」。前面講過了其中兩個,今天講第三個:忍辱。即安忍般若波羅蜜。




聽課之前請大家先發菩提心,我們為了讓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下決心要成佛,為了成佛所以聽課,聞思後就精進修行,這樣總有一天會成佛的,到時就可以饒益無邊的眾生。為了利益他們,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生活中的六般若波羅蜜」。


 


這樣發心非常重要,現在大家都知道發心的重要性,因為每天都在講,理論上應該非常清楚,但要實際上做到還需要時間。

從一個非常自私的人,到完全無私、甘願自我奉獻的人,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很漫長,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大家必須要有耐心。如果能堅持下來,最後必定功不唐捐。因此我們對自己的能力與法道要有信念,自己要自信,只有這樣最後才能夠有所成就。


 


安忍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生活中安忍非常重要。現在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趨勢不容樂觀,因為心裡很空虛、浮躁,很多人都有焦躁、抑鬱症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就不僅僅是來世的問題,也是我們現世的問題。雖然還未涉及到解脫與否,而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問題,都是必須要去解決的。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顯著的解決辦法,但我們在佛教里可以找到這樣的好方法。佛教不僅擁有這樣的方法,只要我們肯投入,這是一定可以解決我們精神上的煩惱的,不但可以解決精神上的痛苦,最終還可以經由這些方法獲得究竟的解脫。


 


大家不要將「解脫」理解為一個很神秘的東西。解脫實際不神秘,比如生病了通過治療就會康復,這就是肉體上的解脫。再比如我們內心很焦慮,焦慮則帶來痛苦,是很煎熬和殘酷的。如果我們用到像禪修或其他方法把內心中的焦慮化解掉,我們的內心就變得很快樂,這個快樂就是解脫。肉體上的解脫,精神上的解脫,這些都是解脫,因此並不神秘。雖然還談不上永久性,也不是最終的解脫,但是這些都叫做「解脫」。




當我們在肉體上把生老病死的痛苦解決了,精神上將內心中的煩惱徹底解決了,那這就是終極、永久性的解脫。但這個永久的解脫是點點滴滴組成的,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將所獲得的小小的解脫予以累積,最後我們就會得到終極的解脫。

 


聞思過程中,也許一開始我們很多事情都不明白,但通過聞思,現在明白了。之前的迷茫讓我們產生了很多煩惱,道理明白以後就能想通了,於是煩惱也自然消失不見。這就是我們目前階段可以獲得的解脫。


 





學佛的終極解脫是成佛。


雖然這個是遙遠的目標,但學佛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的解脫。如果這些階段性的釋然和解脫我們無法獲得,那麼終極的解脫恐怕更是遙不可及的。


 


我們先通過聞思解決了很多內心困擾,然後通過打坐強化訓練。每天的靜坐都解決一點問題,長此以往,則在每一個月、每一年中,我們都會都有新的收穫,這些收穫都是解脫,日積月累,最終我們就可以得到永久性的解脫了。


 


如果我們長時間學佛,卻沒有感受到任何解脫和釋然,連臨時的解脫都得不到,更遑論最終的解脫了。所以學習要現學現用,在生活中使用會解決我們很多的煩惱,這個是肯定的。這是三千年來,無數智者、具德者與有識之士等過來人的經驗,他們運用了這些教法,接受了這樣的訓練,最後都成功獲得了最終的解脫,說明這條路並沒有錯,現在需要看我們下不下功夫,如果我們的功夫不到位,那麼路是沒有錯,但是我們也不會得到什麼解脫。


 


我們要捫心自問,我這一年是否得到什麼解脫,上半年跟下半年有什麼改變,有沒有什麼不一樣?上半年我還在困擾中痛苦掙扎,通過下半年的聞思修行,從前的掙扎和困境是否已經消失?在這一年當中我得到了什麼解脫嗎?上半年我還在輪迴中掙扎,但下半年問題解決了,我現在很輕鬆、很自由,這也是解脫。這些解脫是我們可以感受得到的。


 


佛教不是講鬼神的,也不需要藉助鬼神的 力量,佛教講的是人的感受和經驗,我們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改變、解脫和收穫。一個煩惱解決了我們就得到一個相應的解脫,這些都是非常實在的東西,也是可以切身體會到。實踐學到的理論和智慧,我們發現,一個智慧就會斷除一個相應的煩惱,也會得到相應的解脫。


 


從理論到實踐

,還有一個鍛煉環節,也就是修行。我們知道如何布施、為什麼要布施、布施有什麼意義,或者為什麼持戒、戒是什麼、持戒最終有什麼結果,這些理論上我們已經明白了,下面需要實踐。


 


首先我們去鍛煉,再將其落實到生活中。鍛煉的過程叫修行,但方法、次第和層次都不同,需要一步步去完成,之後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完成六波羅蜜多。中間的過程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缺乏修行一切都無法落地,否則我們僅僅獲得的是一個理論而已,還沒有轉化為體驗和感悟,一個書本知識我們在實踐中是無法用得上的。因此我們要通過修行將理論轉化為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體悟。否則,不通過修行,知識和理論只屬於書本,不屬於我們,而我們還在原地踏步。知道如何去做,卻沒有能力運用是不行的,中間的轉換過程特別重要,也就是說把理論轉化為自己的體悟。


 


學習理論時我們僅懂了書面知識,僅僅是一個理論,這時書本知識不我們的,而屬於書本。因為我們的知識還停留在書本層面,沒有辦法實際運用,現在我們只知道怎麼去做而已,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行動,我們也沒有能力實踐和落實。


 


這當中有個轉化過程,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經驗後就屬於我們自己了,用的方法就是修行打坐,然後我們就可以用到生活中。有人說他不需要打坐,不需要座上修,自己在生活中去修就對了。看起來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沒有任何錯誤,但中間的轉換過程的缺失,理論說起來漂亮,實際是用不上的。我們只有通過打坐轉化了理論自己才能用得上,此時把生活變成修行才有一點基礎。


 





先聞、後思、再修,修行以後就要行動。




聞思讓我們了解如何做,通過修轉化為自己的體悟,再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聞思修行把整個修行過程歸納得十分清楚,學了要去做,還要有實際行動。有實際行動的前提就是要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按照這四個順序去做,每天、每年都會獲得解脫。




那是不是成佛呢,不是,一地菩薩證悟了一部分的智慧,然後斷除了一部分煩惱,煩惱,十地菩薩有十個不同智慧,斷除是個不同煩惱,得到十個不同的智慧和解脫,加起來總的結果就是成佛。解脫是點點滴滴組成的,解脫並非從天而降。我們學了很多,燒香拜佛等善事做了很多,但煩惱還是很熾盛,沒有任何變化,這就說明這些方法不能為我們帶來最終解脫。因此我們要留意現階段不同環節的解脫,這非常重要。



 


聞、思、修、行四個字的順序不可輕視。再重複一下,先是聞和思,然後是修,修了以後就是行動。平時我們講聞思修三個字,實際上還需要一個字,就是行動的「行」:聞思修行。聞思讓我們了解如何做,通過修轉化為自己的體悟,再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就是行。聞思修行把整個修行過程歸納得十分清楚,學了要去做,還要有實際行動。有實際行動的前提就是要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按照這四個順序去做,每天、每年都會獲得解脫。那是不是成佛呢,還不是。




一地菩薩證悟了一部分的智慧,斷除了一部分煩惱,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十個不同層次就有十個不同智慧,十種不同的智慧就斷除了十個不同的煩惱。得到十個不同的智慧和解脫,加起來總的結果就是成佛,也即終極的解脫,這個解脫是點點滴滴組成,並非從天而降的。我們現在可能還不能馬上抵達佛那樣的解脫,但我們要致力於現階段可行的解脫,如果連基礎都沒有,那結果從何而來?




我們學了很多,燒香拜佛等善事做了很多,但煩惱還是很熾盛,沒有任何變化,這就說明這些方法不能為我們帶來最終解脫。因此我們要留意現階段不同環節的解脫,這非常重要。我們講放下,放下煩惱我們的心就會獲得自由,我們內心的不自由來自內心的煩惱,煩惱的斷除就會獲得相應的自由。


 





忍辱(安忍)



 


很多人的內心都不健康

,跟工作生活上各方面都的壓力有關,心理不太健康時,普遍現象是大家都不太耐煩,不要說對所有眾生怎麼怎麼樣,我們對我們身邊的父母都特別不耐煩,說一句兩句就立即聽不進去,多說幾句就開始頂嘴,最後大家就開始爭吵、發火。


 


我們都知道父母恩重如山,不能以這個態度對待父母,但只有理論,沒有中間講理論轉化為體悟的過程,所以我們做不到,落實不了。就是因為理論與行動間沒有轉化為體悟的過程,所以我們知道又做不到,這就是次第的缺失,這一定需要修行。




面對家人、同事和道友,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點不耐煩,大家都差不多。這是由於心情浮躁、脾氣暴躁,沒有很好的對治方法所導致。


 


那怎麼辦呢?《瑜伽師地論》和《入行論》的方法可以為我們解決,,《瑜伽師地論》大家也許不太熟,但這次講的六波羅蜜都來自這部論典,講得非常細緻,即使是剛入門的佛教徒也用得上的。


 


我們現在要講的就是《瑜伽師地論》中的方法。《瑜伽師地論》跟《入菩薩行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入菩薩行論》大家都比較熟悉,很多人也學過。對《瑜伽師地論》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次的「生活當中的六波羅密多」是主要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方法來講的,我覺得論典中講的非常深入、細緻,我們稍微投入一些精力,這些方法是都用的上的。即使是剛入門的佛教徒也完全用的上的,因此非常有意義。


 


安忍分三種,這三種對我們都很重要。


 


1、耐他怨害。


 


對危害自己的人、動物或自然界的忍耐,《瑜伽師地論》以及很多佛經都講到忍耐他眾怨害。比如來自人、動物、自然界對我們的威脅,我們在抱怨、傷害自己的對境前忍辱,就像前幾天講到的「沙門四法」中說到的,「別人打我我不還手」等,我們對其忍耐的態度就是「耐他怨害」。


 


第一種安忍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很重要,如果我們對別人的危害絲毫不能忍耐,遇到問題時,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嗔恨,也許會忍不住去打罵別人,從而造業。所謂家和萬事興,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沒有安忍的功夫,家庭生活、方方面面誰都不願意配合,那做什麼不但難以有成果,反而會產生很多煩惱。


 


 





2、安受眾苦。



 


為了學習和修行,我們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大家在行持利他或學修中困難重重,此時我們需要安忍,否則什麼苦都受不了,學習就沒有任何成果。世間人想要達成某種目標或追求,如果不克服一點困難就想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佛教中為了修行而行持的忍辱,是非常殊勝的安忍。

第二種安忍對我們修行很重要。

如果我們修行中不能吃苦,那麼稍有不順就會放棄,因此在學習和修行上,安忍很重要。


 




3、法思勝解。


 


對甚深佛法的奧義可以深入理解,對空性、佛性如來藏、前世今生等深奧的真理做到不排斥,這也是一種忍。

第三個安忍是強調尊重真理。我們的感官從未感知過世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的意識也從未理解過真正的世界為何。當佛法的深奧智慧觸碰我們的錯誤三觀,使它們快顛覆時,假如我們心不堪能、無法接受、不能尊重或接受真相,實際上也就是無法證悟空性、或心的本性。




 

我們如何忍耐他人的怨害呢?




《瑜伽師地論》中提出了五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我們要一一學習,並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將理論通過修行轉化為體悟

,有了體悟之後再運用在生活中。這五個不同觀念將顛覆我們舊有的觀念,建立全新的觀點,有了新的角度,我們再去訓練安忍,最後遇到事情才能用得上。


 


下面我將《瑜伽師地論》中的觀點,用容易理解的語言介紹給大家:


 


親人/恩人 

想。




遇到傷害或侮辱我們的人時,我們的慣常做法是,跟所有人一樣,用短短几十年人生中獲得的人生觀、以及以往經驗來判斷親疏仇怨。但事實上這樣的判斷是錯誤的,因為生命並非幾十年或僅此一生而已,除了這一輩子,我們還有過去世和未來世。我們判定事件的性質應從整體審視,而非局限在某一段經驗里斷章取義。


 


我們很容易判斷今天誰對我好,那他就是我朋友,若今天誰對我不好,那他就是仇人,我們不能因為一小段時間的行為,就判定誰真正對我好、誰對我不好,否認過去和未來是武斷的。


 


究竟誰才是我們的朋友,誰又是敵人?




我們要在漫長的時間區間中審視才較為準確。假如僅僅是今生誰對我不好我就認為跟他不共戴天、誰對我還不錯我就認為他是恩重如山,其實取材於暫時性的結論是有失偏頗的。我們應從整體層面上做考量,生命如此漫長,我們沒辦法知道上一世怎樣,但我們可以通過推理得知,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那就是:現在侮辱我的人,其實很多世以來他都與我非常親密,對我非常慈愛,這是肯定的。因此我們要著眼於長遠,輪迴中沒有永恆的仇人和親眷,有的只是因緣的不斷變化。




由於不同的因緣、業力,於是我們有時相親相愛,有時候卻水火不容。雖然輪迴中的親疏關係是不確定的,無論如何我們要從好的方面想:現在這個人對我不好,但過去世他曾是我的至友、姐妹甚至家人,對我

關懷備至

 

。輪迴如戲,每個人在每一場中的角色都在不斷轉換,因此沒有永遠的仇人或親人。這個人即使現在對我不好,他也不會永遠對我不好,曾經他也有對我好的時候。


 


這樣觀想後,我們的結論是:當遇到別人傷害我們時,能不能先暫且不發火呢?往好的方面想我們就會了解到,曾經很多世他都對我恩重如山,未來也許他也會成為我親密的摯友。因此我們不能鼠目寸光,被眼下的事情沖昏了頭腦而意氣用事。


 





比如我們坐車時,眼睛看著近處的路面就容易暈車,看遠一點的景物就不容易。同樣的,眼前的顯現有時就是我們的錯誤判斷,當我們目光長遠,我們就知道,今天的仇人過去竟然對我如此有恩德,遙遠的未來他也可能成為我最好的朋友,下一世也許就是我的至親。當我們內心的敵意得以瓦解,就會慢慢產生親切感。



 


當然,這並非懂了點道理就做得到的,這中間還需要非常多的訓練,在講菩提心或四無量心等的課程中,我們都學習了這樣的 方法。慢慢地,那些說我們壞話、侮辱我們的人,我們會淡化「他們一定是壞人」的印象。當我們內在的觀念改變後,煩惱就不會輕易產生。


 


佛的教育就是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而非一味沿襲老套的思考路徑和應激模式。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麼大家都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有人肯試試別的方法,那麼他們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會為他們帶來新的利益和啟迪:原先想不通的事情想通了,原先看不明白的也看明白了,所以換個角度思考很重要。


 


我們把傷害自己的人當仇人,全世界的人們都是如此做的,但佛告訴我們:你可以換個角度啊,看長遠一點試試吧!因為對於整個輪迴來講,這個人不但不是你的仇人,而且還是你的親人……當我們深入思維之後,當下的仇恨就會減少,這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當遇到事情時,也許我們當時的確很難控制衝動的情緒,但我們不要去堅持這個怨恨,因為堅持下去就會變成仇恨。遇到問題生起嗔恨,堅持不放下這個嗔恨就會成為仇恨。雖然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做到不發脾氣有點難,但不堅持這個憤怒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


 


用慈悲心對付煩惱,控制了情緒就可以對付煩惱,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大家要去用。







唯法想




通過空性、無我來控制情緒。

每個人的意識中都執著一個自我,實際上除了肉體和精神之外,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人的身體可以分解到細胞、分子、原子、甚至能量,實際上我們的肉體就是一堆能量,精神可以分成眼識、耳識、鼻識等,除此之外沒有自我。




佛教中的「法」有時說的不是佛法,而是指是事物,萬法,即萬事萬物,萬法唯心造,不是說所有的佛法都是心造的,而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心造的,這個法字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叫做萬法,在此也是同樣的意思,除了這些物質以外沒別的了,就是「唯法」,跟「唯心」、「唯物」的概念相似,「唯心」是指除了心沒有別的了,「唯物」就是除了物質別的都不承認。「唯法」就是說,除了這些精神和物質之外沒有什麼東西叫作自我。


 


我們的身體除了物質外沒有別的了,精神世界則可以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意識就像一條河,意識就像河流不斷分析、思考,看上去不斷,卻沒有一個實有的、恆常的「河流」。我們有無數念頭,每一個之間就像水分子般毫無關係,無數的念頭就變成了我們的意識。事實上除了意識以外,並沒有所謂的「自我」,除了物質和精神以外沒有自我,所以叫「唯法」。


 


如何在生活中使用無我的智慧呢?是不是當有人對我不公平,或侮辱我的人格時,明明我受了氣,我說什麼都不存在就行了呢?很顯然這是很荒唐的,是典型的鴕鳥政策,我們了解,產生想法的原因,是我們還未了解萬事萬物的真相,此時我們怎麼做,都會顯得這種說法很蒼白無力。此時我們要怎麼想呢?身體難道不是一堆能量嗎,而精神本就是一堆意識,那麼那個討厭鬼在說誰的壞話呢?




通過這種方式的分析才是對的,控制煩惱也最有效果。但假如沒有證悟,再加上這些理論上的東西還沒想明白的話,我受了氣卻滿口「什麼都沒有」,這是說不過去的。明白無我的甚深智慧後就不同了,此時我們不但理解了教法,而且通過這樣的方法還可以完全控制嗔恨,且行之有效。


 


當然,對於沒有證悟的人而言,做到確有難度,因此平時大家要在打坐中練習空性,這樣在實際用時才拿的出來。否則平時從不準備,遇到問題就希望能馬上用得上,不過是痴心妄想。


 


運用空性的道理,我們的確可以在被侮辱時有效控制嗔恨。此時有人會問:你受了氣不還手,是不是太好欺負了?還怎麼混?其實,修行是用來消滅自我的煩惱和嗔恨心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除了嗔恨還有多種多樣,途徑很多,不是非要嗔恨才能生活下去。嗔恨心其實是沒用的,不但沒用,還會導致很多糟糕的事情發生。我們消除了嗔恨心,遇到不公平待遇時可以用佛教中的很多方法,一樣可以解決煩惱,且行之有效。


 


前面講了慈悲心、空性兩個方法,平時大家要去修,不但嗔恨心,任何煩惱的對治上都是很有用的。空性和無我的具體內容今天就不講了,以前講了很多此,今天的重點是:當我們遇到煩惱時用怎樣的具體方法來對治。


 





 

無常想。





當別人侮辱我們時,我們往往氣急敗壞,伺機報復。此時我可以靜下來思考無常,可以多種角度思維:




今天來傷害我的人本身也是無常的,他生而為人,已經有生老病死,這個肉體也在不斷變化,即使我不去傷害他,他也會無常,因此我不必還手。




他現在傷害我,但我不以牙還牙,卻以德報怨、慈悲為懷時,他就會慚愧,內心也會產生很大的轉變,因為事物的發展都是無常的,說不定他自己意識到問題自己就認識到錯誤了。因此我不必用普通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有更高級的方法,所以我不著急去還手。




苦想。對方傷害我,必定是由於煩惱的驅使,不管他有沒有道理,他對我所展現出的憤怒就是因為他內心有很多痛苦,他以為是我製造了他的痛苦而已,此時在他看來,他也認為自己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對我不滿並看不慣我,比如我說話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導致了他的煩惱和痛苦,因此他才對我不滿的。本身他就有這些痛苦,再加上輪迴眾生所具有的痛苦他都無一倖免,因此現在我沒必要為給他製造更多苦了。況且更多的痛苦只讓他更憤怒,矛盾也會因此被激化,我更沒必要火上澆油了。


 


現在我應該做的,是去化解仇恨。可用的方式不是持續製造爭端和苦難,他本來就夠煩的了,我何必再去傷害他啊!其實這就是對對方的理解。話說回來,任何人對我們不滿都是有原因的,不可能平白無故,都是有原因的,也許有些跟我無關,但有些一定跟我們自己有關,我們不能一概否認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將彼此的憤怒和導致的煩惱全部消滅的方法,不是繼續製造矛盾。




以上講的三種方法可以平息兩人間的矛盾。沒有了矛盾,基於矛盾所導致的種種問題也自然化為烏有。當然,你不想解決問題另當別論,如果希望平息爭端,我們應該用到更智慧的方法。


 


退一步而言,即使對方的煩惱跟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總跟我有關,因為我給他帶來了煩惱,所以我現在應該不要再去增加他的痛苦,而要理解對方,我的煩惱消除了,對方的煩惱也會漸漸煙消雲散。


 


新聞報道中,大街上持刀傷人事件頻發,肇事者傷害無緣無故的陌生人,引起民憤。其實那些人看似十惡不赦,但內心也有很多難以言喻的苦。當我們嘗試去理解他們,對方這樣對我,是因為他很痛苦,因為理解了對方,我們的憤怒值也會下降。


 



 


正因為事情都在不停變化,所以

這個人傷害了我,但我現在沒必要還手,我不需要去傷害他,他也自然就會死亡。也許他侮辱了我,如果現在我選擇不還手的話,也許事情的本質也會發生變化,這是變化(無常)想。


 


生氣的時候我們可能被沖昏了頭腦,根本想不到那麼多,但學了佛的人要好好思考這些道理。一開始控制不了煩惱很正常,但修行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是否執意不放下仇恨。普通人因為沒有接受過佛教的教育和訓練,即使出色的科學家、知識分子等,在各自領域出類拔萃,但他一輩子局限在自己小小的研究領域,從未思考過佛教所說的人生問題。即便世俗文化水平再高,但處理情緒方面也未見得有方法。


 


社會上的成功人士會賺錢、經營企業,但再有能力的人倘若沒有這方面的精神鍛煉也做不到。所以衝突中,憤怒是修行人與普通人都可能會生起的,但修行人三五分鐘後就會慢慢化解掉,如果完全跟普通人一樣了,那學跟不學還有什麼區別呢?所以這是見證學佛成果的時刻。一般而言,前三分鐘的時候,學佛與不學的人都被憤怒綁架,但三分鐘以後大乘行人已經在煩惱中解脫了。對於沒有學的人,別說三五分鐘,就是三五年也不一定能解脫出來,有的甚至成為抑鬱症。


 


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用在生活上。很多時候我們對父母不耐煩,我們本身就有煩惱,但對父母不能以這樣的態度。當然這不是人品的問題,就像剛才講的,每個人生活、工作壓力夠大了,如此重壓之下,每個人都空虛、無聊、暴躁、易怒,離我們最近的家人、父母就成了情緒發泄的對象,因此很多人不是真的對父母不好,其實他吵架後也非常後悔。但因為沒有修行,所以實際情況就做不到。跟父母頂嘴或者吵架,原因沒那麼簡單,而是很多原因導致的。




父母年輕的時候也經歷了很多挫折,受了很多苦,如今身體不好,有沒有機緣學習佛法,如今步入老年又極其恐懼死亡,很多人連醫院的健康體檢都不敢去……他們活在高度緊張中,年輕時沒有享什麼福,等到老了,家裡的這些個大乘菩薩們又對他們這樣……但大家要知道,等父母死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後悔,但那時也於事無補了。


 


現在我們也許對家人和孩子態度變好了,但對父母還是老樣子,大多數人都差不多,原因也差不多,不外乎工作、生活的重重壓力,以及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大多數人燒香拜佛,做一些慈善,並沒有將佛講的道理深入內心,巨大的壓力導致了巨大的煩惱,導致親人之間這一世結上惡緣,下一世也還會受到影響。因此忍辱特別重要,大家要高度重視。


 



攝受想。





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要讓眾生成佛,這個發願就是攝受了所有的眾生,也是我們的承諾。我們當初這樣承諾了,但今天我不但沒有讓他離苦得樂,還增加了他的痛苦。雖然他侮辱了我,但我卻還手,讓雙方矛盾更加激化,痛苦也隨之增加。我原先承諾了讓眾生離苦得樂,但我卻讓身邊的人產生更多痛苦,實在不應該。


 


如果不在我控制範圍內的事情,我也無能為力,但事實上我調整一下是可以控制的,只是因為生氣,所以我無法安忍,一如既往用世俗人的手段處理事情,而不是大乘佛教的方法,這是嚴重違背自己承諾的 。作為一個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要讓所有生命獲得快樂的,但我身邊的眾生我都無法令他們快樂,反增他們的痛苦,這是值得慚愧的……如此思維之後,自己的憤怒就會減輕,也沒那麼生氣了。


 


當然,每個方法只是簡單指了一個方向,具體還要我們延展思維到更深、更遠。只要我們願意消除煩惱,方法很多,也是很容易的。平時不打坐修行的人,瞬間的衝動是很難控制的,但憤怒發生後,使其停止並不困難,如果我們一點都不努力,當然很難,跟不學佛的人一樣了。因此平時的修行至關重要。


 


這就是今天學的五個方法,理論很簡單,但我們不是為了來學一個理論知識的 ,我們的目標是為了修行,希望能將大乘佛教的六波羅蜜多用到生活中,希望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更加快樂。光學理論是難以達成的,但這是前提條件,否則不學理論就連道理都不懂。學了理論我們要去訓練、運用,不一定是五個都要用,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解決問題,但如果情況非常嚴重,那我們用五個方法都可以用,平時一個就能控制憤怒,完全沒問題。


 


用這五個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修出安忍。以後有人說我們壞話時我們可以不生氣了,也不還口和還手,功夫誰都可以獲得,但需要投入一些,要把這些方法當回事,尤其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圖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20課:出家沒有功德?!
該長大了,長大了我們就會變成佛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